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榕楠林帶(含海岸)植群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Sunday, October 2, 2022

蘇鴻傑老師在1984年提出來的臺灣植群分帶的架構,是臺灣的植群及植物多樣性系列課程的起頭,從第三章開始,會從低海拔往高海拔依序來介紹。

本章重點摘要:

**主題1. 地理特徵:
**A. 海拔: 於中部地區在500 m以下
B. 氣候: 熱帶
C. 台灣為高溫多雨的環境,為何不會發育成熱帶雨林?

**主題 2. 植物多樣性特徵:
**A. 特有種比率在所有植群帶中最低
B. 和菲律賓共有種比率在所有植群帶中最高
C. 南部和菲律賓共有種比率在所有區域中最高

**主題 3. 主要植群類型:
**A. 海岸植群
i. 沙岸:馬鞍藤、濱刺麥、海埔姜
ii. 岩岸:白水木、草海桐、山欖
iii. 珊瑚礁:水芫花
iv. 紅樹林:水筆仔、海茄冬、欖李、長柱紅樹、土沉香
v. 熱帶海岸林:棋盤腳、蓮葉桐、欖仁
vi. 高位珊瑚礁:黃心柿、毛柿、象牙樹、鐵色、大葉山欖、山欖、紅柴
vii. 海岸植物的多樣性特色:極少特有種、通常為泛熱帶分布 => 在植物傳播與植群建立上的意義?
viii. 台灣為熱帶海岸樹種分布北界
B. 低地常綠闊葉林
i. 主要組成:樟科、桑科、大戟科、楝科
ii. 榕屬植物的物種多樣性:約40種,為台灣木本植物第1或第2大屬。
iii. 樹冠層:
樟科:香楠、大葉楠、大葉釣樟、五掌楠、台灣雅楠
桑科:稜果榕、水同木、島榕、九丁榕、幹花榕、構樹
大戟科:茄苳、血桐、蟲屎、粗糠柴、假黃楊
其他:江某、水冬瓜、魯花樹、苦楝
iv. 次冠層:九節木、長梗紫麻
v. 溪谷樹種:山黃麻、水金京、九芎
vi. 河岸樹種:水柳、穗花棋盤腳
vii. 東、南部特徵種:梧桐、澀葉榕、水團花、紅果椌木、白榕、咬人狗、水錦樹、皮孫木
viii. 蘭嶼典型的熱帶林植物:腰果楠、三蕊楠、蘭嶼肉豆蔻、貝木、菲島福木、菲律賓厚殼桂、蘭嶼擬樫木、麵包樹。
C. 低地落葉闊葉林
i. 主要限制因子在雨量,故分布可向上延伸一個植群帶
ii. 主要組成:櫸、黃連木、青楓、合歡、無患子、朴樹
D. 竹林:刺竹
E. 低地草原
i. 位於環境不穩定區域,如河岸、濕地
ii. 甜根子草、蘆葦等
F. 入侵植群
i. 銀合歡(少見的木本入侵植物)
G. 人工植群
i. 農田
ii. 造林:相思樹面積最大
iii. 景觀樹:可改善低海拔環境的切入點

主題 4. 大肚山與鄰近地區的森林植群

地點

作者

年分

植群型數

植群類型

大肚山

蔡智豪

2004

4型

大花咸豐草-大黍-馬櫻丹型、黃荊-大黍-馬櫻丹型、芒-相思樹-大黍-馬櫻丹-大黍型、土蜜樹-馬櫻丹-大黍型

大肚山

王淑媚

2009

4型

臺灣欒樹型、樟樹型、相思樹型、大黍型

大肚山

李婉靜

2010

4型

薄葉嘉賜木-狗骨仔型、血桐-白匏子型、白毛臭牡丹-小梗木薑子亞型、狗花椒-大青亞型

大肚山

大肚山計畫

2018

3型

相思樹型、苦楝型、構樹型

八卦山

陳華鳳

2007

7型

構樹型、相思樹型、樟樹-香楠亞型、白臼-香楠亞型、青剛櫟-香楠亞型、血桐-香楠亞型、筆筒樹型

八卦山

黃玉蟬

2008

3型

香楠型、血桐型、相思樹型

火炎山

林則桐

1988

5型

馬尾松型、大頭茶型、楓香型、車桑子型、土蜜樹型

火炎山

王偉

2016

5型

相思樹型、千年桐型、橢圓葉赤楠-大頭茶型、山黃麻-小梗木薑子型、銀合歡型

大坑

廖秋成

1987

10型

臺灣黃杞-紅皮-臺灣紅豆樹中途群叢、江某-軟毛柿-樹杞-山紅柿群叢、九芎-無患子-圓果青剛櫟型、小西式石櫟-馬禮氏杜鵑群叢、香楠-山豬肉-青剛櫟簡叢、青剛櫟-墨點櫻桃-小西氏石櫟簡叢、青剛櫟-臺灣赤楠簡叢、子彈石櫟群叢、野牡丹-大青-子彈石櫟群叢、大頭茶-頷垂豆-中國柃木群叢

大坑

王俊閔

2009

15型

子彈石櫟-柏拉木優勢型、山紅柿-小西氏石櫟-香楠亞型、江某-山紅柿-香楠亞型、桂竹-相思樹-山紅柿亞型、三斗石櫟-江某-千年桐亞型、柑橘-臺灣黃杞-木荷亞型、小西氏石櫟-圓果青剛櫟-九節木亞型、白臼-江某-小西氏石櫟亞型、臺灣櫸-月橘優勢型、楓香-燈稱花優勢型、大葉桃花心木-柑橘優勢型、山黃麻-血桐亞型、長梗紫麻-山黃麻亞型、血桐-構樹優勢型、相思樹-龍眼優勢型

**主題 5. 由地名探究歷史存在的植群
**A. 以槺榔為例
B. 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 http://gn.moi.gov.tw/GeoNames/index.aspx
C. 其他:茄苳、莿桐、蔦松、松腳、楠梓
D. 殼斗科植物在熱帶林中的角色


本章討論榕楠林帶(Ficus-Machilus Zone)。附圖是蘇鴻傑老師的植群分帶表,海拔以中部地區為準,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分成:榕楠林帶、楠櫧林帶、櫟林帶(分成上部櫟林帶及下部櫟林帶),再往上是鐵杉-雲杉林帶、冷杉林帶,最後是臺灣最高的植被-高山植被帶。

以植被帶對應氣候帶(Equivalent climate)來講的話(最右欄),依序是低海拔的熱帶、往上是亞熱帶、暖溫帶、溫帶、涼溫帶、冷溫帶,以及最高海拔的亞極地。

表 6. 臺灣的植群分帶 (蘇鴻傑, 1984)

主題 1. 榕楠林帶的地理特徵

A.海拔:於中部地區在500公尺以下

榕楠林帶的地理特徵是什麼?以蘇鴻傑老師的分類法,中部地區的海拔為準的話,榕楠林帶會出現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地方。但如果是在北部,特別是在陽明山,會有植被帶下降的現象,所以榕楠林帶在北部出現的海拔會比較低一些。

B.氣候:熱帶

榕楠林帶另一個特徵是-植物是熱帶植物。我們說臺灣地處亞熱帶,但實際上在北迴歸線以南的地方,理論上在氣候區分是屬於熱帶,所以臺灣有部分的地方是跨到熱帶。臺灣的雨量也很多,理論上在全球的植被架構裡面,應該是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有一個特徵是四層的分化,分別是「樹冠層」、「次冠層」、「地被層」,及從樹冠層往上突出去,特別高的樹,稱「突出木」。突出木是熱帶雨林的一個特徵,真正的樹冠層是在第二層,是連續的,但「突出木」(也稱突出層)是不連續的。

照片 35. 熱帶雨林

C.臺灣為高溫多雨的環境,為何不會發育成熱帶雨林?

臺灣到底有沒有熱帶雨林呢?在過去的生態學教科書說,臺灣應該是熱帶雨林,但實際上臺灣的熱帶森林裡並沒有出現「突出木」,所以現在有些人不會把臺灣的熱帶森林稱為熱帶雨林。

蘇鴻傑老師的植被架構用氣候資料去分析,確定臺灣是熱帶,臺灣的雨量也很高,所以應該會有熱帶雨林,但臺灣為什麼會沒有?這是非常有趣的問題。

世界上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會是怎麼樣?

補圖 熱帶雨林的氣候特徵(巴西、剛果、馬來西亞)

此圖是三個地區的熱帶雨林的氣候特徵,由左至右,第一個是南美巴西最有名的亞馬遜盆地,它是全世界非常大面積的熱帶雨林;第二個是非洲中間剛果共和國一帶;第三個是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及印尼這一塊,這邊有很典型的熱帶雨林。圖中,雨量是藍點曲線,溫度是紅點曲線。

非洲剛果的熱帶雨林,基本上雨量比巴西少,年雨量才1,700多毫米,看起來全年降雨比較平均,每個月的雨量上下幅度不會像亞馬遜那麼大。

再來是馬來西亞,這個地方的雨量最高,年雨量將近2,700毫米,基本上每個月都在100到300毫米之間。

我們臺灣一年降雨量有2,300毫米,比非洲的熱帶雨林還要多,可是臺灣為什麼沒有辦法形成熱帶雨林?關鍵因子是「溫度」。

例如,巴西的亞馬遜地區一年的月均溫幾乎沒什麼變化,非洲剛果的熱帶雨林也是一樣滿穩定,馬來西亞及印尼也是。但臺灣的恆春冬天還是會覺得冷,夏天還是會覺得熱。所以最重要的關鍵因子就是臺灣的「溫度」。

右圖是臺灣低地(lowlands)每月平均溫度及雨量圖,臺灣的溫度變化這麼大,可能是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因為中國大陸冷氣團直接南下到臺灣時,經過的海洋非常的短暫,溫度還來不及被海洋調節,低溫回升有限,所以臺灣在冬天因為冷氣團來襲變得很冷。

以溫度來看,臺灣低地的月均溫最冷月是16℃左右,最熱月會將近30℃。但熱帶雨林整年從1月到12月的氣溫都需要在25℃~30℃的區間,可是臺灣的月份大部分都在25℃以下,甚至到冬天只有15℃,所以我們臺灣的植物明顯出現了生長季與非生長季。

圖 22. 臺灣低地的月均溫及月均雨量(來源:?)

