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楠櫧林帶植群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Thursday, November 3, 2022

本章重點摘要:

**主題 1. 地理特徵:
**A. 海拔: 於中部地區在500~1500 m
B. 氣候: 亞熱帶(年均溫)
C. 部分區域在海拔約1000~1300 m形成緩起伏地形(高台),例如溪頭、瑞里、東部的三座金針山

**主題 2. 植物多樣性特徵:
**A. 菲律賓成份種比率減少(比較榕楠林帶)
B. 特有種比例與台灣平均值相當(~25%)
C. 恆春半島特有種數最高,但和其他地區差異不大
D. 優勢度最高的樟科和殼斗科,分別起源於熱帶和溫帶

**主題 3. 森林形相特徵:
**A. 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外觀類似榕楠林帶
B. 較嚴苛的環境會出現硬葉林(Sclerophyll)

**主題 4. 主要植群類型:
**A. 亞山地(submontane)常綠闊葉林
i. 主要組成:樟科、殼斗科、木荷(山茶科)、黃杞(胡桃科)
ii. 植物組成的區域差異  物種分布可以借助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https://tai2.ntu.edu.tw/
iii. 上述差異性與榕楠林帶的主要原因不同
iv. 區域差異性在保育上的意義? 鐘萼木、山茶屬植物等等
v. 陽明山在楠櫧林帶的植群特殊性
vi. 樟樹可能擔當本植被帶的角色。其他的大型樟科植物
vii. 樹蕨
B. 亞山地針葉林
i. 主要限制因子在雨量,故分布可向上延伸
ii. 主要組成:馬尾松、台灣二葉松、台灣黃杉、台灣肖楠
C. 亞山地落葉闊葉林
i. 主要限制因子在雨量,故分布可向上延伸
ii. 主要組成:楓香、栓皮櫟、櫸、青楓、白臼、槲樹、槲櫟、斯毛櫧栗 -> 台灣的落葉性殼斗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此林帶為有趣的現象
D. 亞山地草原
i. 位於環境不穩定區域,如河岸、濕地
ii. 主要組成:芒草屬
E. 人工植群
i. 造林
ii. 農作

**主題 5. 森林經營與利用
**A. 濫墾 vs百年老茶園
B. 12種貴重木有5種分布在此林帶
C. 里山精神

**主題 6. 由地名探究歷史存在的植群
**A. 樟腦寮
B. 交力坪
C. 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 [http://gn.moi.gov.tw/GeoNames/index.aspx](http://: http://gn.moi.gov.tw/GeoNames/index.aspx)


主題 1. 楠櫧林帶的地理特徵

本章討論楠櫧林帶(Machilus- Castanopsis Zone),從低海拔起算的第二個林帶。名稱的第一個字「Machilus」是楠木,屬於樟科,第二個是「Castanopsis」是殼斗科的一個屬,理論上你進到一個臺灣正常的楠櫧林帶森林,是「樟科」加「殼斗科」為主的植群。這個林帶當時命名的時候用「楠」跟「櫧」這兩個字,「楠」代表樟科,「櫧」代表殼斗科。

如果看過去樣區研究的資料,殼斗科的植物體型比較大,樟科要體型比較小,至少相關的植被調查資料都是這樣子。為什麼命名的時候,蘇鴻傑老師把樟科排在前面?

通常我們會用複合的命名,兩個科,或兩個屬(分別為不同科)來命名。擺在前面的是重要值比較高的,重要值主要反映的是一個「生物量」,因此第一個科的生物量是最大的。如果就林業來講,生物量指的是材積量,就是木材的量是最大的。

殼斗科的植物一般來講體型比較大,為什麼會被擺在次要的位置?這個滿有趣的,我們會來討論一下。

A海拔:於中部地區在500~1,500公

楠櫧林帶的地理特徵,海拔在中部地區是500~1,500公尺,但在北部或南部,特別在恆春半島,會有植被帶下降的現象。

例如在陽明山的文化大學海拔只有300公尺,就看到楠櫧林帶的植物,在台北只要海拔200公尺以上就是楠櫧林帶了。如果在陽明山北面的金山,從海岸一過來就是楠櫧林帶了,那裡幾乎沒有熱帶林的成分,這就是植被帶下降的觀念。

表 10. 臺灣的植群分帶 (蘇鴻傑, 1984)

B.氣候:亞熱帶 (年均溫17~23℃)

楠櫧林帶的年均溫是17~23℃,所以預期暖化盛行的話,楠櫧林帶的海拔就會往上走,但木本植物(森林)的反應不會那麼快。這個林帶的氣候是亞熱帶(subtropical zone)。

C.部分區域在海拔1,000~1,300公尺會形成緩起伏的地形(高台),例如溪頭、瑞里、東部的三座金針山。

臺灣山勢整體是比較陡峭的,但在群山之間,不斷地有緩起伏地形,海拔會集中在某個範圍內。

例如我們在調查臺灣森林的濕地,濕地的一個特徵就是不會有陡坡,如果是坡陡,水就流光了,不會形成濕地。

所以有森林濕地的地方是臺灣山區地形比較緩的地方,有幾個濕地就集中在海拔1,000多公尺,楠櫧林帶的範圍。特別強調緩起伏地形分布在1,000~1,300公尺,但實際上會隨著不同的地方而有所差異。海拔1,000~1,300公尺的緩起伏地形,例如溪頭、嘉義瑞里、東部的三座金針山這些地方。

重點摘要 24. 緩起伏地形

另一個緩起伏地形的區域是在2,000公尺左右,就是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阿里山、太平山這些過去很有名的林場,海拔都是在2,000公尺左右,形成很平緩的地形。

再往上去就是中央山脈的主稜,差不多2,800~3,100公尺左右,也會形成一些平緩的地形。

緩起伏地形對森林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在一般的陡坡,降雨時就把累積的一些土壤侵蝕掉了,所以當在山區有一塊平緩的地方,雨來的時候比較不會受到侵蝕,慢慢地就會有比較厚的土壤層累積起來。

我們常說臺灣的植物很厲害,常會長在土壤很淺的地方,但大部分的植物並不喜歡長在這樣的地方,這是因為臺灣的植物沒得選擇。

示意圖 14. 緩起伏地形示意圖

緩起伏地形,例如:
1,000-1,300 m:溪頭、嘉義瑞里、東部的三座金針山

2,000m:大雪山森林遊樂區、阿里山、太平山

2,800-3,100m:中央山脈的主稜

我們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如果看到樹倒,樹都是連根拔起的倒,因為它的根沒有辦法往下長,底下是岩石,根太淺了,所以風大時,它承受不住就倒了。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不論多大棵的樹,大部分面臨的狀況都是這樣子。

所以這種可以累積土壤的緩起伏地形,對森林的發育很重要。在臺灣能看到一些很漂亮的森林的地方,都是發生在緩起伏地形的環境。

海拔1,000~1,300公尺的緩起伏地形,例如溪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溪頭這個地方在林業上是很重要的,我們都認為這裡是一個森林遊樂區,但是這個地方有檜木。這個地方海拔不是很高,但卻有霧林帶的成分,所以才有檜木。

另外一個緩起伏地形是在嘉義山區的瑞里。我們常講的阿里山茶其實是種在阿里山半山腰的這些緩起伏地形,瑞里就是其中的一塊,這裡也算是歷史比較悠久的一個遊樂區,所以連帶瑞里周邊的山區,也比較早開發。

另外還有東部的三座金針山,金針山現在很流行,秋天時很多人會去看滿山遍野的金針花。這三座分別為赤柯山、六十石山、太麻里山,海拔就是在1,000~1,300公尺左右的範圍。

