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估臺中市大肚山的天然林植群
-蔡智豪、蘇夢淮、陳欣一(2018)。 2018臺中學國際研討會,頁2-16。
1697年,清領時期郁永河曾描述臺中大肚山森林茂密的景象,但隨著後續的農墾、造林與開發,原有的森林幾乎消失殆盡。為了進行大肚山森林的復育,本研究透過訪查大肚山與鄰近山區(大坑、 火炎山與八卦山)的標本紀錄、植群研究文獻、以及現地調查,以保育評估中的遞迴法與指標種累計法,推估大肚山過去可能存在的樹種。後續再按這些樹種所代表的植群型,推估大肚山的天然林型。
在樹種推估方面,有確定紀錄分布於大肚山的共 80 種;在大肚山未曾被記錄到,但出現在所有鄰近山區,共 32 種,累計 112 種;至少出現在鄰近山區當中的 2 處,共 48 種,累計 160 種;僅出現在鄰近山區當中 1 處,共 84 種,累計 244 種。本研究採用較為保守的方式,建議篩選排名前 112 的樹種,應被列入復育的清單。
結果共推估出 7 種天然林型,包括香楠-白臼型、青剛櫟-三腳鱉型、香楠-樟樹型、香楠-刺葉桂櫻型、三斗石櫟-九節木型、小梗木薑子-白毛臭牡丹型、薄葉嘉賜木-狗骨仔型。這些植群的組成以殼斗科與樟科為優勢,符合蘇鴻傑的臺灣植群分類架構,因此本研究建議在大肚山應該重建此 7 種植群型。
更詳細研究內容連結:
臺中大肚山台地生態造林實務之研究
-蔡智豪 Chih-Hao Tsai 1、吳盟慧 Meng-Hui Wu 2、蘇夢淮 Mong-Huai Su 3*(2021)。2021森林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
摘要
臺中大肚山台地因過去的大規模人為開發,造成原生森林快速退縮,現階段植群以大黍草生地、相思樹造林與先驅樹種構成的疏林為主。過去研究指出,此地區應出現榕楠林帶至楠櫧林帶的常綠闊葉林,且原生木本植物至少有112種,故本研究以此為基礎進行實務操作,探討「生態造林」之可行性。
在苗木培育方面,2019年~迄今共培育93種,培育條件於網室以室溫進行種子萌發,種子苗換盆後,再於戶外苗圃進行生長,培育困難度以「種子採集、種子萌發、小苗生長」進行分析,將之區分二類,無困難度的有89種,有困難度的有4種,如九丁榕、樟葉楓、庭梅、牛奶榕。
苗木野外存活率試驗,地點在臺中都會公園,於2018~2020年共種植57種986株;存活率統計至2021年6月止;2018年種植17種165株,存活率92%;2019年種植35種461株,存活率84%;2020年種植40種360株,存活率93%。
生態造林的實務工作,2021年於烏日知高圳、清水鹿寮北溪、清水米粉寮溪,分別建置樹島復育區,三區總計種植59種241株;防火帶設置試驗種植正榕、稜果榕、白肉榕;由實務工作歸納整理提出大肚山台地生態造林五年經營管理規劃。
本研究結果顯示「生態造林」可行性高,故提出生態造林四大原則之建議「潛在森林原則、順應演替原則、降低人為干擾原則、在地採種育苗原則」,此結果提供「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之參考。
**關鍵字:**大肚山台地、生態造林
全文研究內容連結:
臺中大肚山台地生態造林實務之研究
研究內容下載:
《臺中大肚山台地生態造林實務之研究》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