從降雨來看,臺灣全島的降雨量都滿多的,可是就地域性來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旱季,如嘉南平原地區一直到南部高屏一帶,最明顯的旱季就是在冬天,冬天幾乎不下雨。

北部陽明山地區雨量很多,但是也有旱季,這個地區的旱季在夏季。盛夏的時候,平地常有暴雨,但陽明山卻不會下雨。在夏季,陽明山唯一會下雨的時候是颱風來的時候。

從這些資料來看,臺灣雖然雨量多,但分布不是很均勻,有可能因為這樣的現象,才讓臺灣沒有很明顯的熱帶雨林出現。

所以臺灣在熱帶森林植被的部分,即使有熱帶雨林,也不是典型的熱帶雨林。

這一章所介紹的林帶的海拔範圍,是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的林帶「榕楠林帶」,但是在臺灣從低海拔一直到玉山山頂的植群,我們對榕楠林帶的理解是最少的,因為這一些森林大部分都已經被開發破壞掉了,我們還沒有機會去理解它,這樣的森林就不見了,這是滿諷刺的現象。

主題 2. 榕楠林帶的植物多樣性特徵

榕楠林帶的植物特徵,在「多樣性」會是什麼樣子?

A.特有種比率在所有植群帶中最低

右圖是用海拔的觀點來看臺灣的特有種。橫軸是海拔高度,縱軸是特有種在那個海拔帶所占的百分比。從圖中可以看到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特有種所占的比率也在上升。

榕楠林帶是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範圍,根據植物誌的資料,特有種的比率大概占16%。換句話說,在臺灣平地要看到特有種的機率會是16%,這個比例算是很低的,因為臺灣是一個受到海洋隔絕的島嶼,為什麼會這樣子,這有它的背景因素。

圖 23. 臺灣海拔高度與特有種關係圖
來源:臺灣植物誌第二版 Vol. 6, 2003, 台灣植物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https://tai2.ntu.edu.tw/ebooks/FlTaiwan2nd/6

下方的統計表引用自臺灣植物誌第六冊,統計臺灣六個地區,四個海拔帶的特有種種數。

表中由上而下分成「北部、中部、東部、南部、恆春半島、蘭嶼」,也就是說,在北部有多少種的特有種,在中部有多少種..等等。植物誌的統計把恆春半島獨立成一個特別的區域。其中括弧裡的數字是-限定當地特有的-特有種數。

榕楠林帶是在海拔500公尺以下那一欄,從表中可知「北、中、南、東」的特有種數量相差不多,一個區域都是80、90種,可是面積很小的恆春半島,卻有160幾種的特有種,所以在臺灣低海拔的特有種統計中,恆春半島的貢獻很大。最後是蘭嶼,蘭嶼島面積很小,但是特有種也有75種。

圖 24. 臺灣六個地區的特有種種數統計表
來源:臺灣植物誌第二版 Vol. 6, 2003, 台灣植物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https://tai2.ntu.edu.tw/ebooks/FlTaiwan2nd/6

從以上數據可以知道,臺灣平地的特有種生物多樣性,主要是由恆春半島及蘭嶼這兩個特別的地方所貢獻的,其他四個地區的特有種數量是比較少的。

為什麼在榕楠林帶這個海拔帶,恆春半島跟蘭嶼的特有種會比本島的平地還要多?會在下一節說明。

B.和菲律賓共有種比率在所有植群帶中最高

右圖表示臺灣不同海拔區域與鄰近地區的共有種及特有種的百分比。不同顏色分別代表中國、日本、菲律賓、其他地區、特有種。離臺灣最近的地區,分別是北邊的日本、西邊的中國、南邊的菲律賓,而東邊則隔著太平洋才會到美國。

我們看圖中海拔0~500公尺的榕楠林帶,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隨著海拔上升,臺灣跟中國、日本、菲律賓這三個地方共有種類的比例會出現變化。

先來看菲律賓(斜線)的部分,菲律賓在低海拔的部分跟臺灣共有種的比例很高,大概有20幾%,可是每上升一個林帶之後,共有種的比例就減少了,再上升再縮減,一直到高山,臺灣跟菲律賓的共有種越來越少,也就是說臺灣平地的植物有很重要的成分是來自於菲律賓,隨著海拔上升受到菲律賓的影響就越來越少,這個現象也跟我們的特有種有所關聯。

圖 24. 臺灣海拔區域與鄰近地區的共有種特有種百分比
來源:臺灣植物誌第二版 Vol. 6, 2003, 台灣植物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https://tai2.ntu.edu.tw/ebooks/FlTaiwan2nd/6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現象?請聯想一下冰期的影響,因為我們知道臺灣大部分的植物是經由冰期時的路橋遷移過來臺灣的,冰期時臺灣整個的溫度是下降的,所以理論上熱帶植物不應該出現在臺灣。

台大地質系的劉平妹老師曾經做過冰期沉積物的花粉分析,她發現冰期時台北盆地有冷杉、山毛櫸的花粉,顯示現在在臺灣高海拔及中海拔的植物,當時跑到台北盆地這樣平地的地方,因為當時溫度是下降的。

C.南部和菲律賓共有種比率在所有區域中最高

那麼冰期的時候,熱帶植物在哪裡?熱帶植物不應該出現在臺灣,因為冰期時臺灣平地都是溫寒帶了,不會有熱帶植物。冰期時熱帶植物集中在赤道,當時溫度變化最小的是赤道,這個地區幾乎沒有溫度的變化。

當隨著時間氣溫慢慢暖化之後,熱帶植物開始從赤道地區往北遷移,也跑到臺灣來了。可是這時候臺灣海峽已經充滿海水,所以這些植物透過海洋飄過來臺灣,隨著氣流飄過來也有可能,但最重要是海漂過來臺灣。

臺灣有一個熱帶的洋流叫做「黑潮」,黑潮到臺灣時有一個支流往西邊走,但主流從臺灣東側一路往日本、韓國,到韓國再轉彎回來。

從這個觀點可以知道,臺灣的熱帶植物是從黑潮的路徑海漂過來的,來源就是菲律賓群島。

臺灣在低海拔的物種跟菲律賓的物種共通性會那麼高,是因為低海拔的植物在冰期過後才進來臺灣,菲律賓的植物靠著洋流黑潮,由南到北傳播到臺灣來,這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所以我們在榕楠林帶會看到很多跟菲律賓共通的植物。

示意圖 9. 黑潮路徑
來源: 中央氣象局
https://www.cwb.gov.tw/V8/C/K/Encyclopedia/sea/index_all.html

**專題討論:從菲律賓海漂到臺灣的植物,一些種類的果實跟種子就算很小,也可以海漂傳播嗎?
**如果是很明顯的海漂植物,從種子外觀形態就可以觀察出來。有一些很小的種子,我們本質上不認為它是海漂植物,但需要做實際測試才能說它能不能海漂傳播。為什麼說要需要測試呢?

以山茶屬的植物為例,山茶屬的種子很大顆,在過去的研究,每一篇都說山茶是靠哺乳類來傳播,可是全世界的山茶大概200種,有一種很特別的,是海島分布,其他全部是大陸分布,海島分布這一種就是「日本山茶」,就是我們花季時常看到的山茶花。

日本山茶的分布從臺灣島、琉球、九州、一直到日本的很多島嶼、韓國的濟州島,轉過來分布在中國山東黃河出海口的島嶼,以及浙江出海口的舟山群島,從分布來看,它全都是海島分布。

日本山茶為什麼會是海島分布?它到底可不可以海漂?我們以肉眼去看,不會覺得日本山茶是海漂植物。有一次我的學生在做專題,我請學生做測試,結果證明日本山茶的種子可以泡在海水裡面不會死,而且用黑潮的速度去算,如果從臺灣傳到琉球,大概兩天多就可以傳到琉球,這個實驗最多做了六天的浸泡,等於是傳到琉球的兩倍時間。結果經過六天的浸泡後,種子還是可以發芽,而且浸泡過海水的種子,發芽速度比沒有浸泡過海水的更快,這可能只是剛好適合它的生理作用,而不是為了因應海漂而演化出這樣的機制。但我們得到最重要的結論,就是日本山茶的種子是可以海漂的。

我最近跟一位研究日本山茶的學者做一些聯繫討論,他也曾經在日本的一些島嶼觀察過,日本山茶的種子隨著海水在岸邊漂過來,以他的觀察也認為這種植物可以海漂。

但是在過去來講,山茶這種植物沒有人會認為它是海漂植物。但是像大戟科的「蟲屎」或「白匏子」這種植物,它有可能會海漂,因為這種植物的種子表面很油亮,有很多蠟質,這種特徵很可能讓它可以海漂,因為海水可以侵蝕掉它的蠟質,讓它漂過來之後剛好可以發芽,但是這個需要測試。

主題 3. 榕楠林帶的主要植群類型

榕楠林帶的植群類型有一點複雜,因為它涉及到海,海岸的植物系統跟陸上植物系統是很不一樣的。雖然我們可以看到海岸的植物有些可以進到內陸來,但是大部分的情況,海岸的植物是很明顯的。