這裡可以種金針,也是因為緩起伏地形,累積了足夠的土壤,土對金針很重要,因為它是靠地下莖繁殖的。所以早期的先民看到這一塊地方,就開始種金針而形成了一個產業。

**東部金針山產業的起源跟八七水災有關!
**_東部金針產業起源的歷史很特別,這三座金針山的開發時間都一樣,都是從西部嘉義跨過中央山脈來這邊開墾的。因為1959年八七水災的緣故,嘉南平原受害很慘,很多人遷到東部來,因為水災的經驗太恐怖了,到了東部不敢再住在平地,就往山區走,看到山上有平緩的地方,就在上面開墾了。

不只這樣,在海岸山脈台東長濱那一帶,甚至有一個地名叫做小嘉義,也是一個緩起伏地形。當時從西部遷徙過去的人都不敢住在平原,這個選擇是正確的。_

**東部沖積平原的風險,以卑南遺址為例。
**_當大水來的時候,東部的河川比西部的還要恐怖,有名的卑南遺址就是一個證明。卑南遺址有很多的文化層,這些文化層是怎麼來的?因為在卑南溪旁水源充裕,又有廣大的沖積平原,人們就在那邊開墾建立聚落,開墾之後,山上來了一場大水,就把整個聚落淹沒到土裡了。許多年以後,又有人來看到這一片大平原,也沒有聚落,所以又在這個地方開墾,然後一場大水來,又被淹沒了,反覆了好幾次,所以就變成好幾個文化層一直疊上去了。

當地原住民主要居住在中央山脈,秀姑巒溪以北比較多聚落,主要是阿美族,在海岸山脈奇美部落以北很多原住民部落,奇美以南很少部落,因為海岸山脈中南段的山非常陡峭,能夠開墾的腹地很少,所以在金針山這一些地方,必須要爬到1,000多公尺高才能有墾地,過去要到達這樣的地方是很不容易的。

有機會去金針山時,可以觀察一下,開車上山時,那段路像是開上懸崖一樣,坡度很陡,過了懸崖頂才會豁然開朗,看到一片大平地。

*有興趣可以參考緩起伏地形「陳其昌, 2012」這篇論文。_

照片中是海岸山脈六十石山,前面是緩起伏地形,遠方是海岸山脈主稜,這些山很陡峭。

大家知道陽明山國家公園是火山,但臺灣最大的火山是在海岸山脈,它是海底型火山,靠著板塊運動被抬升起來成為陸地,從未在陸上噴發過。海岸山脈上面很多火山岩的地質,也因這樣的地質造成海岸山脈非常陡峭。

照片 76. 緩起伏地形,海岸山脈六十石山

**海岸山脈地形的危險性(蘇夢淮老師的經驗分享)
**記得我以前早期在做調查的時候,當時的膽子比較大,我曾經跟一些測量隊去一些海岸山脈比較難走的山,有些山甚至完全沒有路可以到山頂,再怎麼樣都要爬一些斷崖過去,不像中央山脈,不管怎麼走,都會有一些平緩的地方可以繞過去。但是海岸山脈是有點困難的,這些山海拔1,000多公尺,不會很高,但是爬山會有危險性。

這張照片也是緩起伏地形之一,是在宜蘭的四季村,某些緩起伏地形就是現在主要的河階。

在板塊隆起的期間,有時候隆起的速率比較慢,就可以慢慢形成平緩的地形,如果位在河川旁邊,就會形成河階。

照片 77. 緩起伏地形,宜蘭四季村

主題 2. 楠櫧林帶的植物多樣性特徵

A.菲律賓成分種比率減少(相較榕楠林帶)

在臺灣的楠櫧林帶這樣的亞熱帶森林,植物會跟哪些地方比較接近呢?如果跟榕楠林帶比較,菲律賓成分種比率減少。

右圖中榕楠林帶的海拔是0~500公尺,與菲律賓的共有種是斜線這一塊。在所有植被帶來看的話,臺灣與菲律賓在榕楠林帶的共有種是比較高的,大概有20%。但當我們跨過一個海拔帶到楠櫧林帶,與菲律賓的共有種減少成10幾%,但臺灣的特有種增加了。換句話說,當海拔上升,明顯看出臺灣特有種增加,與菲律賓共有種的比率減少。而臺灣與中國、日本的共有種,在榕楠林帶跟楠櫧林帶這兩個海拔帶是差不多的。

如果跟榕楠林帶比較,楠櫧林帶的物種來源很不一樣。

圖 28. 臺灣海拔區域與鄰近地區的共有種百分比
來源:臺灣植物誌第二版 Vol. 6, 2003,
https://tai2.ntu.edu.tw/ebooks/FlTaiwan2nd/6

B.特有種比例與臺灣平均值相當(~25%)

楠櫧林帶的特有種比例,與臺灣平均值相當,大概占25%。

右圖是臺灣海拔高度與特有種比率的關係圖。橫軸是海拔高度,縱軸是特有種比率。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海拔500~1,500公尺的楠櫧林帶,特有種的比率是持續上升。當到這個林帶的頂端1,500公尺時,特有種的比率大概是25 %,而臺灣特有種平均比率是26%,所以楠櫧帶特有種比率已經到達一般性的水準。

圖 29. 臺灣海拔高度與特有種比率關係圖
來源:臺灣植物誌第二版 Vol. 6, 2003
https://tai2.ntu.edu.tw/ebooks/FlTaiwan2nd/6

C.恆春半島特有種數最高,但和其他地區差異不大

在臺灣六個分區裡面,楠櫧林帶(500~1,500公尺)在恆春半島的特有種數是最高的,但和其他地區差異不大。

在榕楠林帶,恆春半島的特有種有165種,在臺灣北、中、東、南四區,特有種都不到100種,這四個區面積都是很大區的,恆春半島面積只有一點,但卻有165種特有種。

榕楠林帶往上到楠櫧林帶時,這些區域的臺灣特有種比率都差不多了,但恆春半島還是多一點有173種,但跟其他分區相比,差異已經不是很大了。

表 11. 臺灣六個地區的特有種數統計表
來源:臺灣植物誌第二版 Vol. 6, 2003
https://tai2.ntu.edu.tw/ebooks/FlTaiwan2nd/6

這反映了當跨上海拔500公尺以上,菲律賓區系對臺灣植物的影響已經變得很小。海拔500公尺是一個很關鍵的位置,為什麼?因為熱帶植物不可能無限制地往溫帶跑,以現在的氣候來講,海拔500公尺是熱帶植物能夠忍受的極限。

楠櫧林帶優勢度最高的是樟科和殼斗科,非常有趣的是,這兩個科的起源分別是熱帶跟溫帶。

榕楠林帶的桑科、樟科、大戟科,以及低海拔的海岸植物,如玉蕊科、使君子科(欖仁),它們都是熱帶起源的。

所以在熱帶區,它們的表現是很一致的,當跳上去到亞熱帶的時候,兩個主要的科,一個樟科從熱帶來,一個殼斗科從溫帶來,所以楠櫧林帶這裡變成一個轉換很劇烈的交會帶。

楠櫧林帶往上的林帶,幾乎都受到溫帶的影響,是冰河時期孑遺下來的植物,然而在楠櫧林帶則是熱帶、溫帶兩個在拉鋸。

因此就生物多樣性來說,楠櫧林帶很重要的意義是-這裡混合了兩類不同來源的植物,所以生物多樣性就很高。例如在臺灣進行森林調查時,這個林帶的木本植物種類也是最多的。

D.優勢度最高的樟科跟殼斗科,分別起源於熱帶和溫帶

為什麼說楠櫧林帶優勢度最高的樟科跟殼斗科,一個是從熱帶來,一個是從溫帶來?

