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講義 目錄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Monday, March 21, 2022

第一章:植群的基礎觀念

主題一 植群的定義
主題二 植群的重要性

A.生態系的基礎
B.水土保持
C.人類社會的價值
主題三 植群的分類與命名
A.分類的依據:形相(大尺度)、物種組成(大、小尺度),演替階段(小尺度)
B.優勢種與優勢度:大多數的植群由少屬優勢種與多數非優勢種(稀有種)所組成
C.如何評估優勢度?
D.演替與動態循環:先驅、極盛、老熟林
主題四 影響植群發育的因素
A.Major(1951)
主題五 植群的主要性質
A.分帶
B.鑲嵌結構
C.連續體
D.分層
E.演替
主題六 世界重要的大尺度植群型: 臺灣為縮影,但並不典型
A.森林 (熱帶雨林)(Rainforest)
B.疏林(Savanna)
C.沙漠(Desert)
D.草原(grassland)
E.森林 (北方針葉林)(Taiga)
F.凍原(Tundra)
主題七 植群研究史

第二章 臺灣的植群總覽

主題一 臺灣的植物多樣性
A.生物多樣性的定義
B.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分布
C.植物相
D.植物相的起源
主題二 臺灣的植群
A.臺灣植群研究史
B.蘇鴻傑版本

第三章 榕楠林帶(含海岸)植群

主題一 榕楠林帶的地理特徵
A.海拔:於中部地區在500公尺以下
B.氣候:熱帶
C.臺灣為高溫多雨的環境,為何不會發育成熱帶雨林?
主題二 榕楠林帶的植物多樣性特徵
A.特有種比率在所有植群帶中最低
B.和菲律賓共有種比率在所有植群帶中最高
C.南部和菲律賓共有種比率在所有區域中最高
主題三 榕楠林帶的主要植群類型
A.海岸植群
B.低地常綠闊葉林
C.低地落葉闊葉林
D.竹林: 刺竹
E.低地草原
F.入侵植群
G.人工植群
主題四 大肚山與鄰近地區的森林植群
主題五 由地名探究歷史存在的植群

A.以槺榔為例
B.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 http://gn.moi.gov.tw/GeoNAmes/index.aspx
C.其他植物為例:茄苳、莿桐、蔦松、松腳、楠梓
D.殼斗科植物在熱帶林中的角色

第四章:楠櫧林帶植群

主題一 楠櫧林帶的地理特徵
A海拔:於中部地區在500~1,500公尺
B.氣候:亞熱帶 (年均溫17~23℃)
C.部分區域在海拔1,000~1,300公尺會形成緩起伏的地形(高台),例如溪頭、瑞里、東部的三座金針山。
主題二 楠櫧林帶的植物多樣性特徵
A.菲律賓成分種比率減少(相較榕楠林帶)
B.特有種比例與臺灣平均值相當(~25%)
C.恆春半島特有種數最高,但和其他地區差異不大
D.優勢度最高的樟科跟殼斗科,分別起源於熱帶和溫帶
主題三 楠櫧林帶的森林形相特徵
主題四 楠櫧林帶的主要植群類型

A.亞山地(submontane)常綠闊葉林
B.亞山地針葉林
C.亞山地落葉闊葉林
D.亞山地草原
E.人工植群
主題五 森林經營與利用
A.濫墾與百年老茶園
B.12種貴重木有5種分布在此林帶
C.里山精神
主題六 由地名探究歷史存在的植群
A.樟腦寮
B.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
C.交力坪

第五章:櫟林帶植群

主題一 櫟林帶的地理特徵
A.海拔:於中部地區在1,500~2,500公尺
B.氣候:暖溫帶 (下部櫟林帶,年均溫14~17℃)~溫帶(上部櫟林帶,年均溫11~14℃)
C.海拔1,800~2,500(~2,600)公尺為霧林帶
D.部分區域在海拔約1,800~2,300公尺形成緩起伏地形,配合霧林帶的特性,出現高大的針闊葉混淆林。
主題二 櫟林帶的植物多樣性特徵
A.特有種比例略高於臺灣平均值 (~30%,在海拔2,300公尺處)
B.與日本共有種比率增加 (相較較低海拔林帶)
C.殼斗科優勢 (過去不見得如此)
D.地被多樣性高 (可能是各植群帶中最高者)
主題三 櫟林帶的森林形相特徵
A.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冠層高度約30公尺
B.發育良好的森林,大樹有時會出現板根
C.針葉樹形成突出木 (?)
D.分成下部與上部櫟林帶 (雲霧出現頻度有差異) (?)
主題四 櫟林帶的主要植群類型
A.下部櫟林:山地(montane)常綠闊葉林
B.上部櫟林:霧林(cloud forest);針闊葉混淆林;檜木林
C.山地落葉闊葉林
D.臺灣二葉松林
E.山地草原 (請蘇老師補充內容)
F.人工植群
主題五 森林經營與利用
A.檜木的大量砍伐
B.愛玉子
C.臺灣一葉蘭與圓葉鑽地風