榕楠林帶在海拔的定義裡面,中部是海拔500公尺以下,但是在台北、宜蘭一帶卻可以降低到200公尺以下。嚴格來講,甚至在北海岸的金山、野柳這些面對東北季風的海岸,就沒有榕楠林帶,植被的現況都是完全壓縮的,如果有榕楠林帶,也只是非常小的面積。在南部恆春半島則是分布在海拔300公尺以下,但是在某些地方也可以降到100公尺以下。

重點摘要 23. 榕楠林帶

榕楠林帶的重要特徵是「常綠闊葉林」。在臺灣只要提到闊葉林、針葉林,這兩種森林的物種數會差很多,闊葉林的物種數或岐異度是很高的。我們在調查的時候常會去算Simpson指數,天然林闊葉林指數會在0.8至0.95,所以我們只要看到闊葉林就會知道這是植物多樣性很高的地方。

榕楠林帶的主要植群類型有:海岸植群、低地常綠闊葉林、低地落葉闊葉林、低地草原、人工植群。

在學術用法裡,基本上一座山可以分成三等份:最下面的地方稱為「低地」(Lowland),中間叫做「山地」(Montane),最上面這地方的名詞就要以它的生態區來看,如果這地方都是森林,就會稱為「高地」(Upper land),如果這地方沒有森林,就會稱為「高山」(Alpine),這就要看這一座山位在哪一個緯度,高度有多高。

基本上在學術上,若牽扯到森林的話,會常用到「Lowland」(低地)、「Montane」(山地)這兩個名詞,因為榕楠林帶是在0~500公尺低海拔區,所以就用「Lowland」這個名詞。

示意圖 10. 低地、山地、與高地/高山

榕楠林帶會有一個低地常綠闊葉林,也會有一個低地落葉闊葉林,但我們在天然林裡面比較不常看到落葉樹。

榕楠林帶有另一個類型是低地草原。我們在大肚山可以看到草原,但是大肚山的草原不是天然的草原,是外來種「大黍」入侵而形成的草原。

榕楠林帶最後一個類型是人工植群。

**提問:所謂的落葉樹,意思是說葉子會落光嗎?如果落葉的時間很短呢?
**落葉的時間如果很短,學術上會稱為「半落葉樹」。可是半落葉樹與落葉樹,並不區分到底要落葉的時間達到多久,稱為半落葉樹。所以比較好的定義是,如果有一個時期這個樹的葉子都會全掉光的話,就算是落葉樹。一年當中,葉子不曾全部落光的,就算是半落葉樹。

**提問:九芎算是落葉樹嗎?
**九芎是很顯著的落葉樹。但是在中部以南的地方,九芎的葉子會存留比較久,如果是在北部平地或是中海拔看到九芎,它會變成很明顯的落葉樹,而且九芎在落葉期間,葉子會變成橘色,變得非常漂亮。例如宜蘭太平山的九芎,就會有這樣的景象。

A.海岸植群

臺灣的海岸線超過1,000公里,有各式各樣的海岸型態,所以臺灣的海岸植群種類很豐富,不要誤以為海邊是一個環境惡劣的地方,植物都長不了,其實只要有海岸,就會出現植物。

i.沙岸:馬鞍藤、濱刺麥、海埔姜
這一張照片是沙岸。沙岸植群的植物都有共同的特徵,就是會有「走莖」。走莖有一點像蔓藤的模樣,每一節在土壤上生長出根及葉之後,就會再長出一段匍伏在地上的莖,再繼續長出根以及葉子,之後再長出一段的莖。這是因為要適應沙岸變動的環境,因此只要能成功長在沙岸的植物都具有走莖。

照片 36. 沙岸

沙岸植物有另外一種不會有走莖,而是用長得很深的根來釘住地面,地面上只有一點點叢生的葉子,地面下就有很長的根,有很明顯的主根。

沙岸基本上會有這兩種植物形態,基本上就是為了適應沙丘變動的環境。

示意圖 11. 沙岸植物的走莖發展

在臺灣最常看見的沙岸植物是「馬鞍藤」,一種旋花科植物,像蕃薯、牽牛花那一類的。另外一種常見的沙岸植物是「濱刺麥」,濱刺麥有很明顯的走莖,果實很像海膽,重量很輕。

這兩種植物在台中的海岸很常看到,因為西海岸的沙岸是很發達的。

照片 37. 沙岸植物 馬鞍藤 濱刺麥

**ii.岩岸:白水木、草海桐、山欖
**而在岩岸都是石頭的環境下,石頭縫可能會堆積少數的土壤,可以提供種子發芽,所以植物發芽起來就會慢慢占據這一塊石頭。

臺灣岩岸植物比較具代表性的是「白水木」,這一種植物在景觀市場越來越多人使用。白水木的葉子有一點灰綠色的,是因為葉面長有很多非常密的白毛,當空污問題嚴重時,懸浮粒子會卡在葉面的白毛上,慢慢地葉子就會變黑。所以如果要種白水木的話,要考慮到空氣品質的問題。

此外,在岩岸的岩石,也會有許多比較小型的灌木。

照片 38. 岩岸植物 白水木

iii.珊瑚礁:水芫花
另外一個海岸環境是珊瑚礁,這張照片是墾丁的海岸。墾丁的珊瑚礁地形最發達,是臺灣唯一的珊瑚礁地形。

珊瑚礁上面的植物有「水芫花」,屬於千屈菜科,是灌木。

水芫花長在珊瑚礁的環境,它的根會深入到珊瑚礁裡面,看起來很像盆景。在過去這裡還沒被列入保護之前,曾經有一度園藝界有人把珊瑚礁整個敲下來,然後連珊瑚礁跟水芫花一起帶走,後來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把這裡列入保護區,這一片水芫花的植群才能夠保留下來。

照片 39. 珊瑚礁植物 水芫花

在珊瑚礁的岸邊也可以看到一些灌木,或是比較高的小喬木。

照片中是林投。林投不只長在珊瑚礁的岸邊,也會長在岸邊土壤比較多的地方,甚至可以長到內陸。海岸植物也不一定一直要在海岸,有些種類會有比較大的生育地範圍,林投就是一個生育地容忍度大的代表。林投的果實是稀有的椰子蟹很喜歡的食物之一。

照片 40. 珊瑚礁植物 林投

除此之外,在海岸的森林,最大面積的就是紅樹林。

**iv.紅樹林:水筆仔、海茄苳、欖李、長柱紅樹、土沉香
**一般人看到「紅樹林」的時候,心裡會有疑問,為什麼綠色的森林要叫做「紅樹林」?

這種植物取名為「紅樹林」的原因,是它的汁液有很多植物鹼,最重要的成分就是丹寧,丹寧遇到空氣會氧化變成紅褐色。在植物分類上有一個科叫做「紅樹科」,就是指這一類的植物,紅樹科生長在河口環境,所以這種森林稱為「紅樹林」。

但是紅樹林的用法在後來被擴充了,只要屬於這種河口環境,但不一定要是紅樹科植物的樹林,也會被稱為紅樹林。所以紅樹林是從紅樹科的名稱衍生過來的。

照片中的「水筆仔」就是紅樹科的一種植物,在台北市淡水河口的族群面積最大,這一片紅樹林對臺灣的保育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臺灣本地的保育是從這一片紅樹林開始的。

照片 41. 紅樹林 水筆仔

**專題討論:淡水河口紅樹林保護區,開發與保育的問題?
**_目前淡水河口這一片水筆仔紅樹林遇到開發的壓力。理由是新北市一直想要蓋一條淡北高架快速道路疏通往返淡水台北之間的交通,這條高架道路會在淡水河邊,通過紅樹林保護區,道路基樁會打在紅樹林保護區上,對這片紅樹林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謬論是,把路蓋很大就可以減少塞車嗎?這是絕對做不到的。

以前從台北開車去到宜蘭不會那麼痛苦,現在蓋了高速公路之後,假期間反而塞得更嚴重,蓋路跟塞車從來沒有絕對的關係的,這是交通政策及交通規劃的問題,可是只要是民選的市長就永遠無法理解這樣的事情。

現在這一條路還在爭議當中,但是選舉後新北市與台北市的市長都很努力地想要完成這件事。

這一片水筆仔紅樹林是臺灣保育發展的始祖,而且是重要的文化資產,因為我們整個社會的保育起始,是從這片紅樹林開始的,因為道路開發去動這一塊保護區,真的很荒謬,也很諷刺。_

「水筆仔」是分布在臺灣北部的紅樹林,分布在南部的物種叫「海茄苳」,海茄苳現在已經獨立成一個科,以前是放在馬鞭草科。(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海茄苳屬列入馬鞭草科內,屬於唇形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單獨分出一個科,仍然放在唇型目中,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不承認有這一個科,將海茄苳屬列入爵床科中。)

現在海茄苳很有名的地方是在台南的台江國家公園,當地的生態旅遊就是開著小竹筏穿過這個海茄苳紅樹林,讓遊客有真正在森林的感覺。其實這樣的景觀在東南亞地區紅樹林很發達的地方,是很普遍常見的。

照片 42. 海茄冬

**專題討論: 臺灣的紅樹林為什麼看起來不像森林,反而比較像是灌叢?
**_這最主要是時間的問題。由於紅樹林生長在河口濕地,跟早期臺灣人的生活領域重疊,早已經砍伐殆盡。我們臺灣最早的紅樹林保育是從1980年北部的水筆仔紅樹林開始,而臺灣西海岸整個紅樹林的保育大概不到20年,這些紅樹林很多都是人為栽植復育的,時間不夠久,植株都還很小,但是假以時日都沒有破壞的話,這片紅樹林真的就會變成森林。

紅樹林生育地是河川出海口,它的基質是很特別的泥濘泥巴環境,一般的海濱植物要適應那樣的環境很困難,所以河川出海口一般不會有其他的闊葉樹,也不會看到Simpson指數很高的情況,只有少數特別的種類成為這裡的優勢種。所以當我們看到有一片紅樹林的時候,通常裡面只有一個種類,像北部的紅樹林那麼大的面積,就只有一個種類「水筆仔」。_