我們看一下樟科、殼斗科植物分布圖,紅色區域是目前該類植物的全球分布,一般在看這種分布圖的時候,會在會在分布的南北界線中間畫一個切分線,這個中間的切分線通常是我們認為的該植物的起源。

圖左樟科植物分布圖裡面,樟科植物中間的切分線,大概是在赤道以南,幾乎遍佈了整個南半球,可是在北半球只到一半,北半球許多大陸都沒有樟科植物,而歐洲在傳統的使用上,對樟科滿依賴的,但只有在地中海的四周有樟科植物,再往北就沒有了。

而在亞洲,樟科最北分布到韓國、北韓、中國東北,但只有在這一小塊區域,中國北邊同一緯度的內陸地區並沒有樟科植物,因為樟科需要水,靠海的地區比較潮濕,所以才有樟科分布。另外水氣也會調節氣溫,靠海地區比較溫暖及潮濕,內陸在冬天會很冷的,兩地溫差很多,所以在靠海地區才會讓熱帶植物可以往北緯跑。

在北方的樟科,就是很有名的「擦樹」這一類,在溫帶地區是很重要的木材。而在臺灣的擦樹是相當具有保育意義的物種。不過擦樹是櫟林帶的植物,在第五章裡會說明。

圖 30. 樟科及殼斗科植物全球分布圖
來源:Stevens, P. F. (2001 onwards). Angiosperm Phylogeny Website. Version 14, July 2017 [and more or less continuously updated since].
http://www.mobot.org/MOBOT/research/APweb/

再來看殼斗科的全球分布圖。殼斗科幾乎都在北半球,跨到南半球的部分只有在太平洋群島有少數殼斗科,到了澳洲、紐西蘭就完全沒有殼斗科。所以殼斗科植物很明顯就是從北邊來的,而臺灣剛好是這兩個科的交會帶,所以我們有殼斗科植物又有樟科植物。

很有趣的是,臺灣的殼斗科植物如果跟全球比較的話,多樣性非常的高,光「屬」就占全球的1/2,「種」占全球的1/10,就木本植物來說,這是很不得了的。草本植物在某些區域是有可能的,但木本植物的殼斗科在全世界要占這麼多種的比率,其實很不常見。

樟科對臺灣來說,種類不少,但是跟全球比較的話,比率是很低的。我們可以看到樟科主要分布在熱帶以及南半球,這種狀況下樟科怎麼來臺灣的呢?很多的種類應該跟海漂有關,因為這是南半球的植物會到臺灣來的可能路徑,所以樟科植物在臺灣的物種數比例就不會太多。

樟科植物到臺灣之後,會演化出特有種,所以臺灣樟科的物種數也不低,但是就全球的比例來講,臺灣的樟科不是占很重要的部分。

殼斗科跟樟科這兩個科是楠櫧林帶很重要的植物。樟科最好的代表就是「樟樹」,殼斗科是「板栗」,板栗就是大家熟悉的,在夜市可以買到的糖炒栗子。

**提問:糖炒栗子的板栗是人工種植的,還是野採的?本地的,還是進口的?
**_基本上板栗是人工種植的、進口的,有一些是本地產的。在溫帶國家有專門在種植,臺灣曾經有種,現在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栗子園,但是產量都很低,因為臺灣不適合這種植物生長,臺灣連這一屬(Castanea 板栗屬)的植物都沒有,都沒有原生種。板栗種植的區域在嘉義中埔那一帶,因為在日治時期中埔是指定的試驗區,所以這裡有當時試種留下來的。

如果是在溫帶,板栗的產量會很大,他們的栗子樹有20、30公尺高,讓果實落下在樹下收集,但臺灣是將栗子樹矮化。由於溫帶栗子產量大,進口很便宜。_

提問:楠櫧林帶的「櫧」是殼斗科,櫟林帶的「櫟」也是殼斗科,有什麼差別?
這是不同屬,「櫟」(_Quercus
__)那些屬傾向的是北方溫帶的殼斗科,「櫧」_(Castanopsis)_則是偏南方的殼斗科。

臺灣最重要的兩個森林學研究基地,一個是台大、一個是中興,他們用的名稱不一樣,所以在分類學上,中文的屬名是會有差別的,有一點混用。例如台大講「柯」,比較常見的像「大葉柯」,在大雪山林道上面有;但是在中興的老師會稱它為「大葉石櫟」,這兩個名稱指的是一樣的物種。但在台大「石櫟」是指與「柯」不一樣的屬。現階段這個名稱會讓人有點困擾。_

主題 3. 楠櫧林帶的森林形相特徵

這張照片是楠櫧林帶的森林形相,森林形相可以反應氣候,「形相」指的是樹冠的外觀。

照片中的森林並非很原始的楠櫧林帶森林,在臺灣並沒有看到未被破壞的楠櫧林帶森林。

第一個原因是這個區域的海拔較低,跟我們的生活範圍非常接近(人為活動的影響);第二個原因是造林,這個區域是很重要的造林帶;第三個原因是人會在這個區域居住及農墾。在過去來講還有伐木,所以楠櫧林帶看不到真正的原始林。

照片 78. 楠櫧林帶森林形相(地點陽明山國家公園,非原始的森林形相)

在墾丁國家公園南仁山保護區,那邊的森林是楠櫧林帶,那個森林已經夠漂亮了,但是在森林裡面一些比較避風的地方,卻是檳榔園。另外,這個森林是在臺灣南部很潮濕的森林,但裡面幾乎看不到蘭科的植物,因為都被人採光了,所以人的干擾是在的,我們看到很漂亮的森林都是有人為干擾,所以在500~1,500公尺很難看到真正的原始林。但是上到櫟林帶,就可以看到少數沒有被開墾過的原始林,但在1,500公尺以下就真的很困難了。

這張照片也代表說,現今楠櫧林帶比較好的狀況是這樣。怎麼判斷呢?第一個是樹冠夠開展,樹夠大;第二個是在同一個時間點,有不同的顏色,這代表有不同種類的植物在這裡,因此相對來講,這是比較完好的森林。照片中的這個地方是在陽明山。

這是楠櫧林帶森林內部的樣子,裡面會有大樹,以及小型的樹。結構分成三層,最上面是樹冠層,再來是次冠層,最後是地被層。

這個森林裡面的植物,最重要的是樟科跟殼斗科,伴生一些比較次要的種類。

照片 79. 楠櫧林帶森林內部,地點陽明山國家公園

這個森林在山頂,受風影響比較大的地方,樹的高度會變很低,葉子會變得非常的厚、非常的小,我們把這樣的森林稱為「硬葉林」(Sclerophyll)。較嚴苛的環境會出現硬葉林。

這裡是南仁山的山頂,是發育最典型的硬葉林,樹高不到3公尺,很容易爬到樹頂去觀察。

硬葉林並非臺灣獨有的,在熱帶的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中海拔森林,幾乎都是硬葉林。在臺灣的楠櫧林帶,主要是在強風或缺水的地方會形成硬葉林,但在榕楠林帶卻看不到硬葉林,但是在楠櫧林帶,硬葉林就出現了,所以硬葉林也算是楠櫧林帶的特徵。

照片 80. 南仁山頂,硬葉林

圖 31. 南仁山亞熱帶雨林葉形圖譜
來源:蘇夢淮, 1993, 南仁山亞熱帶雨林樹冠層葉片結構之研究

這張圖是南仁山熱帶雨林葉形圖譜。這個研究是針對森林中50幾個種的主要木本植物葉子畫出來的,圖中的比例尺是5公分,可以看到南仁山這邊的植物有一半以上的種類,葉子長度不到5公分。