第六章: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植被生態

主題一 地景
主題二 陽明山區之植被變遷史

A.清領時期:19世紀末期,陽明山區開始由人類大規模改變林相,此時主要發展茶葉、大青(馬藍)等產業。
B.日治時期:1924-1929 及 1931-1936,日人推行二階段之大屯山造林運動,種植琉球松、黑松、臺灣二葉松、福州杉、柳杉、相思樹。
C.光復後至今:1954-1958、1964、1976-1981,由相關公部門執行造林,主要栽植柳杉與黑松(?),濕地松、相思樹。
D.1985年國家公園成立,天然林重新演替。
主題三 陽明山區之植被現況
A.天然植被的特色
B.天然植被的類型
C.人工植被的類型
主題四 林相變更之後的演替情形
A.人工林樹種在本區極難自行更新。
B.演替方向在短期內將潮紅楠型森林進行。
主題五 總結(補充內文)
A. 陽明山國家公園有特別的植被生態。
B. 由草原到森林植被,多樣性高。
C. 植被有北降之現象。
D. 森林以闊葉樹為主。
E. 全區曾經受到近全面的林相變更,現今則持續恢復中。

第七章:鐵杉-雲杉林帶植群

主題一 鐵杉-雲杉林帶的地理特徵
A.海拔:於中部地區在2,500~3,100公尺
B.氣候:冷溫帶 (年均溫 8~11℃)
C.本海拔帶以陡峭地形為主
主題二 鐵杉-雲杉林帶的植物多樣性特徵
A.特有種比例約40%
B.物種數由本林帶開始明顯減少
C.針葉樹優勢
D.鐵杉(Tsuga)與雲杉(Picea)是松科(Pinaceae)而非杉科(Taxodiaceae)植物
主題三 鐵杉-雲杉林帶的森林形相特徵
A.以常綠針葉林為主,冠層高度約40m
B.鐵杉樹冠開展、雲杉樹冠圓錐
C.可以近乎純林形式存在
主題四 鐵杉-雲杉林帶的主要植群類型
A.鐵杉林型
B.雲杉林型
C.高山櫟林
D.臺灣二葉松林
E.亞高山草原
F.人工植群

第八章:冷杉林帶植群

主題一 冷杉林帶的地理特徵
A.海拔:於中部地區在3,100~3,600公尺
B.氣候:冷溫帶(年均溫5~8℃)
C.本海拔帶以陡峭地形為主
主題二 冷杉林帶的植物多樣性特徵
A.特有種比例約50%
B.針葉樹優勢
C.物種數少(可能是所有植被帶中最少者)
主題三 冷杉林帶的森林形相特徵
A.以常綠針葉林為主,冠層高度約20公尺
B.冷杉樹冠圓錐
C.可以近乎純林形式存在
D.亞高山針葉林
主題四 冷杉林帶的主要植群類型
A.冷杉林型
B.玉山箭竹型