**臺灣有多少種紅樹林植物?
**紅樹林種類有:水筆仔、海茄苳、欖李、長柱紅樹、土沉香。

「欖李」是南部的紅樹林,在高雄的中都濕地種了很多的欖李,那裡是愛河漲潮時的一個緩衝地,形成一個半鹹水的濕地。愛河邊也種了很多欖李。

「長柱紅樹」是很稀有的,過去我們叫做五梨蛟,後來才發現物種認錯。(在台灣以前曾把紅海欖(五梨跤)誤認為是Rhizophora mucronata,主要是因為跟Rhizophora stylosa很像,差別在於花柱的長短,呂勝由等(1999)認為其中五梨跤之學名有誤用情形,因此訂正為(R. stylosa),中文名稱建議仍可用台灣特有之名稱「五梨跤」,也可稱之為紅海欖)

另外臺灣曾經一種叫「細蕊紅樹」。100年前日本人在高雄這一帶曾經有採到標本,但細蕊紅樹現在已經滅絕了。

照片 43. 林試所標本館現存一份大正八年(1919)的細蕊紅樹標本
圖片來源: 林業試驗所

最後一種「土沉香」,它是大戟科的植物,它除了長在河口,也可以長在不是河口的環境,有些人因此不認為它是紅樹林。

照片中是土沉香,它是一種落葉樹,而一般紅樹林的種類是常綠樹。

這張照片是土沉香落葉後、長新葉時在開花。土沉香是大戟科,所以可以看到很長的葇荑花序,它可以長在河口泥濘的環境,也可以長在不是泥濘的環境。

可是基本上這種植物都會出現在海邊,特別是幼年的時期。

照片 44. 土沉香

土沉香分布在西海岸台南學甲、嘉義東石跟布袋。台南學甲有土沉香老樹,胸徑達1公尺,據形態的估算方式,據說樹齡有150年。

但我們現在來看土沉香老樹的位置,離現在的海岸大概5公里,換句話說150年我們的海岸線就外推了5公里,這個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可以利用這些老樹的位子來推估海岸線的變化,但是樹齡要精確被估算,而這也會比用河川堆積的速度去估算要準確。

圖 25. 台南學甲 土沉香老樹位置圖

**提問:中部地區的紅樹林大概會分布在哪裡?
**中部地區的紅樹林大概會分布在大肚溪河口、大甲溪河口、大安溪河口。在通霄這一帶還有一種叫「苦檻藍」。苦檻藍被海邊的農民用來當作田間的圍籬,所以它被保留著沒有滅絕,不然它也會跟著海岸的開發而滅絕掉。

**提問:如果把水筆仔種在校園裡面,它活得起來嗎?
**如果有人好好照顧的話,水筆仔它可以活得起來,如果無人照顧,它就會被其他植物競爭掉。而且就水筆仔來講,它的胚軸落在硬的土地上無法定根,無法有下一代,我們頂多只能夠好好的維護著這一棵到終老而已。

**v.熱帶海岸林:棋盤腳、蓮葉桐、欖仁
**熱帶海岸林,這是臺灣很特別的森林,在臺灣本島只殘存這一小片在墾丁的香蕉灣,這裡現在是「香蕉灣海岸林生態保護區」,面積很小,小到遊客都會忽略它,因為從保護區的頭到尾,開車不到1分鐘就走完了。

照片 45. 熱帶海岸林 香蕉灣海岸林生態保護區

這個熱帶海岸森林內部的層次極為簡單,底下幾乎都是裸露的礁岩,往上就是第一層的樹冠,結構只有這樣,因為海邊對植物來講是一個很不好的生長環境,因此能夠長出一片森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是海岸森林很珍貴的原因。

底下這些裸露的岩石都是海裡的珊瑚礁隆起而形成的。

照片 46. 熱帶海岸林內部形相 (香蕉灣海岸林)

右表是香蕉灣海岸林1974年與2005年的調查,這個海岸林的物種有「蓮葉桐」、「棋盤腳」、「欖仁」、「毛柿」以及不屬於海岸林的「茄苳」,所以這裡不一定是要海岸植物才可以進來。

在保育上最關注的是「蓮葉桐」以及「棋盤腳」,因為在臺灣本島野外的生育地只剩下香蕉灣海岸林。另外在蘭嶼島的數量還算可以,但畢竟蘭嶼跟本島有一段大的距離,所以殘存在香蕉灣的族群就比較受到關注。

「欖仁」是很常見的植物。

表 8. 香蕉灣海岸林組要組成樹種在1974及2005年的密度和胸高斷面積比較(徐國士等, 2012)

蓮葉桐與棋盤腳都是在臺灣南邊,但是毛柿的生育地容忍比較高,不只在熱帶的海岸,往北在溫度比較低的龜山島、琉球也有,現在在庭園景觀也常常被拿來栽植。毛柿是臺灣木材最優良的其中一種,但是過去森林破壞得太嚴重,大棵的毛柿都被砍完了,現在能看到的毛柿都是更新後由小苗長起來的。

至於蓮葉桐、棋盤腳,它們的生育地比較嚴苛,一般人工栽培種不起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有種棋盤腳,早年他們冬天還要幫棋盤腳蓋塑膠布保暖,不然會冷死,但是這幾年是暖冬,就不用擔心了。

照片中是「棋盤腳」,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的果實很像圍棋棋盤的腳。

照片 47. 海岸熱帶林 棋盤腳的果實及花

這是在北海岸記錄到的,棋盤腳被海洋從臺灣南部傳遞到北海岸,但是終究北海岸對它來說溫度太低,無法生長。

照片 48. 海漂到北海岸的棋盤腳果實

這是「欖仁」,常見的庭園景觀植物。欖仁的果實適合海漂,一般來講海漂植物的果實需要長距離的傳送,果實都會大顆,裡面中空,外面長有一層很厚的蠟,免得被海水侵蝕掉。海漂期間外殼會有點腐化,靠岸之後種子發芽就變得很容易。

照片 50. 海岸熱帶林 欖仁

vi.高位珊瑚礁:黃心柿、毛柿、象牙樹、鐵色、大葉山欖、山欖、紅柴。
熱帶海岸林可以長在珊瑚礁上,從海上隆起不久的珊瑚礁,是直接靠在海邊,有一些比較內陸的珊瑚礁地形,叫「高位珊瑚礁」,在墾丁那邊滿發達的。在墾丁公園社頂梅花鹿復育那一帶就是高位珊瑚礁。

植被調查報告中,高位珊瑚礁重要樹種當中,有一種叫「黃心柿」,在外圍的熱帶海岸林看不到,但其他像是「毛柿」、「象牙樹」在熱帶海岸林會有的,其他還有「鐵色」、「大葉山欖」、「山欖」、「紅柴」。

名錄裡的象牙樹已經是園藝界很重要的一種景觀植物,價格非常得好。象牙樹的原生地就是高位珊瑚礁的環境,這種地方在臺灣的面積很小,象牙樹在過去曾經被採集到快滅絕了,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可以用栽培的,種子很容易發芽,所以不會再到野外採。

照片 51. 墾丁鵝鑾鼻公園的高位珊瑚礁

有一種「臺灣灰毛豆」,是一種很小的匍匐的灌木,長在墾丁的貓鼻頭,但是後來這一種被併到灰毛豆屬(Tephrosia)的其他植物,如果是這樣,那它就不是特有種了。

在海岸林要找出特有種的植物很困難,為什麼?我們以「濱防風」來作為例子

我們臺灣的沙岸植物有一種叫「濱防風」,根很深,叢生蓮座狀的葉子。可是這張照片是在日本北海道北邊的鄂霍次克海岸拍的,那裡是北緯43度,然而在臺灣北緯20度就有這個植物,可見「濱防風」這個物種的傳播力及容忍度非常強。

照片 52. 濱防風,日本鄂霍次克海岸

海岸植物幾乎都有這樣的特性,傳播距離很遠,忍耐力很強。因為它隨著洋流傳播,距離非常遠,它到了新的地方能夠生長下來,當地的氣候跟它的原生地是差很多的,不要說臺灣跟北海道的差異,往南邊到赤道,甚至到澳洲,氣候差異都很大,但是這些地方的海岸植物幾乎都是共通的。

因此我們在臺灣海邊不會看到特有種,因為海岸植物是從冰期後才進來臺灣,我們最後一次冰期是一萬年前而已,一萬年的時間要演化出一個新的物種是很困難的事,所以基本上冰期後進來的物種還都維持這個種的原本特色,所以海濱植物的特有種很少,而且這些共通物種在整個熱帶的島嶼都會出現。

這張照片是草海桐,長在岩岸上面。你看到這張照片會感覺到很熟悉,但這是在夏威夷。那邊的草海桐比在臺灣的草海桐還要優勢,但夏威夷的洋流系統跟臺灣不一樣,它的種源都是從太平洋群島那邊過來的,臺灣的種源是從菲律賓群島過來的。

照片 53. 草海桐,夏威夷

**viii.臺灣為熱帶海岸樹種分布北界 (待補充)
**

B.低地常綠闊葉林

從海岸往比較內陸,臺灣的森林就會發展成「低地常綠闊葉林」。

低地常綠闊葉林可以以南仁山永久樣區來作為一個代表。在蘇鴻傑老師的植群分帶系統中,臺灣的低地常綠闊葉林組成是以「樟科」跟「桑科」為主,所以稱為「榕楠林帶」,但有一些科他沒有放在榕楠林帶的主要的組成裡面。

以南仁山永久樣區為例,那個地方是墾丁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在這裡的四個永久樣區當中,南仁山永久樣區是在純熱帶的範圍裡,海拔高度大概100多公尺,屬於熱帶森林,森林非常完整,比如茄苳,我們很少在森林裡面看到大茄苳,大部分現存的大茄苳都在農田及人的周遭。裡面也有很大型的榕樹,可以說是臺灣本島最後殘存的一塊熱帶森林。

**i.主要組成: 樟科、桑科、大戟科、楝科
**這一塊森林裡面,最多種的科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總共有13種;接下來第二多的是「桑科」(Moraceae);第三多的是「茜草科」(Rubiaceae),第四才是「樟科」(Lauraceae)。

蘇鴻傑老師定義的榕楠林帶是桑科跟樟科優勢,但在南仁山樣區桑科跟樟科則分別是第二名跟第四名。

圖 26. 南仁山永久樣區科組成 (Hsieh et al., 2000)

其實我們的熱帶森林裡面,物種結構沒有那麼單純,為什麼蘇鴻傑老師會認為桑科與樟科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臺灣最後一片熱帶森林「南仁山永久樣區」實地出現的大戟科、桑科、茜草科?