其實我們在生活周遭,排除人為種植的植物以外,要找到植物葉片長度不到5公分是很難的,但是在南仁山有一半比例的樹葉不到5公分。這些葉子的厚度,最厚可以到達0.5 mm,一般我們在野外常見的葉子厚度大概是0.1~0.2 mm,南山這地方的葉片很多都是0.3、0.4mm,葉片非常的厚,這是硬葉林的形相特徵。

硬葉林裡的植物有樟科、殼斗科,也有一些重要的八角茴香科、冬青科、灰木科、山茶科,也都發育成硬葉的樣子,這是植物與環境長期演化的結果。在硬葉林,我們看到葉子很小的,葉子很像的,卻是分屬在不同科的植物。

我們在野外常常看到植物,例如在大肚山的植物已經認得很熟悉,但來到南仁山一定會大挫敗,如果沒有專家跟你講這些葉子的分類,你一定會以為這些都是同一種。南仁湖周遭的森林植被跟永久樣區很像,我們在那裡就可以觀察到硬葉林這樣的現象。

不同的植物,如果生存策略不同的話,展現的葉形也會不一樣,圖中也有一些比較大的葉子,所以雖然硬葉林是一種趨勢,但不是每種植物都這樣。葉子比較大的、或比較特別的,可能用不同方式生存在這個環境。這也是生物多樣性的緣由,不同的物種來到這邊,用不同的方式共存在這個環境。

**提問:何時去南仁湖觀察硬葉林比較適合?
**冬天是最好的時節,雖然冬天有時會有飄雨,但氣候相對很溫和。冬天溫度沒有那麼低,但春天幾乎都在下雨,夏天氣溫高,也常會遇到熱帶低壓,會下豪雨不方便觀察。冬天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只會飄雨絲,穿防雨的外套就可以了。

**提問:硬葉林的葉子是否比較革質?
**硬葉林的葉子會比較革質,但不是全部。比如說白匏子,在大肚山有,也長在南仁山,葉子都不是革質,但南仁山的白匏仔葉子還是跟其他地方的白匏仔葉子不一樣,也因為白匏子是先驅植物,只會在大樹倒掉的地方出現,白匏仔成長的速度得很快,通常存活30~40年,就會被取代掉,所以在那邊都看到很多小棵的白匏仔,沒有大樹。

主題 4. 楠櫧林帶的主要植群類型

楠櫧林帶的主要植群型有:
亞山地常綠闊葉林
亞山地針葉林
亞山地落葉闊葉林
亞山地草
人工植群

重點摘要 25. 楠櫧林帶主要植群型

「亞山地」(submontane)是指低地(lowland)與山地(montane)中間的過渡帶。

一般我們會將山垂直分成三等份,下方平原到山腰1/3的地方稱為「低地」,山腰1/3到2/3的地方稱為「山地」,2/3以上稱為「高山」,所以楠櫧林帶的植群型名稱都會出現「亞山地」。

楠櫧林帶最重要的植群型是「亞山地常綠闊葉林」,在有些特別的環境會看到針葉林,也有些地方會出現落葉性的闊葉林,這裡的落葉林會比低海拔榕楠林帶的落葉林還要純,但不像溫帶賞楓的森林,一整片都是落葉林。

這個林帶也有一些草原,也有人工植群,因為這個林帶跟我們的生活圈比較接近,氣候也相對溫和,加上有起伏地形,所以很多人在上面開墾或造林。

示意圖 15. 亞山地:低地與山地中間的過渡帶

A.亞山地(submontane)常綠闊葉林

**i.主要組成: 樟科、殼斗科、木荷(山茶科)、黃杞(胡桃科)
**楠櫧林帶的核心植群是「亞山地常綠闊葉林」,以樟科跟殼斗科為主。

楠櫧林帶裡面的樟科,最重要就是樟樹,但是這裡的樟樹是以造林為主的,在野外調查常看到的樟樹幾乎都是造林殘留下來的,原生的樟樹幾乎不存在了。

樟科是楠櫧林帶的樹種,臺灣的樟樹是世界蘊藏量最高的,其他地方看不到這麼多的樟樹長在這樣的環境,因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難看到這樣的氣候,樟樹剛好在這個氣候長的最好,可惜的這些大樟樹都被砍光了,樟樹的原始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造林。

照片 81. 楠櫧林帶重要組成,樟科。紅楠、樟、長葉木薑子、(霧社真楠(中部))

跟樟樹對應的楠的話,是「霧社真楠」。霧社真楠比較侷限在中部地區。

還有「長葉木薑子」,是屬於木薑子屬的樟科植物,是在楠櫧林帶最常見的一個屬,全島分布,可以作為這個海拔具有代表性的共通植物。

至於同樣是木薑子屬的「小梗木薑子」,可以跨到楠櫧林帶,也可以往下到榕楠林帶,小梗木薑子代表比較先驅的環境,而長葉木薑子則代表比較成熟的環境,這兩種植物有生育地的差異。

楠櫧林帶主要的殼斗科樹種,典型的就是「杏葉石櫟」,特徵是它的殼斗把果實整個包覆,所以只看到外面的殼斗。杏葉石礫布在中部以南,從台中往南到恆春半島,在楠櫧林帶的殼斗科有一大部分是杏葉石櫟。

另一種主要的殼斗科是「三斗石櫟」,是中部與東部分布的。中部的話從火炎山一直往南都有。也因此我們推測大肚山也可能存在三斗石櫟。

照片 82. 楠櫧林帶重要組成,殼斗科。(長尾栲、杏葉石櫟、三斗石櫟、火燒柯)

中部以北還有一種叫「火燒柯」,火燒柯這個種類其實台中、南投也有,它可以往北一直到將近新竹、桃園交界的山區,都還有火燒柯,它也是楠櫧林帶主要的殼斗科。

重要的殼斗科我們舉了三個種,它們的分布都不一樣,特性不一樣。

**台中都會公園裡生長良好的楠櫧林帶樹種。
**台中都會公園屬於大肚山台地頂部,目前有很多種類不是大肚山的植物,但是大肚山山頂是楠櫧林帶,都會公園有一些屬於楠櫧林帶的植物長得非常好。例如「樟樹」,還有在火炎山頂部的「大頭茶」,在都會公園也長得非常好,另外還有「青剛櫟」。這三種就呼應一件事:當適當的樹是種在適當的生態帶的時候,就馬上可以反應出來它生長的狀況是非常不錯的。

我們要復育天然林,可是在楠櫧林帶已看不到原始森林,這是未來要多加探究著墨的地方。
_從過去的資料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其他的地方像臺灣有這麼多的樟樹,它是這個林帶非常典型的代表,也可能是亞熱帶森林很重要的代表,但我們對它卻非常的陌生,雖然我們常常看到它,但我們對它的習性以及在生態上的角色是不了解的。

樟樹在楠櫧林帶扮演什麼角色?未來臺灣要做森林復育的話,很重要的就是這個林帶,因為這個林帶破壞很嚴重,至少我個人在野外調查沒有在楠櫧林帶看到原始林,但我並沒有把臺灣踏透。

如果大家看到哪裡有原生的樟樹,請提供資料給我,因為這個資訊滿重要的。_

**ii.植物組成的區域差異 =>物種分布可以借助臺灣植物整合查詢系統 https://tai2.ntu.edu.tw/index
**楠櫧林帶在植物組成的區域差異的特性,跟榕楠林帶比較的話是很不一樣的。榕楠林帶有一些植物有侷限的分布,大部分會是在恆春半島或蘭嶼。這兩地除外的話,榕楠林帶的熱帶植物大部分都是廣泛分布,如白匏仔、茄苳、稜果榕、島榕,到處都有,可是跳一個林帶上來到楠櫧林帶就不一樣了,殼斗科是最好的例子。殼斗科在這個林帶很重要,很多都是侷限分布的,甚至在臺灣有好幾個種,侷限分布在一個鄉的尺度而已,所以可以看到它的分布是很侷限的。