第九章 高山植被帶植群

主題一 高山植被帶的地理特徵
A.高山(Alpine)的定義
B.海拔:於中部地區在3,600公尺以上
C.氣候:亞極地,相當於北緯50°~70°(年均溫不超過5℃)
D.面積:僅913 ha.,占全島的0.03%(邱清安等,2010)
E.等同於凍原生態系(Tundra)
F.臺灣的凍原生態並不典型,可能因素:
G.本海拔帶有顯著的冰蝕地形
H.地理隔離嚴重:雪山(聖稜線)、南湖大山、奇萊北峰、秀姑巒山、玉山、關山,適用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理論。
主題二 高山植被帶的植物多樣性特徵
A.解釋臺灣植物起源的最佳證據
B.特有種比例約55%
C. 北半球寒帶的灌叢是以松屬(Pinus)為主,但在臺灣的高山是圓柏屬植物(Juniperus),加上玉山圓柏為喜馬拉雅山區的圓柏變種,暗示此植群型來自於喜馬拉雅山而非北方寒帶
D.杜鵑花科為相當優勢:歐陸有石楠原 (heath land)的稱呼,臺灣缺乏以此類小型杜鵑花科植物為優勢的植被型
E.高山植物的花顯著,被認為是族群延續的重要因素
F.物種數比冷杉林帶略高?
主題三 高山植被帶的形相特徵
A.以灌叢為主要形相
B.草本度不多,大多為多年生
C.灌木比草本優勢的可能因素?
D.避風的高山谷地有圓柏林的發育
主題四 高山植被帶的主要植群類型
A.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灌叢
B.南湖杜鵑灌叢
C.玉山圓柏林

第十章:森林動態

主題一 演替的基本概念
A.18世紀末期由歐洲開始發展
B.英文名詞為succession,高中以下常翻譯為”消長”
C.定義
D.先驅與極峰(極盛相)物種
E.初級與次級演替
F.基本模型的問題:時間尺度、干擾、單方向性
主題二 森林動態(forest dynamics)、更新(recruitment)
A.演替的動力來自於干擾
B.干擾可發生在任何階段
C.干擾發生時間與規模是主要的影響因子
D.干擾若持續存在,不易演替至極盛相植群 >潛在植被
E.理想上可以達到一個循環式的平衡,動態平衡,但實際很難
F.森林動態研究的發展與探討全球變遷議題有密切關聯
主題三 樹冠孔隙(canopy gap)
A.先驅相-極盛相樹種 (演變)-> 陽性樹種-陰性樹種 (演變)-> 不耐陰樹種-耐陰樹種
B.徑級結構與樹種的耐陰性
C.種子大小通常和休眠能力有關,能夠休眠的種子才能夠進入土壤種子庫
D.孔隙是森林動態變化的驅動因子
E.孔隙大小造成不同的干擾規模,進而影響森林動態
F.孔隙提供不耐陰樹種存活的機會->物種豐富度的增加
G.孔隙扮演維持森林多樣性的重要角色
主題四 地被與土壤種子庫
A.地被是森林更新一個極為關鍵的位置 -> 大型草本植物影響大樹小苗,大樹影響大型草本植物
B.土壤種子庫往往不是直接補充耐陰樹種,而是加快不耐陰樹種在孔隙建立的速度 (注意多數植物一年只有一次果熟期)
主題五 森林動態觀念在森林復育的疑問
A.是否需要根據演替序列進行植栽?
B.如何達成樹種多樣性?

第十一章:濕地植群

主題一 濕地保育的興起
A.濕地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B.遷徙性水鳥跨國保護的需要
C.1971年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的簽訂
D.臺灣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濕地生態系:1986年成立淡水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E.2015年濕地保育法正式施行
F.國家重要濕地的指定
主題二 濕地的定義
A.學術定義
B.拉姆薩公園的定義 = 濕地保育法的定義 (法律層面定義的重要性)
C.濕地範圍的界定
主題三 濕地的功能
A.維護生物多樣性
B.供給人類社會需求: 飲水、食物、遊憩、水文調節
主題四 臺灣濕地在政策管理上的主要分類
A.海岸及平原濕地:營建署與地方政府管理
B.森林型濕地:林務局管理
C.湧泉濕地:視情況
D.以森林濕地為例,說明濕地在臺灣的部分概況
主題五 臺灣的濕地植物相
A.物種統計:共459種
B.特有種比例低(濕地 vs 全部 = 5.4% vs 20.8%)
C.外來種比例高(濕地vs全部 = 19.2% vs 14.2%)
主題六 臺灣的濕地植群
A.草本(多數)
B.木本(少數)
主題七 濕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的價值
A.高紅皮書物種比例,且受威脅程度比例高
主題八 思考:校園或公園的濕地營造植栽為何經常失敗?

第十二章:重建大肚山天然林的思考

主題一 大肚山的生態背景
A.現今的大肚山
B.大肚山的原來樣貌
C.重建大肚山天然林的重要性
主題二 大肚山天然林重建規劃
A.學理基礎
B.規劃成果
C.困難點?
主題三 未來展望
天然林復育案例:臺中都會公園

目錄

說明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