因為這是臺灣最後一塊熱帶森林,而其他的熱帶森林多多少少都被破壞過了,所以這樣的森林就沒有辦法展現出來。

蘇鴻傑老師當時是根據各個調查報告來統整資料,因為他一個人,甚至他的研究室沒有辦法全臺灣每個地方都去現地調查,所以他是根據前人的文獻來做整合的工作。但是最典型的熱帶林已經都被破壞掉了,所以有被調查到的是已經被破壞過的森林,以致讓蘇鴻傑老師資料分析出來的結果是桑科跟樟科最重要,其他很重要的科就不見了,沒有呈現出來。

臺灣過去的熱帶森林到底是什麼樣子,南仁山樣區的資料很重要。我們雖然生活在榕楠林帶的區域,但這也是我們最不清楚的一個植群帶。

照片 54. 低地常綠闊葉林

低地常綠闊葉林的外觀會有許多樹冠大的樹,如果是一個標準的森林,同一個季節會看到很多不同顏色、不同狀態的樹,這才是比較原始的闊葉林。

如果是像現階段的大肚山,相思樹造林雖然看起來樹冠很濃密,可是開花的季節去看都會是黃色的,因為它只有一種樹,這當然就不是天然林。所以在臺灣正常的天然林,應該就是像南仁山這樣子,但是也要注意這裡沒有突出木,這是我們現階段熱帶森林的形相。

低地常綠闊葉林主要的植物組成有樟科、桑科、大戟科、楝科。在比較原始的森林的狀況,茜草科的重要性可能會提高很多。

ii.榕屬植物的物種多樣性:約40種,為臺灣木本植物第一或第二大屬
榕楠林帶常綠闊葉林榕屬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值得我們關注。榕屬植物屬於桑科,榕楠林帶裡這一屬的物種多樣性很高。依據植物誌統計,臺灣的榕屬植物有37種,但之後又發現了新的榕屬植物,目前大概有40種。但不管是37種或40種,榕這一屬都是臺灣第一大屬的植物,這是很不得了的,因為這些種類都是很高大的喬木,而且在臺灣這個島能夠有這麼多的榕屬種類,這代表一個很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相信如果在原始的狀況,這一些種進入到熱帶林的體系,也都能夠很正常的生長在那邊,臺灣熱帶森林的生物多樣性一定會很高。

這樣的熱帶森林會出現板根,特別是「榕」這一類的。另外像梧桐科的「銀葉樹」也會有這樣的板根。但很多只要長在這種多雨又偏熱的環境,就會有板根。照片裡的例子是「島榕」。

臺灣的榕屬植物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正榕」,一般我們叫榕樹。我們在野外真正的森林裡面不太看得到正榕,它生育地的條件是要在比較開闊的環境。在人的聚落,榕樹是很容易天然下種的,可是真正到了原始林裡,榕樹大概沒有辦法生長。

所以我們說,榕屬植物在熱帶林很重要,但卻不包含我們最熟悉的榕樹-正榕。

熱帶林裡面很重要的榕屬植物,例如有「島榕」,島榕是能夠真的長在熱帶林裡,而且長到很大樹冠的植物。

照片 56. 島榕板根

另外一種很重要的榕屬植物是「白榕」。

白榕的分布與島榕不太一樣,島榕是全島廣泛分布,白榕偏好在南部及東部地區。假設你是在北部,比如在陽明山看到白榕,就應該是人種的景觀樹,不是天然的。

白榕在南部的熱帶林很重要,照片中這株白榕非常有名,它是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面的那一棵白榕。這株白榕在林試所港口工作站附近。

照片 56. 位在林試所港口工作站附近,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的那株白榕。

在熱帶地區有些物種會出現纏勒現象。這張照片有兩種植物,一棵是白千層,樹皮比較白的,另一棵是雀榕(鳥榕),樹皮比較深褐色。

為什麼會出現雀榕抓住白千層的現象?因為雀榕的果實被鳥吃了之後,經過鳥類的消化系統,種子混在鳥糞排出來掉在樹上,種子就在樹上發芽了,它的根慢慢地長,慢慢地把這棵白千層包起來,就有一點像把白千層勒死了。

假以時日,雀榕的根如果可以長到地上,它也把寄主勒緊了,寄主因為沒有辦法傳輸養分跟水分就會死掉,死掉後雀榕就取代了寄主的位置。

在森林裡面,小樹都要慢慢地等待,等附近大棵的樹老死後,才能夠長大取代老樹的位置,但是雀榕就有能力將大樹直接換下。

照片 57. 纏勒現象:白千層(左)及雀榕(右)

榕屬植物基本上都有纏勒的能力,特別是大型的榕屬植物纏勒能力更強,所以榕屬植物會在熱帶森林裡占有優勢。

iii.樹冠層
樟科:香楠、大葉楠、大葉釣樟、五掌楠、臺灣雅楠
桑科:稜果榕、水同木、島榕、九丁榕、幹花榕、構樹
大戟科:茄苳、血桐、蟲屎、粗糠柴、假黃楊
其他:江某、水冬瓜、魯花樹、苦楝

以下依序介紹榕楠林帶主要樹冠層各科的重點植物。

樹冠層-樟科:香楠、大葉楠、大葉釣樟、五掌楠、臺灣雅楠

在樟科這一類植物,以臺灣全島的熱帶林範圍內,最重要的就是「香楠」。

在臺灣,香楠曾經是很重要的應用植物。香楠的應用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香楠木材可以做家具,因為香楠主要分布在平地低海拔地區500公尺以下,是很常見的大樹,因此常被拿來作為木材。

香楠的另一個應用是做為香的黏著劑。香楠的樹皮加水熬煮,可以煮出黏稠的膠,再用這個膠去黏著香粉,是做為香的黏著劑。

照片 58. 香楠

臺灣其實還有一種做黏著劑更好的植物,叫做「紅楠」。紅楠的葉子膠就很多,連樹皮都不需要用,以一般的果汁機加滿500ml,再加入三片葉子去打碎,經過1小時後,整個果汁機的汁液就快倒不出來了!非常的黏稠。

香楠因為以前在臺灣很多,所以在舊地名裡面有很多跟香楠有關,例如很有名的「楠梓」,台語叫做「楠仔坑Lâm-á-khenn」,因為這地方過去有很多的楠木,也是一個窪地(台語:坑),所以這裡的楠木可能會有兩種,一種是香楠,一種是大葉楠。

這張照片是「大葉楠」。香楠與大葉楠都是低海拔熱帶區的楠木,但是這兩種生育地的差異比較大:香楠喜歡乾燥的地方,大葉楠喜歡比較陰暗的溪谷環境。所以這兩種環境看到的是不同的楠木,很少有機會看到這兩種樹在一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臺灣的香楠數量就會比較多,因為在低海拔比較看不到小型的溪谷,適合大葉楠生長的環境是不多的。

照片 59. 大葉楠

其他樟科的植物,有大葉釣樟、五掌楠、臺灣雅楠。臺灣雅楠的分布以北部及東部低海拔為主。

照片中是「大葉釣樟」,它是全島分布,但是有標本的紀錄顯示,它是以北部為主的植物。

照片 60. 大葉釣樟

**樹冠層-桑科:稜果榕、水同木、島榕、九丁榕、幹花榕、構樹
**桑科植物都是以大型的榕屬植物為主,其中有一個比較不一樣的是「構樹」。構樹在先驅森林才會出現,在原始林裡幾乎看不到。

**樹冠層-大戟科:茄苳、血桐、蟲屎、粗糠柴、假黃楊
**大戟科的植物主要是「茄苳」,我們在平地很常看到茄苳,它是熱帶林很重要的植物,就像在南仁山的原始森林裡面,茄苳就是一種最主要的木本植物,那裡的茄苳非常巨大。我們一般在平地看到的茄苳比較是歪七扭八,樹冠很開展的樹型,可是在原始林裡面,茄苳卻是樹幹直挺挺的,上面一點點的葉子,非常漂亮。

「血桐」、「蟲屎」與「構樹」一樣,都是在比較先驅的環境。蟲屎比較特別,中南部比較多,北部幾乎沒有。

「粗糠柴」、「假黃楊」也是先驅植物。其中假黃楊是在東北部、東部。

**樹冠層-其他:江某、水冬瓜、魯花樹、苦楝
**在其他科別,五加科的「江某」是一種民俗植物,過去最大的用途是拿來做火柴,也拿來做木屐,但現在火柴已經沒有人用了。

「魯花樹」是大風子科的植物,在森林調查時常會忽略它。魯花樹其實會長到很大,但在臺灣要看到它的大樹並不多。在淡水的紅毛城有一棵很大的魯花樹,有機會可以去體會一下這種植物怎麼樣去代表臺灣的熱帶森林。