為什麼殼斗科會有侷限分布這個現象?這與臺灣地形的複雜度有關,也與殼斗科的傳播有關。

我們以常見的殼斗科「青剛櫟」為例,青剛櫟的果實大概是2公分,種子在果實裡面是飽滿的狀態,種子很大顆,果實是一個很堅硬的殼。

「樟樹」的果實構造,果實宿存著花萼,直徑小於1公分,果實裡面有一個核,核裡面是種子,核的外面則是果肉。

照片 83. 果實差異:殼斗科及樟科

殼斗科跟樟科這兩個科的果實構造不一樣,傳播方式也不一樣。樟科植物靠鳥類傳播,樟科的果實鳥可以吃,鳥吃了之後,在體內把果肉消化掉,剩下了硬核,再排遺出來。但是殼斗科植物是靠囓齒類傳播。囓齒類的目標不是外面的果實硬殼,它們是把殼咬破後,吃裡面的種子,但種子被吃掉之後,有辦法傳播嗎?當然不行了。

所以殼斗科的傳播機制很特別,殼斗科是依賴囓齒類動物會儲藏食物的特性。通常儲藏食物的行為發生在秋天轉變成冬天的這段期間,囓齒類趕在寒冬來臨之前在巢穴儲藏足夠的糧食,也是殼斗科果實成熟的期間。殼斗科的果實被囓齒動物收集之後,會被帶到巢穴,被慢慢地食用。

假如那一年是食物豐收的話,到了隔年春天,一有別的食物出現後,動物就不吃這些果實了,剩下的種子留在巢穴裡就有機會發芽了。

殼斗科植物透過囓齒類動物的搬運埋藏果實,才有機會發芽,所以它移動的距離非常短。因為囓齒類是很小的動物,移動範圍很短。但鳥類不一樣,鳥類可以長距離飛行,移動範圍很大。

所以在楠櫧林帶的樟科、殼斗科,這兩個科的傳播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樟科植物是廣泛分布,殼斗科植物都是侷限分布。再加上臺灣地形的特性,山區有很多的深谷,通常囓齒類動物不會跨過深谷到對岸,所以殼斗科的植物很難跨過深谷這類的地理障礙。

以陽明山為例,陽明山與內湖中間隔著外雙溪的谷地,谷地寬度只有幾百公尺,內湖的殼斗科植物就沒有機會傳到陽明山來,短短幾百公尺而已,這些動物就是跨不過來。

查詢物種分布可以借助 「 台灣植物整合查詢系統

台灣植物整合查詢系統是國科會計畫成果之整合型網站,網站內容很豐富很專業。主要功能的其中之一是「植物名彙與基本資訊」查詢,例如殼斗科這些植物的學名、俗稱等等,可以在這裡查詢。網站的主要功能還可查詢植物數位標本、植物學電子書等。

台灣大學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台灣植物資源整合查詢系統-網站連結:https://tai2.ntu.edu.tw/index

圖 32. 台灣植物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台大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以植物名彙查詢來探討「長尾栲」為什麼是廣泛分布?在關鍵字查詢一欄輸入「長尾栲」後,查詢結果列出了長尾栲的學名,點選學名後會出現分類上有關的文獻,並附上超連結。在網頁左下方,有 「 名彙資訊 」 、 「 特徵描述 」 、 「 典藏標本 」 、 「 數位照片 」 、 「 分布位置 」 、 「 相關資訊 」 。

點選「分布位置」,就可以看到長尾栲在全臺灣島分布的狀況。網頁上的每一個座標點,就是一份標本。臺灣大學有20萬份標本,全部都數位化了,如果標本收集得夠齊全的話,就很容易透過網站,看到這些植物的分布類型。

圖 33. 長尾栲分布位置
來源:台灣植物資源整合查詢系統
https://tai2.ntu.edu.tw/species/306%20002%2001%201

我們看到網頁上,長尾栲雖然是全臺灣廣泛分布,但是仍然是有差異的,在北部區域可以分布在台北近郊低海拔的山,但是長尾栲到中部以南,就只會在中央山脈,靠中間的山才會有。所以雖然長尾栲是全臺灣島廣泛分布,但是北、中、南的分布是不一樣的。

在東部的海岸山脈只有一筆資料,表示長尾栲不是在整個海岸山脈都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海岸山脈的形成理論,海岸山脈是兩個山脈南北會合形成的,並不是單一的山脈,甚至有更複雜的說法,這些就反應到這個山脈上面會有什麼植物,我認為殼斗科的植物在這裡的表現最明顯,殼斗科的植物在海岸山脈都會分布在極小的區域,即使它是臺灣常見種,但在海岸山脈也是這樣。

建議大家可多利用這套「台灣植物整合查詢系統」來查詢植物的分布。

**iii.上述差異性與榕楠林帶的主要原因不同。
**因為這個跟種的傳播與環境有關。

**vi.區域差異性在保育上的意義?鐘萼木、山茶屬植物等等。
**以下介紹過去在楠櫧林帶的調查報告中,這個林帶中重要的植群型有哪些殼斗科、樟科?

在北部烏來的植群型有白肉榕-大葉楠型、紅皮-黃杞型、糊樗-紅楠型、香桂-白校欑型。紅楠、香桂是樟科的,白校欑(長尾栲)是殼斗科的,所以烏來就是很典型的楠櫧林帶。

重點摘要 26. 烏來植群型 (王立志, 1987 )

東北部的福山,可以歸類在北部,因為福山跟烏來分別位於雪山山脈二側,位置滿接近的。福山的樣區很重要,因為它的面積有25公頃,在臺灣北部是最大的動態樣區。

重要值(IVI)最高的有烏來柯(殼斗科),第四名是長尾栲(殼斗科),第五名是黃杞(胡桃科),排名第七的綠樟不是樟科,它是清風藤科,接下來第八名是紅楠(樟科)、第九名長葉木薑子(樟科)、第十名霧社楨楠(樟科)。

表 12. 福山植群型 (謝長富, 未發表)

這篇台中大坑地區植群調查研究,是中興大學做的,調查分析結果把大坑的植群型分成石櫟-柏拉木型,小西氏石櫟-山紅柿型,石櫟可能是子彈石櫟(再確認)。

重點摘要 27. 台中大坑地區植群調查研究
來源:林業研究季刊 32(4):7-22, 2010

這是中部日月潭附近的蓮華池,也是一個大型的動態樣區,面積25公頃。這邊最重要的樟科有厚殼桂、香桂;殼斗科有南投石櫟、金斗椆、火燒柯。這些重要值排名很前面。

表 13. 蓮華池動態樣區物種重要值排名 (Chang et al. 2009)

這是南部的南仁山迎風面的植群,殼斗科有長尾栲、錐果櫟、嶺南青剛櫟、杏葉石櫟、金斗椆、短尾柯;樟科主要是廣東瓊楠、紅楠、南仁山新木薑子。長尾栲的優勢度排名第二,次冠層的植物紅花八角優勢度最高(補充優勢度數值)。

表 14. 南仁山樣區木本植物組成 (Chao et al., 2007)

接下來是東部立霧溪流域森林植群調查,樟科有紅楠;殼斗科有青剛櫟、三斗石櫟。

重點摘要 28. 台灣東部立霧溪流域森林值群分析 (高瑞卿, 蘇鴻傑)
來源:國家公園學報, 11(2):231-254, 2001

這一個是東部海岸山脈最高峰新港山的植群調查研究,海岸山脈在楠櫧林帶的組成很不一樣,其中與楠櫧林帶有關的樟科植物有「臺灣雅楠」,臺灣雅楠並不常見,但在海岸山脈卻很多,構成一個主要的植群型;殼斗科有長尾栲。在台大標本的查詢系統中,唯一的長尾栲的海岸山脈分布就在這裡。

