【校園生態綠化示範計畫籌備討論會】2022/10/5
為了改善校園植物外來種高達八成的問題,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在多方聯繫下,促成臺中市政府教育局選定福科國中作為校園生態綠化示範學校,並於今天在福科國中舉辦校園生態綠化示範計畫籌備討論會;與會單位有教育部國教署、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愛樹教育輔導團(中興大學森林系曾喜育教授)、臺中市政府教育局體健科、臺中市福科國中、張廖萬堅立委辦公室、臺灣山林復育協會、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蘇夢淮副教授)、東海大學(卓逸民教授、江智民教授、林宜靜教授)等。
今天討論會的共識與結論如下:
- 校園綠化須以長期漸進的方式來改善、須與在地植群(森林生態)相結合、須以實作的方式融入教學。
- 預計先行規劃福科國中校園生態綠化藍圖,並於2023年啟動校園生態綠化示範計畫。
在此特別感謝教育部、臺中市政府、張廖萬堅立委的協助,讓此計畫的籌備得以順利進行。
一、計畫說明
推動校園生態綠化示範計畫之目的:培養國民具備國土復育的生態素養;各校點線面串聯建構國土生態綠網。
教育部調查全國中小學3,600多校,校園植物「喬木類」外來種佔六成;以屏東市校園植物為例,若「喬木與灌木」併計,外來種則佔八成。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於2022年5月調查臺中大肚山台地某所國小的校園植物,校園樹木外來種佔78%,符合大肚山生態的樹種僅3%,其它植物則是反生態的混亂種植,如濱海種在內陸、離島種在本島、北部南部種在中部、東部種在西部、中海拔種在低海拔等。
這所學校是解編大肚山保安林所蓋的學校,理應積極復育大肚山的原生樹木來作為生態補償及環境教育,但因校園植物長期不被重視,而導致現今的狀況。
全國從小學到大學,大部分的學校都與這所國小類似,校園植物規劃沒有核心價值,加上各縣市無培育在地原生樹苗,找不到樹苗的現實下,校園植物被迫淪落為追逐流行的世俗裝飾品,植栽與「教育、土地、永續發展」脫節。
為解決此問題,本計畫推動校園生態綠化示範,期待能推廣到全國各校,進而培養具有生態素養的公民,讓每個世代能接續完成國土復育的工作。
二、計畫目標
校園生態綠化須以在地植群(潛在森林)之樹種為原則,擬定生態綠化藍圖,以漸進補植之方式來改善,並結合相關課程融入教學,讓師生共同參與;並達到二項重要目標:
1.與在地森林生態系統相連結;
2.對在地生物多樣性有所助益。
三、計畫原則
(一)以各地植群資料,規劃校園綠化藍圖
臺中大肚山位於臺中盆地西側、清水海岸平原東側、大甲溪以南、大肚溪以北的丘陵台地,海拔最高313公尺,隨著社會的發展,大肚山已位於都會核心區的範疇中。
但大肚山原始林的樣貌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消失,主因是過去長期的農業開墾,加上近半個世紀的工業區開發與荒地火燒,讓這一塊丘陵台地目前僅殘存約30幾種原生樹木,如構樹、苦楝、土密樹、紅仔珠、白匏子、野桐、血桐等。大肚山在火燒干擾及種源缺乏的狀況下,演替反覆停滯在前期,而遲遲無法恢復為老熟林的狀態。
2017年臺中市政府建設局委託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及文化大學森保系蘇夢淮副教授進行大肚山天然植群推估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查詢台大、林試所、中研院、科博館、特生中心的植物標本館,搜尋相關文獻,再配合現地野調,研究結果發現大肚山至少要有112種的樹木,此結果底定了大肚山天然林復育的藍圖。
換言之,在臺中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校園生態綠化,可以這112種為主,如香楠、小梗木薑子、五掌楠、稜果榕、白肉榕、幹花榕、石柃舅、狗花椒、降真香、刺葉桂櫻、厚殼樹、江某、墨點櫻桃、狗骨仔、九節木等,這樣才能助益於周邊森林的恢復及提升教學內涵。
(二)以百年以上漸進式補植
1.每年漸進植樹
校園生態不能貿然砍除既有樹木,再新植樹木,而須以漸進的方式來改善。全國中小學校園樹木約70萬株,預估需以百年以上的時間,才有辦法完全替換;故各校須擬定生態綠化藍圖,每年排定補植樹種。
2.大樹旁種小樹
一株小樹苗需要10年以上才能長成大樹,若校園樹木在傾倒移除後,才補植樹苗,會產生景觀的突兀感,故可預先在生長勢欠佳的大樹旁種植樹苗,待大樹死亡後,即可取代之。
3.避免移植大樹(成樹)
為了校園安全,植樹要以小苗為主,避免直接移植大樹(成樹)。移植大樹(成樹)是速成的作法,也是一般建案樣品屋短期裝飾用的方式。但因移植大樹一定要把主根砍斷才有辦法移植,加上樹冠要去除4/5,截除大枝幹會造成許多大傷口無法癒合,傷口沒有樹皮的保護,暴露的木材容易被蟲啃食及真菌感染,最後導致樹幹空心,加上沒有主根的固定,在颱風的吹襲下,就會發生折斷傾倒,危害校園安全。
避免移植大樹(成樹)的另一個原因是預防山區樹木被盜挖的問題,若學校為了速成,移植大樹,形成風氣,進而促成商機,將導致各縣市岌岌可危的淺山森林,樹木遭受盜挖買賣的風險。
4.植樹建議
(1)行道樹區
枯朽樹優先補植,以具賞花、賞葉之大型喬木為主,如大頭茶、臺灣野梨、墨點櫻桃、天料木、白臼、厚殼樹、豆梨等。
(2)景觀亮點區
以具賞花或蜜源之灌木為主,如呂宋莢迷、山黃梔、華八仙、野牡丹、黃荊等。
(3)生態復育區
以助益於當地生物多樣性為主,於步道沿線或樹林內,依樹林孔隙、日照強度,混合種植,如香楠、小梗木薑子、稜果榕、九丁榕、軟毛柿、筆筒樹等。
(4)褐根病區
以耐病樹種進行種植,經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與中興大學植病系陳啟予教授的研究,初步試驗具有耐病潛力的樹種,如臺灣石楠、奧氏虎皮楠、石苓舅、刺杜密、樹杞、無患子等。
(5)民俗植物區
以當地民俗使用的植物為主,經濟植物如臺灣海棗製作掃帚、山棕製作蓑衣、構樹製作紙張、山漆製作蠟燭等;食用植物如破布子、臺灣天仙果、山胡椒等。
(三)以在地生態及永續發展融入教學
校園生態綠化可針對全球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永續發展目標,融入相關的課程;自然課,如森林生態與演替等;社會課,如森林永續經營等、美術課,如自然美學;語文課,如自然文學等。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230(我愛山林)
【官方網站】 https://www.reforestation.tw/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