這張照片是「皮孫木」,紫茉莉科。它在榕楠林帶的地位,有點像是熱帶雨林裡面龍腦香科的植物。

這一張照片想表達的是-臺灣的熱帶森林不是很典型的熱帶雨林,因為沒有突出木。但是在很久以前,臺灣的熱帶森林有沒有突出木?其實很難說,因為看到這張皮孫木,就很有可能。

這是在台東「支卡森林公園」的熱帶林,這麼大棵的皮孫木,胸徑將近1.5公尺,一般在平地的闊葉樹胸徑1公尺就不得了,幾乎沒有像這樣的尺度的。你看到榕樹很大,那是因為榕樹有很多氣生根,所以讓榕樹看起來胸徑很大,但是這張照片的皮孫木的胸徑部分,都是真材實料的樹幹。

照片 61. 皮孫木,台東知卡森林公園

臺灣的熱帶森林現在沒有突出木,可能是人為的因素,而不是天然的因素,但是因為以前沒有任何的紀錄,所以我們不知道真實的狀況。不過如果從這個皮孫木的調查報告來看,臺灣以前很可能是有突出木的。

提問:這樣一棵皮孫木要長多少年?
如果用經驗值來看,這棵皮孫木至少有500年。
_
測量一般樹木的年齡時,我們會用生長錐去鑽,這個鑽子是空心的,直徑大概0.5公分,用生長錐鑽進樹幹抽出一條木柱,然後算年輪,算出樹木的真實年齡。但是如果是受保護的植物,就不用生長錐,因為鑽木心進去再出來(包括工具的操作),木材裸露就會造成感染,讓樹木致病。_
_
如果這一棵是我們很注重的物種或個體,就要用經驗值或推算的方式,避免重要的樹木因此感染死亡,就白費了。_

提問:茄苳在臺灣的熱帶森林裡面,在生態功能上會是扮演熱帶雨林中的龍腦香科的突出木嗎?
有可能,但目前茄苳的高度都不是很高,這會是一個問題。龍腦香科植物是亞洲標準的熱帶雨林最重要的一個科,也是一個代表科。它在熱帶雨林的代表性等同於檜木在臺灣中海拔森林的角色,是具有非常高經濟價值的木材,它的等級大小都跟檜木類似,但是臺灣的檜木是在中海拔溫帶地區,龍腦香科是在熱帶地區的熱帶雨林。
現在看到茄苳的大樹,即使是在南仁山調查的,最多十幾公尺高,大概四層樓高左右。

討論:為什麼會有突出木?樹冠層的樹都長得差不多一樣高,是否是因為競爭的關係,才讓樹都一樣高?
_樹的高度是有受限的,樹不能無限度地長高,樹的水分都是從根部送上去葉子。你要想想看水分要送到那麼高的地方,它需要一個很強力的加壓馬達才能夠上去,但是樹木的水的加壓系統是很弱的,它的水分運作幾乎都是物理現象,靠樹葉的蒸散作用形成拉力,把根部的水分經由維管束往上拉。

因此臺灣最高的樹,很多出現在霧林帶,因為霧林帶對水的限制比較少。但是在熱帶地區,空氣比較乾又比較熱,要把水分送到樹上,是熱帶植物需要面對的問題。

當樹木長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就不再繼續往上長高,而是樹幹愈來愈粗,這跟樹的生理作用有關。有些種類的樹能長得特別的高,是因為它有特別的生理機制,這是少數的物種才有的能力。例如龍腦香科就是在傳輸水分的細胞,有特化出來的能力,才能高出樹冠層,成為突出木。_

**iv.次冠層:九節木、長梗紫麻
**低地常綠闊葉林的次冠層有「九節木」、「長梗紫麻」。

v.溪谷樹種:山黃麻、水金京、九芎(待補充)

**vii.河岸樹種:水柳、穗花棋盤腳
**河岸樹種有「水柳」、「穗花棋盤腳(水茄苳)」。

河岸的「穗花棋盤腳」與熱帶海岸林的「棋盤腳」是同一屬-「棋盤腳樹屬」-的植物。臺灣這一屬就只有這兩種。穗花棋盤腳雖然現在園藝景觀看到很多,但是它在野外是極度稀有的,在野外比棋盤腳還稀有。

穗花棋盤腳是河岸植物,依照過去的採集紀錄,它的標本都是在河邊採到的。為什麼穗花棋盤腳在野外極度稀有?因為河岸全部都水泥化了。

河川整治水利工程的觀念裡,認為樹會阻擋水流,讓暴水宣洩不及,看到樹一定要處理掉,所以河道上的樹全部都被清除掉了,穗花棋盤腳就是被清除的對象之一。

現在如果要看原生的穗花棋盤腳,要到宜蘭冬山鄉的水圳,它會在那種環境出現。可能你會看到有些住家的水圳邊保護一棵很大的樹,那一棵常常就是穗花棋盤腳,那邊是臺灣穗花棋盤腳僅存的原生地。

水柳基本上也是在河邊,但是水柳分布在比較小型的河,比如在稻田裡小型的水圳,很容易長水柳,它雖然在平地很常見,但因為過去我們比較不討論河岸樹種,它就經常被忽略了。

我們進行森林復育在臺灣的河岸環境,正常的話一定是森林,但是河邊的森林應該是什麼植物,因為已經消失了,我們很難去研究了解。但是根據穗花棋盤腳跟水柳這兩種植物的習性,未來如果要做河岸森林復育,這兩種是應該要種的。

現在穗花棋盤腳都被種在旱地,雖然它很漂亮,但是不合理,旱地不是它原來的生育地。

其實台中的筏子溪是一個復育河岸森林很好的地方,我認為有水的環境就應該有穗花棋盤腳,因為在日本人的採集紀錄,中部以北的河流都有採集過。

**vii.東南部特徵種:梧桐、澀葉榕、水團花、紅果椌木、白榕、咬人狗、水錦樹、皮孫木
**在東南部有些特徵的種類:如梧桐、澀葉榕、水團花、紅果椌木、白榕、咬人狗、水錦樹、皮孫木。

為什麼特別強調東南部?因為恆春半島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恆春半島有些物種不是只有這個地方有,這些物種在臺灣其他地方也會出現,但是出現的地方會讓人覺得很訝異。

恆春半島的區系最北可以到台東的金崙溪、太麻里溪,區系在西部的緯度比較低,在東部的緯度比較高。

在恆春半島區系的植物,在臺灣的其他地方也會出現,就是在海岸山脈,而且會出現在中南段,這中間就是台東平原,這兩個地區被卑南溪隔開。這樣的分布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知道臺灣是板塊擠壓,所以歐亞大陸板塊形成了中央山脈,但海岸山脈卻是菲律賓海板塊形成的。

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對撞後,正常現象是大陸板塊往上升,海板塊往下沉,因為海板塊比較重,對撞之後比較重的板塊會往下沉,所以照理講菲律賓海板塊在陸地上應該是看不到的,但為什麼在臺灣的東南部會是菲律賓海板塊抬升了?這跟它的前生有關係。菲律賓海板塊在撞過來的前面,有一個比較輕的板塊拉著它,那個板塊撞到歐亞大陸板塊的時候,被歐亞大陸板塊抬上來,所以後面的菲律賓板塊就跟著被抬上來,所以在臺灣的東部,歐亞大陸板塊是往下沉的,菲律賓海板塊是往上升的,於是形成了海岸山脈。

歐亞大陸板塊跟這個較輕的板塊撞擊的時候,剛露出海面的海岸山脈還在外海,它是慢慢被往西推過來時才跟臺灣島擠在一起,並不是露出海面時就跟臺灣島在一起。

另外一點,板塊的移動並不是直線的移動,而是順時針方向的移動,所以在過去來講,海岸山脈的位置可能在現今恆春半島的東北側外海,所以海岸山脈的植物跟恆春半島會很接近,之後板塊再慢慢轉動到現在海岸山脈的位置。

**示意圖12: 恆春半島區系的植物也會出現在海岸山脈中南段的原因
**

在相關的地質研究中,認為數百萬年以後海岸山脈會離開臺灣,但這個時間點可能人類會不在了。蘭嶼島最後會撞擊到臺灣,跟臺灣在一起,這差不多會發生在120萬年以後,但是這是一個預測。

為什麼海岸山脈的南段跟金崙溪以南恆春半島的植物是類似的,原因就是在這邊。所以在討論恆春半島時,也必須同時思考海岸山脈,因為到目前為止對海岸山脈的研究很少很少。

在東南部的特徵種中,有一種梧桐,在西部幾乎看不到,還有澀葉榕、水團花,這些都是恆春半島、海岸山脈才有的。另外還有紅果椌木、白榕、咬人狗、水錦樹、皮孫木。

**viii.蘭嶼典型的熱帶林植物:腰果楠、三蕊楠、蘭嶼肉豆蔻、貝木、菲島福木、菲律賓厚殼桂、蘭嶼擬樫木
**蘭嶼典型的熱帶林植物有樟科的「腰果楠、三蕊楠」、肉豆蔻科的「蘭嶼肉豆蔻」、茜草科的「貝木」、「菲島福木」(也就是庭園常見的福木)、「菲律賓厚殼桂」、「蘭嶼擬樫木」、「麵包樹」。