重點摘要 29.海岸山脈新港山植群分析 (李正賢, 2004)

這張圖是海岸山脈南邊都蘭山那一帶,殼斗科有錐果櫟、青剛櫟、太魯閣櫟、森氏櫟(櫟林帶物種)。

圖 33. 海岸山脈南段重要植群分布圖 (陳文民等, 2006)

比較:在臺灣北、中、南、東,樟科與殼斗科種類的差異:
北部

樟科:紅楠、香桂、長葉木薑子
殼斗科:長尾栲(北部稱白校欑)、烏來柯
**中部
**樟科:厚殼桂、香桂
殼斗科:子彈石櫟、小西氏石櫟、南投石櫟、金斗椆、火燒柯
**南部
**樟科:廣東瓊楠、紅楠、南仁山新木薑子
殼斗科:長尾栲、錐果櫟、嶺南青剛櫟、杏葉石櫟、金斗椆、短尾柯
東部
樟科:紅楠
殼斗科:青剛櫟、三斗石櫟
**海岸山脈
**樟科:臺灣雅楠
殼斗科:長尾栲、錐果櫟、青剛櫟、太魯閣櫟、森氏櫟(櫟林帶物種)

以上這些調查報告主要呈現出:樟科跟殼斗科在楠櫧林帶是主要的兩個科,但是地域差異性很大,例如在北部與中部看到的殼斗科種類很不一樣,其中只有長尾栲、青剛櫟是廣泛分布,但是北部的青剛櫟數量就沒有那麼多。很多種類是局部性的,例如太魯閣櫟、嶺南青剛櫟,這些是在特定的地方才會有。

以上可以說明,區域差異性在保育上有重要意義。

討論:「區域差異性的觀念」在大肚山天然林復育有何重要?
「區域差異性」在保育上的意義跟天然林復育有很大的關聯性,因為臺灣過去在做森林復育的時候,很自然而然地認為把土地恢復為森林就對了。比如楠櫧林帶裡面最重要的是殼斗科、樟科,但是在臺灣的不同地區,這些科的種類是有差異的,如果我們不分青紅皂白,在南部楠櫧林帶要恢復天然林,就只種殼斗科、樟科,如果把北部的殼斗科拿到南部去種,這個不叫做復育,這個跟種景觀樹與造林沒有什麼兩樣,沒有生態復育的精神在裡面。

地域性是很重要的,因為臺灣生態的差異性很大,所以能夠保存這些物種是很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做生態復育的工作時,就必須把生物多樣性的差異表現出來,這是一個重點。所有的復育工作我們都必須去查詢過去的文獻、歷史的紀錄,之後再來整併,決定在這個地方到底要種哪些物種,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這些調查報告現在在網路上是很容易找到的,只要輸入關鍵字就很容易找得到,例如植群調查、地點。臺灣的好處就是植群調查做得非常的徹底,一些很難到達的,或很奇怪的地方,都有人去做了植群調查。

以前謝長富老師主持臺灣植群圖計劃,他有提到歐盟做植群圖時很容易,因為歐洲的植被很單純,這麼大的歐洲有多少個植群型,他們所發展的植群群分析的軟體,拿到臺灣來套用就不適用,因為這個軟體無法容納像臺灣這麼多的植群型來分析。所以歐盟植群學者又重新開發了另外一個軟體給我們,對於小小的臺灣島植群多樣性這麼高,他們也覺得很訝異,因為他們的教科書也從來沒有提過臺灣的植群這麼複雜。直到他們親自到臺灣這個地方來,才感受到在臺灣每個地方都不一樣。

提問:在野外如何判斷樟樹是天然的,或是人工種植的?
_在臺灣如果看到樟樹,通常是成群的,我們很少看到野外單一棵樟樹長在森林裡。如果是成群的樟樹,我們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如果每一棵樹的間距都很整齊,而且每一棵樹的大小都差不多,這就是造林。臺灣在楠櫧林帶出現樟樹林,幾乎都是造林的狀況。過去造林也有造林的帳冊,紀錄造林的物種、時間,所以看到成群的樟樹,也可以查詢這些造林資料。但是其實在野外,很容易觀察出來了。

同理,在櫟林帶的話,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如果看到同一種大型的木本植物大量出現,幾乎都是造林的,因為在自然的狀況下,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會有大面積同一種物種出現的話,只有河岸的紅樹林,那是一個生態很特別的環境才會出現,一般內陸的森林不會有純林的植物,所以看到純林就是不正常的狀況。

但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針葉林,就常常會出現純林。_

示意圖 15. 成群整齊排列的大小差不多的樹木是造林的、天然純林只有出現在紅樹林跟高海拔針葉林

成群整齊排列的大小差不多的樹木 基本上都是造林
天然純林只有出現在河岸紅樹林或高海拔針葉林

楠櫧林帶的介紹著墨很多在樟科、殼斗科,除了這二個科很重要之外,目的還要呈現它們的差異性。

此外其他主要的伴生物種,如山茶科的「木荷」,它在這個林帶也非常的重要,它的分布也會再往上一點的林帶,海拔可以更高一點,但是在楠櫧林帶的數量比較多。

照片 84. 楠櫧林帶主要伴生物種,木荷(山茶科)

「木荷」是一種很大型的木本植物。照片中這整片都是木荷造林,後面的樹比較灰綠一點的是「松樹」,木荷是比較黃綠色的葉子,這片木荷造林是在松樹中間,為什麼要這樣種?因為木荷是一種不易引燃的樹種,種植木荷做一個防火帶。

林務局常在會發生松林大火的地方中間開防火帶,還種整排的木荷。防火帶的寬度可以到50~100公尺,同時以木荷造林隔絕兩側的松樹,萬一有一片松林起火,才不會燒到另外一片松林。所以木荷稱作防火樹種,在臺灣是很重要的林業應用。照片中這個景觀也可以呈現造林的景象,出現這麼多整齊劃一的木荷,絕對不是天然的。

照片 85. 防火造林帶,木荷

照片中是「烏心石」,是楠櫧林帶一種很大型的木本植物。臺灣有很多經濟價值很高的樹木,都在這個林帶。但是目前的做法就是不要去砍伐天然林,因為過去已經過度砍伐了。

照片 86. 烏心石

照片中是在楠櫧林帶的調查報告中不斷出現的「黃杞」,它是一種胡桃科植物。

「黃杞」代表比較先驅的植物,它會先進來,它長大之後,殼斗科、樟科植物才慢慢跟著它一起長大。所以我們在原始的森林裡面看到黃杞都是比較大的樹,但是沒有它的小苗,而且黃杞都是獨立樹。

黃杞並不好認,沒有特殊的特徵,它是羽狀複葉,小羽葉對得很整齊。我有一種辨識法,萬無一失:如果在楠櫧林帶,在這種大樹下,撿到一片小羽葉,長度約10公分,這種樹的羽葉沒有很多片,這種樹的葉子揉一揉,會有醫院消毒水的味道,沒有其他植物有這種味道,這種味道令人印象深刻。

照片 87. 黃杞

專題討論:區域性差異在保育上的意義,以鐘萼木的故事為例(鐘萼木 臭椿及輕海紋白蝶)
_前一節我們以樟科跟殼斗科為例,說明植物組成有區域性的差異。再以這張照片中的「鐘萼木」,來說明區域性差異的例子。
_

照片 88. 鐘萼木

_
我以前看鐘萼木的報告,產生一些疑問,鐘萼木的花很漂亮,開花開一大串,是一種大樹,鐘萼木是很特別的植物,因為這個「鐘萼木科」就只有一種,稱為「單科屬種」。

1981年時林試所呂勝由在陽明山馬槽那一帶採集到鐘萼木的標本,他很高興發表了,大家才知道這個種類也在臺灣,當時引起轟動。

可是大家想想看,這個植物開這麼漂亮的花,樹又這麼大,然後還在陽明山,怎麼會在1981年才被發現,是不是令人覺得弔詭!

我們做臺灣植物研究的_人都很清楚,陽明山是全臺灣被研究最徹底的地方,因為日治時期植物研究的重鎮,林業試驗所以及臺灣大學,這兩個單位都在北部,他們要採集標本都在陽明山採,所以陽明山幾乎被踏遍了。現在我們在陽明山看不到的草本植物,他們都曾經記錄過,但是鐘萼木這麼大的樹,這麼漂亮的花,他們卻沒看到?讓人覺得詭異。

鐘萼木發表10年後,在九份、金瓜石那一帶的採樣調查發現更多的鐘萼木,而且都是小樹,這很像外來種的傳播模式,就是先在一個地方出現後,附近的地方就開始大量的冒出來,因為有一個母樹源。所以我想會不會有園藝的愛好者,偷偷從中國帶種子到臺灣來,不小心或故意種在野外。

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鐘萼木確實是原生種。為什麼我認為鐘萼木是原生種而不是外來種?其實最早發現鐘萼木的不是在陽明山,但是沒人知道那個是鐘萼木。
_
有一種蝶類「輕海紋白蝶」,唯一食草是鐘萼木。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資料的時候覺得很有趣,輕海紋白蝶這種蝶類唯一吃鐘萼木,也就是說有輕海紋白蝶的地方就會有鐘萼木,於是就去找輕海紋白蝶的模式標本,發現地點是在宜蘭的蘇澳,標本時間是1936年,意思是在1936年的時候,蘇澳就有鐘萼木了。但是過去沒有人講過蘇澳有鐘萼木。

所以我後來去問宜蘭大學的老師,他很確定地跟我說,蘇澳的山區有鐘萼木,只是大家比較少在討論,因為陽明山、九份的鐘萼木很有名,所以他們比較少討論蘇澳的鐘萼木。

所以在1936年就確定蘇澳有鐘萼木,只是到1980年代的時候,大家才意識到有一種新的東西在人很多的陽明山被發現。鐘萼木早就存在,這是我們很不小心看走眼了,以致最後才發現它。

我另外有找到一篇調查報告,在相仿的年代,有人在陽明山竹子湖採集到「輕海紋白蝶」,比較可惜的是那位日籍採集者是學動物的,他寫「輕海紋白蝶」的食草是「臭椿」,並不是寫鐘萼木,所以後來的文獻就寫「輕海紋白蝶」的食草是鐘萼木、臭椿,因為日本的動物學家記錄了這樣的事情,所以大家以為臭椿也是輕海紋白蝶的食草。_

(重點摘要 30. 青海紋白蝶被發現的紀錄)_

我認為當時這個學者把鐘萼木錯認成臭椿,因為鐘萼木跟臭椿都是羽狀複葉的大樹。因為我把陽明山跑遍了,而且相關的植物調查報告也從來沒有紀錄過陽明山有臭椿,所以確定陽明山沒有臭椿。臭椿主要分布在中橫宜蘭支線到梨山、大禹嶺。不會跑到陽明山。所以當時這個日本學者誤認了這個物種,也讓我們也錯過了一次認識鐘萼木的機會。_

**區域差異性在保育上的意義,以山茶屬植物為例
**_我以前在做山茶研究的時候,在台大標本館看到這份標本。當時只有葉片,並沒有植物名稱(學名),只有採集者、採集地點、採集時間。

我看到這份標本時,覺得很納悶,因為臺灣好像沒有這樣葉形的山茶,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後來我查詢採集地點,是在台東廳台東支廳的深山到霧山之間。

深山到霧山之間是在知本越嶺道附近,所以我去找了日本時期的古地圖,這份標本大概在加大奈山與知本主山之間被採集的,但是這個地方很難到達,因為知本越嶺道已經荒廢了,很難走。

後來我就嘗試從西部小鬼湖那邊進去,這裡比較好走。最後才在追分山的山頂看到這個植物。

原本我以為這份標本是搞錯了採集地,因為當時日本人曾發生過幾次這樣的情況,但後來我真的在追分山山頂看到這個植物,所以這份標本確實存在,但並不是我們所認知的那一種,而是不同的種類「落瓣油茶」。_

照片 89. 台大標本館典藏 細川氏5312

圖 34. 加大奈山周圍的地形

這張照片是「落瓣油茶」的生育地,落瓣油茶這片森林漂亮得不得了,做森林調查看到楠櫧林帶的森林能長成這樣子,真的是絕無僅有了,表示這裡是一個原始的狀態,這個物種全台分布只有在這裡。你很難相信一個物種,就只分布在一個山頭上,而其他地方都沒有,連附近的原始林都沒有。

照片 90. 落瓣油茶生育地 (追分山山頂)

這就是我要跟大家說明的兩個例子:鐘萼木、落瓣油茶,都是生物多樣性的差異性,你還沒有到現場前,就不能斷定那裡有什麼物種,因為有時候一些種類,會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

我去歐洲自助旅行,一次跑好多個國家,歐洲這麼大的範圍,每個國家的植物都長得一樣,都是那幾種。但是在臺灣,從這座山到另外一座山頂時,看到的植物就不一樣,所以臺灣的生物多樣性真的很特別,這也是我們的資產,是我們要珍惜的地方。

v.陽明山在楠櫧林帶的植群特殊性
接下來以陽明山作為討論案例,它是臺灣一個很奇怪的楠櫧林帶。

陽明山國家公園有做過全區植被調查,做了植被圖、區分幾個植群型,並且統計了面積。結果發現其中「紅楠型」面積特別的高,占國家公園50 %以上。

臺灣楠櫧林帶的植群型,沒有「紅楠型」,只有少數是「xxx-紅楠型」。

在這個植被圖中,「紅楠型」是深綠色的,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占有的面積超過50%,這是很奇怪的。另一個跟殼斗科有關的是「長尾栲型」淡綠色的,但面積只占2%。陽明山國家公園幾乎都是紅楠的天下。

圖 35.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植被型(陳俊宏等, 2010)
來源:陳俊宏等,2010,陽明山國家公園陽金公路以東資源調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https://www.ymsnp.gov.tw/main_ch/docDetail.aspx?uid=2159&pid=17&docid=11759

這張照片的森林看起來很鬱閉的樣子,全部都是紅楠,長得不是很整齊,大大小小都有,這不是天然林的狀況,這關聯到陽明山過去很重要的歷史。

陽明山是全臺灣楠櫧林帶,森林最漂亮的。雖然不是最高,但是是最漂亮的前10%。

照片 91. 紅楠型森林,陽明山國家公園

陽明山是全臺灣第一個在楠櫧林帶徹底被開發的地方,所以才造成現在紅楠特別的多。

清領時期大規模地改變林相,開墾陽明山的天然林,主要是種茶以及藍染用的大青。

在日治時期,陽明山是草山,草沒有經濟價值,當時日本政府為了二次大戰的一些儲備,在陽明山較高海拔進行大規模造林。當時有兩階段的大屯山造林運動,種植琉球松、黑松、臺灣二葉松、福州杉、柳杉、相思樹等。