蘭嶼很少跟臺灣島一起討論。蘭嶼的熱帶林植物比臺灣島還典型的原因是蘭嶼的植物與菲律賓共有的種更多。菲律賓是一個很標準的熱帶雨林,蘭嶼有承襲這樣的物種過來。

C.低地落葉闊葉林

i.主要限制因子在雨量,故分布可向上延伸一個植群帶

照片中是呈現「低地落葉闊葉林」的形相,這樣的森林不會是全部落葉落光光的,一定是跟常綠樹混生在一起。

低地落葉闊葉林主要發生在季節性乾旱的地方,所以主要限制因子在雨量。因為臺灣西南部乾旱期很長,所以這個區域的落葉林比較發達。

照片 62. 低地落葉闊葉林

**ii.主要組成:櫸、黃連木、青楓、合歡、無患子、朴樹
**這是恆春半島的落葉林,這裡最有名的落葉林組成有:「野桐、黃荊」。照片中還維持綠色樹冠的是「相思樹」,這是臺灣的相思樹原生的地方。

「櫸、黃連木、青楓」這三種比較會出現在桃園、新竹的低海拔乾旱區域,但是仍舊要特別強調它們會跟常綠樹混生在一起。

低海拔落葉林的組成還有「合歡、無患子、朴樹」。

D.竹林: 刺竹

「 竹林」也是榕楠林帶主要的植群類型之一,照片中的地點是在高雄馬頭山,因為一個掩埋場的開發案,讓這裡變得滿熱門的。

這個地形是燕巢的惡地形,植生主要是「刺竹林」,在臺灣屬於比較特殊的植被。

根據植物誌的認定,刺竹有可能是人為引進的植物,雖然植物誌對刺竹的撰寫非常地模糊,內容是說這個物種可能是人為引進的,不確定是不是臺灣原生的植物。無論如何,刺竹是這地方現階段的主要植群,當然不能忽略,只是就刺竹的來源來講,要有一些保留。

由於惡地形環境比較特別,所以會長出比較特別的植群。這跟紅樹林的狀況有一點像,在特殊地形環境中,這種特別的森林一旦出現,生物多樣性就會打破正規,多樣性會降到很低,物種很少、很單純,數量很多。

照片 63. 竹林:刺竹林,高雄馬頭山

E.低地草原

i.位於環境不穩定區域,如河岸、濕地。
榕楠林帶還有一種植群類型是「草原」。草原位於環境不穩定區,它不會是一個常態,如果你看到它是一個常態,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常態,終究會改變。

**ii.主要組成:甜根子草、蘆葦等。
**以「甜根子草」為例,照片中是西部各大河川都看得到的草原,面積很大,但是甜根子草植群會隨著河道的改變而改變它的植群。

因此當它長期形成這樣的植群時,就代表河道有一段時間沒有變動,若假以時日都沒有變動,就會看到一些樹長出來,所以低地草原不是一個穩定的區域。

常見的植物還有「蘆葦」,長在河邊或海邊的濕地,環境相對來講也都是不穩定的。如果是穩定的環境,在臺灣低海拔的熱帶環境這樣的雨量跟溫度來說,一定會演變成森林。

所以我們只要看到低海拔的草原,就知道這是一個不穩定的環境。

照片 64. 低地草原:甜根子草

**F.入侵植群

**

**i.銀合歡(少見的木本入侵植物)
**談到「入侵植群」,大家都知道「銀合歡」。銀合歡林是一種很特別的森林,因為臺灣的入侵植物很少有木本植物,而木本的入侵植物當中,只有銀合歡會形成森林,這很特別。

目前銀合歡最大的族群在東部及恆春半島。

照片 65. 入侵植群,銀合歡林

**提問:陰香在大肚山不算是入侵植群嗎?
**陰香在大肚山的面積的尺度跟銀合歡比較起來規模太小了。銀合歡在東部及恆春半島,輕易就是幾千公頃的面積,而陰香在大肚山可能一公頃都不到。如果要討論小尺度的話,入侵種的物種就有很多種了。
但是外來種要形成那麼大面積的森林,就只有銀合歡。

G.人工植群

在榕楠林帶的人工植群方面,有農田、造林、以及景觀樹。

**i.農田
**在人工植群方面,我們比較熟知的農田類形是稻田或是檳榔園。照片中為稻田。

照片 66. 人工植群 稻田

照片 66-1人工植群 農地

照片 66-2. 人工植群 農地

這是檳榔園。

照片 67. 人工植群 檳榔園

ii.造林-相思樹面積最大
人工植群有一些是造林,目前在榕楠林帶,造林最多的就是「相思樹」。但是並非過去造林都只種相思樹。

照片 68. 人工植群 相思樹造林

例如海邊也有「木麻黃」造林,但木麻黃林沒有辦法自己更新,也因為木麻黃林沒有在維護,所以這樣的人造林也慢慢在消退了。

照片 69. 人工植群 木麻黃造林

照片 69-1 人工植群-木麻黃造林

照片 69-2. 人工植群-木麻黃造林

再稍微內陸一點,人造林也有種油桐類的植物,如「廣東油桐(千年桐)」、一般的「油桐樹(三年桐)」、「石栗」。

因為種了很多油桐人造林在低海拔山丘,也普遍是客家聚落的所在,所以現在油桐花季就演變成客家文化活動。

照片 70. 人工植群 廣東油桐造林

另外就是低海拔的竹林,如「桂竹」。植物誌裡確認桂竹是外來的,因為有桂竹引進臺灣的紀錄。桂竹的面積很大,是主要的人工植群之一。

照片 71. 人工植群 桂竹

過去的人造林樹種裡,還有「大葉桉」,也就是尤加利樹,在臺灣曾經試種了很多,可是這種植物對氮肥需求很高,土壤的氮肥被大葉桉大量吸收掉後,變得很貧瘠,所以後來就沒有種了。

大葉桉這種植物很重要,因為它是造紙主要的兩種樹種之一,北方造紙的樹種是松樹,南方則是以大葉桉為主的桉樹。所以從南方進口的紙漿,例如印尼,絕大部分都是桉樹。

照片 72. 人工植群 大葉桉造林

**專題討論:工業造紙的問題
**_桉樹這件事連帶地就會談到道德的問題,因為我們試種過桉樹知道它對地力不好,所以臺灣才不種。但是我們卻進口大量的桉樹紙漿,意謂的是-種桉樹的那個地方會受害,也是因為對桉樹產地的壓榨,所以才造成我們可以買進口的便宜紙漿。

印尼的桉樹人工林很多是台商去投資的,因為桉樹氮肥需求量高,就大量地使用化學肥料,但是大量的化學肥料含有許多土壤不該有的東西,是最污染土地的,所以我們在用紙的時候,要同時關注道德問題。幸好無紙化的發展得越來越好,漸漸地減少用紙了。

除了桉樹造林破壞土壤的問題外,另一個是水污染的問題,因為造紙業要把木材的纖維取出來取得紙漿,必須要用大量的強酸或強鹼分解木質素,分解完後的液體,有很多的雜質、廢棄的污染物,而且要用漂白劑把土黃色的紙漿漂成白色,這個過程裡使用了很多的化學藥劑,產生很多的汙染。很多紙漿是在產地進行加工,我們直接進口紙漿來造紙,這意味著我們把污染留給當地,雖然這是社會發展的問題,但我覺得我們還是有辦法去改善,許多的改善可以從自身做起。_

**iii.景觀樹:可改善低海拔環境的切入點
**另外一個人工植群是景觀樹。景觀樹是在人的環境裡,特別被重視,例如公園、校園、行道樹都種景觀樹,這是因為相關法規的要求,需要去進行綠化種景觀樹,造成我們的生活周遭有很大面積的人工植群,人工植群的好處是它是直接改善低海拔環境的切入點,所以特別強調這一塊。

若要在我們生活周遭復育森林生態,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去改善景觀樹的栽植,更新替換為適合當地植被帶的原生物種。像剛剛提到的河岸,例如筏子溪是很台中很重要的命脈,筏子溪岸的植被絕對不會只有草,因為這個地方水多,溫度又高,應該會是河岸的森林,將來有機會的話至少在某些河段來恢復河岸森林的地景,這可以從景觀樹種的改變來做起。

主題 4. 大肚山與鄰近地區的森林植群

依蘇鴻傑老師的植群分帶理論,大肚山的海拔不到400公尺,屬於熱帶林的範圍,所以進行大肚山天然林復育必須先了解大肚山及鄰近地區的森林植群。

先看大肚山的地理環境,大肚山的最高處海拔是313公尺,西側不遠的地方有海洋,東側是台中都會區,台中都會區的東邊是大坑,高度859公尺,大坑再東邊就是中央山脈。

台中都會區是一個小盆地地形,大肚山的海拔是一個熱帶林,可是因為大山塊加熱效應,大肚山這一個小山塊會受到大坑山脈、中央山脈這個大山塊的影響,所以大肚山應該有植被帶下降,也就是說在某個海拔,假設海拔200公尺,這個海拔200公尺以上可能就會是楠櫧林帶,200公尺以下是熱帶的榕楠林帶。按照植群理論,大肚山以前的植群應該是這樣子。

例如在台中都會公園的溪谷有「天料木」,因為台中都會公園是在大肚山的山頂,都會公園旁邊溪谷海拔高度應該也是接近300公尺。

示意圖 13. 大肚山地理環境示意圖

天料木是大風子科的植物,在臺灣是屬於楠櫧林帶的植物,在南部地區海拔的分布將近1,000公尺,它是榕楠林帶上面的楠櫧林帶的物種,所以很明顯天料木是殘存在大肚山的植物。

在「大肚山與鄰近地區的森林植群」表中,相關研究資料中所列出的植物,很多都是榕楠林帶的植物,例如苦楝、構樹等,代表大肚山是熱帶林。

可是在表中,包括大肚山、八卦山、大坑、火炎山的植物名單裡,很多植物跟臺灣典型的熱帶林植物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會這樣子?我認為是人為干擾的結果,並不是天然的。郁永河300年前所看到的植物,跟我們現在所推論的植物,可能會有一些差距,但我們完全沒有原來森林的資料,只能根據最早的資料來進行復育的計劃,但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大肚山與鄰近地區的森林植群

地點

作者

年分

植群型數

植群類型

大肚山

蔡智豪

2004

4型

大花咸豐草-大黍-馬櫻丹型、黃荊-大黍-馬櫻丹型、芒-相思樹-大黍-馬櫻丹-大黍型、土蜜樹-馬櫻丹-大黍型

大肚山

王淑媚

2009

4型

臺灣欒樹型、樟樹型、相思樹型、大黍型

大肚山

李婉靜

2010

4型

薄葉嘉賜木-狗骨仔型、血桐-白匏子型、白毛臭牡丹-小梗木薑子亞型、狗花椒-大青亞型

大肚山

大肚山計畫

2018

3型

相思樹型、苦楝型、構樹型

八卦山

陳華鳳

2007

7型

構樹型、相思樹型、樟樹-香楠亞型、白臼-香楠亞型、青剛櫟-香楠亞型、血桐-香楠亞型、筆筒樹型

八卦山

黃玉蟬

2008

3型

香楠型、血桐型、相思樹型

火炎山

林則桐

1988

5型

馬尾松型、大頭茶型、楓香型、車桑子型、土蜜樹型

火炎山

王偉

2016

5型

相思樹型、千年桐型、橢圓葉赤楠-大頭茶型、山黃麻-小梗木薑子型、銀合歡型

大坑

廖秋成

1987

10型

臺灣黃杞-紅皮-臺灣紅豆樹中途群叢、江某-軟毛柿-樹杞-山紅柿群叢、九芎-無患子-圓果青剛櫟型、小西式石櫟-馬禮氏杜鵑群叢、香楠-山豬肉-青剛櫟簡叢、青剛櫟-墨點櫻桃-小西氏石櫟簡叢、青剛櫟-臺灣赤楠簡叢、子彈石櫟群叢、野牡丹-大青-子彈石櫟群叢、大頭茶-頷垂豆-中國柃木群叢

大坑

王俊閔

2009

15型

子彈石櫟-柏拉木優勢型、山紅柿-小西氏石櫟-香楠亞型、江某-山紅柿-香楠亞型、桂竹-相思樹-山紅柿亞型、三斗石櫟-江某-千年桐亞型、柑橘-臺灣黃杞-木荷亞型、小西氏石櫟-圓果青剛櫟-九節木亞型、白臼-江某-小西氏石櫟亞型、臺灣櫸-月橘優勢型、楓香-燈稱花優勢型、大葉桃花心木-柑橘優勢型、山黃麻-血桐亞型、長梗紫麻-山黃麻亞型、血桐-構樹優勢型、相思樹-龍眼優勢型

表 9. 大肚山與鄰近地區的森林植群

主題 5. 由地名探究歷史存在的植群

在這個主題,我們從地名探究歷史上存在的植群,這是一個有趣的探討,這個主題是要呼應我們的天然林復育行動,例如大肚山,我們不知道這裡原始的植群是什麼,因為人為干擾已經太久了,但由臺灣其他地方的植群來推測,大肚山應該有更原始、更有趣的東西在這邊。有時候當我們沒有過去植被線索的時候,怎麼辦?可以從地名來找尋。

A.以槺榔為例

這裡舉臺灣海棗的例子,是靜宜大學一個專題生所做的。

當時的構想是:臺灣常有個地名叫做「槺榔」,槺榔是臺灣對「臺灣海棗」的稱呼。槺榔是一種經濟植物,可以拿來做掃帚,葉子不會掉,很好用,在西海岸是經常被採來使用的經濟植物,甚至後來以人為栽培,所以地名叫做「槺榔」的地方,就表示景觀上就會是「槺榔」這種植物。

在清朝的臺灣地圖上,在西海岸就找到很多跟槺榔有關的地名,有些地方還有保留這個地名,像嘉義有大槺榔、小槺榔,但是有些地方已經完全改名了。

這些舊地名代表這個地方以前臺灣海棗的數量很多,但是田野調查的結果發現這樣的景觀大部分都不在了,連臺灣海棗都看不到,只剩下少數的山區還有殘留,還有一兩個村子在種植。

這個就是用舊地名去探究過去的植群,從清朝的地名資料可以知道臺灣海棗在當時西海岸地區是很重要的地景,而這個物種的數量要夠多而且要很重要,人們才會以這種植物來作為當地的地名。

圖 27. 槺榔地名在西部沿海地區之分布圖與臺灣海棗族群分布現況

這是當時調查槺榔的照片,學生背後的就是臺灣海棗,殘留在次生林的環境裡面。

照片 73. 殘留的臺灣海棗及專題研究生

大肚山也有很多臺灣海棗,如果跟臺灣西海岸其他地方相比較,目前大肚山現存的臺灣海棗數量是最多的。

照片中是大肚山火燒過後的情形,臺灣海棗不會被燒死,它很適應大黍火燒的環境,火災協助它擴張植群。

但是從清朝的舊地名來看,最接近大肚山一個叫做槺榔里的地方,是在清水平原上,不是在大肚山上。如果依照開墾的進程來推測的話,目前大肚山上的臺灣海棗應該不是天然的,清朝那時的大肚山應該是森林,當時臺灣海棗的分布是在清水平原。最有可能因為它是經濟物種,所以被移到大肚山上來種,最後留下了這一片。所以舊地名真的是很有趣。

你用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去查詢槺榔,就會跑出很多叫槺榔的地方。

照片 74. 大肚山火燒過後殘存的臺灣海棗

B.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http://gn.geog.ntu.edu.tw/GeoNames/M/map/map.aspx

C.其他植物為例:茄苳、莿桐、蔦松、松腳、楠梓

另外如「茄苳」,在台中、彰化都有這樣的地名,其中在屏東的佳冬也是,但是字已經被改掉了,以致於常被忽略這個地名是植物茄苳的名稱。

還有一個例子是「蔦松」,高雄有一個蔦松鄉。蔦松其實是榕樹,因為松、榕在台語都叫做「青仔」,以前的人把鳥榕(雀榕)的台語「鳥青仔」寫成「蔦松」,但過去認為鳥是一個不雅的字,所以在鳥上面加上了草字頭,成為「蔦」這個字。

還有一個叫「松腳」的地名,就是榕樹腳,榕樹下的意思。

最後一個例子是「楠梓」。楠、梓在字面上是兩種植物,楠木、梓木,但臺灣並沒有梓木,原因是那裡的地名是台語「楠仔坑」,為了要讓字面好看,所以「仔」就變成「梓」了,變成「楠梓」。

我們臺灣的地名常常會有這樣被轉換的問題,所以要轉換之後,才能夠用這個系統去查詢,不然也很難查得出所以然,所以地名的考古也是有趣的。

未來大家可以將家鄉的地名來進行考古,看有沒有辦法把植群跟地名拼湊一下,幫助我們拼湊出原生熱帶植群的蛛絲馬跡,這是一件很可以做的事情,因為我們現在對於熱帶林帶是很未知的。

D.殼斗科植物在熱帶林中的角色

殼斗科是我們臺灣植物裡一個很重要的科,在野外調查也會看到很多的殼斗科。但是在熱帶林裡面,蘇鴻傑老師所講的理論及相關的介紹,都沒有殼斗科。

到底臺灣平地的熱帶有沒有殼斗科,照道理應該是有,但同樣因為環境開發的緣故,所以這個林帶的殼斗科就不見了。

例如殼斗科的「桂林栲」。桂林是中國的一個地名,桂林栲在中國也有,但臺灣也有,但是臺灣的植物誌沒有記錄這個種類,這個種類在哪裡?臺灣桂林栲的分布在屏東縣瑪家鄉,海拔只有100公尺,那裡是熱帶森林卻有桂林栲這個殼斗科物種出現,這不是特例,因為在2003年研究人員也在新竹找到了「槲櫟」,海拔也只有100多公尺,槲櫟也是殼斗科的植物。所以臺灣過去的熱帶林裡面,應該也會有殼斗科植物。

照片 75. 桂林栲

還有一個例子,例如台中東勢有一個地名叫做「校栗埔」,在海拔低於100公尺的平地。在地名系統查詢時,「校栗」「校力」都是殼斗科的植物,就是「校櫟」或「柯仔」,但是哪一種植物我們不確定,因為早期的人他們對殼斗科不會進一步分類,只需要知道這類的樹用途都差不多,是很堅硬的木頭,很好的木頭,這樣就可以。

為什麼叫做「校栗」?要從台語來思考,台語叫做「猴梨仔」,猴子吃的梨子,因為這種植物的果實很大,猴子會吃,營養很豐富,「猴梨」最後寫成國字的時候就變成「校栗」或「校力」不同的用字,因為在不同的地方,音譯寫出來就不一樣。

不只是殼斗科的植物,我們先民對於果實大顆的植物,很多都稱為「猴梨」。在山茶科植物當中,也有被稱為猴梨的種類,因為它的果實很大顆。

這些例子是要告訴大家地名的考古是有趣的。最終的目標是,如果我們要做臺灣熱帶林的復育,從地名考古去深入是一條可以走的路。

**觀念釋疑:為什麼高海拔的植群資料,不適合用舊地名來推估參考?
**_如果要找海拔比較高的植群帶的資料,以舊地名來參考的做法就不能用。因為較高海拔山區,過去沒有聚落的話,就沒有舊地名可以參考。特別是越高海拔的地區,可能只剩下原住民舊部落的地名。但是跟平地聚落不一樣,很多原住民舊部落是以經濟植物來命名,例如在台東金崙,叫做那寶那寶,發音是竹子很多的意思,但是那個森林不可能是很多竹子,所以應該是部落種了很多的竹子在那裡。

在熱帶的南島語系,竹子是一類重要的民俗植物,因為它具有多用途的功能,所以人們在移居遷徙的過程會攜帶這個物種到新的地方去栽植,所以居住地竹子很多,就不意外了,所以從地名去探討原來的植群,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要多留意。_

-第三章 結束-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