在國民政府來臺之後,公部門還是繼續造林。三個造林時期分別是在1954~1958年、1964年、1976~1981年,種植了柳杉與黑松(?)、濕地松、相思樹。

陽明山一直到了1985年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才停止造林。到現在大約經過了35年,陽明山的森林形相已經變得很漂亮了,但是森林的殼斗科沒有回來,因為殼斗科跟樟科的果實差異性太高了,所以紅楠很容易就回來了,這裡沒有紅楠的競爭對手「殼斗科」,所以紅楠大量繁殖,陽明山現在是紅楠的天下。

在臺灣找不到第二個例子跟陽明山一樣,因為這個山徹底被開發過,這個影響就很大,過去陽明山有沒有比較特別的植物?我相信會有,但我認為陽明山被清除掉之後,這些物種就在臺灣滅絕了,但我們連它是什麼都不知道。但我們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繼續發生。

重點摘要 31. 陽明山區林相變更史

**討論:陽明山的植被資料是否可採取大肚山天然林復育的做法,透過周邊森林的資料來推估原本的天然林呢?
**沒有辦法。因為陽明山重要的植被是在海拔500、600公尺以上,這些地方是很特別的生態環境,例如「包籜矢竹」草原在陽明山山頂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植被,在臺灣其他地方是很少出現的,在台北近郊的其他山看不到這種植物。

陽明山約700公尺以下的低海拔區域,早在清領時期就被開發了,現在森林裡還有當時留下來的茶樹。當日本人來的時候,又將700公尺以上的區域大量的造林,所以來不及留下原來森林的植物組成的資料。

陽明山無法像大肚山一樣以周邊的森林資料來推估天然林,因為它在那一帶是最高的山,無法透過鄰近的山區來推估,只能夠就現存的植物來研究,這是跟大肚山不一樣的情況。

vi.樟樹可能擔當本植被帶的角色。其他的大型樟科植物
我們都知道臺灣過去有很多樟樹,但僅止於臺灣有很多樟樹,臺灣的樟腦輸出是全世界最高的,到底砍了多少、輸出多少?沒有人知道。不像是檜木有伐木的紀錄,到底砍伐了多少檜木,林務局都有資料。但是砍多少樟樹,我們卻不知道。

照片中這是目前臺灣最大的樟樹,在神木村,村名就是來自於這棵大樟樹。臺灣大型的唯一是闊葉樹的神木,就是這棵樟樹,其他神木都是針葉樹,特別是紅檜。

這一棵樟樹高有50公尺,大約17層樓高,都會區很少有樹可以超過5層樓高,胸圍16.3公尺,胸徑約5公尺,海拔是1,250公尺,確定是在楠櫧林帶,南投縣信義鄉的神木村。

在過去這絕對不是臺灣唯一的一棵大樟樹,但現在卻是唯一剩下的一棵。

照片 92. 信義鄉神木村的大樟樹

過去大規模的砍伐樟樹主要是要製作樟腦,臺灣是全世界最主要的樟腦產地,曾佔全世界70%的樟腦產量。在清領時期,歐美國家想要占領臺灣,或想要占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樟腦,樟腦可以合成炸藥,所以當時樟樹變成一個很珍貴的植物,直到樟腦可以人工合成之後,樟腦產業才開始沒落,但那時也已經沒有什麼樟樹了。

照片中是早期土法煉鋼的煉製樟腦的設備,通常煉製樟腦的地方會被稱為「樟腦寮」。如果我們查詢樟腦寮的地名,會出現在山腳附近。當時的人從深山把樟樹砍出來之後,在山腳煉製樟腦的初成品,再送到精製場去提煉純的樟腦。以前臺灣有很多這種在野外煮樟腦的簡易設備。這張照片是一位英國人W.R. Price在1911年拍攝的,地點在阿里山鐵路,他為臺灣留下了許多記錄的資料。

重點摘要 32. 樟腦寮及煉製樟腦的機具

照片左圖是Price年輕的時候,1911年他來阿里山做植物調查,當時的(補充單位)邀請他的老師H. J. Elwes來調查,他跟著一起來。

Price採集植物時將過程記錄下來,這個紀錄意外變得很重要,因為日本人在1911年開始開闢阿里山鐵路,1912年通車,通車後沿線的森林開始進行砍伐,所以1911年阿里山鐵路未通車前Price沿路所看到的東西,就變成第一手最珍貴的資料。

重點摘要 33. 英國植物學家 WR Price

中華林學會於1982年出版,W.R. Price著作的「台灣植物採集記(Plant collecting in Formosa)」這本書裡有一段話很有趣。裡面寫到有一個地名叫Toroen,就是現在阿里山鐵路的多林站,這個站在奮起湖與十字路中間,十字路過去是二萬坪,二萬坪過去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神木在遊樂區裡面,但現在十字路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是不通的。

多林的海拔是1,400公尺,將近楠櫧林帶上限的位置。他說他在多林車站往下看,「森林裡面有一些非常大的樟樹(Camphor trees),好像從這邊綠色的那一層,被抬出來」。Price他在多林車站看到的樟樹是突出在樹冠層上的。這就是我們想像的突出木的樣子。

這個樟樹如果高度50公尺,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神木村的神木,絕對可以突出楠櫧林帶的樹冠層,因為在臺灣楠櫧林帶最好的森林的樹冠層,高度只有20幾公尺。就算這些樟樹沒有50公尺,只有40公尺,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突出木。

照片 93. Price 所描述的阿里山多林的森林樣貌
來源:台灣植物採集記, 中華林學叢刊 第二號, 1982

Price這一段話非常的重要,因為他是往下看的,他看到了這個森林最原始的狀況,他也提到了樟樹長在山谷。樟樹喜歡在楠櫧林帶的山谷,所以現在有很多的舊地名稱為樟湖,樟湖不是長樟樹的湖水,台語的湖,意思是山凹,就是三面有山,一面開闊,像奮起湖也是這種地形,這種地形其實就是一個山谷。

Price還寫了,「這些樟樹很少,比他預期想像的還要少。這個地方已是樟樹最好的生育地了,但突出的樟樹只有幾棵,數量很少。」為什麼?他寫:「早期漢人來臺灣的時候,就入山大量砍伐樟樹做樟腦,很多樟樹那時候就被砍伐掉了。」

但他至少還看到一個還可以的樟樹林,這個樟樹林還呈現了突出木的情況。

過去認為臺灣的楠櫧林帶是沒有突出木的,但是Price的紀錄卻推翻了我們的看法,因為這是第一手資料。Price他是植物學家,他其實先做了很徹底的研究才來臺灣的,而且是在還沒被破壞前來到阿里山,這個紀錄是最精確的。因為他的書裡面寫的很多的學名,也寫了很多生態植被的觀念,這本書是他來臺灣之後不久就寫好了。

他活到快一百歲,80幾歲的時候曾經還來臺灣重溫舊夢,所以才在1985年由林試所出版這本書的中文版。

樟樹在我們臺灣的森林裡面算是很重要的,但我們比較不會去討論它,而且在一般的植被調查報告也比較不會看到。不過我們可以從內政部的「地名資訊服務網」資料庫,從過去的地名去找樟樹曾經出現的地方。(見 主題六 由地名探究歷史存在的植群)。

vii. 樹蕨
楠櫧林帶除了主要的樟科、殼斗科的森林之外,臺灣還有一類很特別的「樹蕨森林」,以「筆筒樹」為主的森林,只有出現在北部、東北部、東部特別多。因為樹蕨森林需要在這些夠潮濕的環境才會出現。

當我們在野外看到大面積的筆筒樹出現的話,它的意義表示當地環境夠潮濕,另外就是代表一個先驅的植被,也就是這地方有天然林被破壞的時候,筆筒樹森林就會大量出現。但這個破壞不見得是人為的。

照片 94. 楠櫧林帶-筆筒樹為主的樹蕨森林

舉例比如在台中大肚山,當天然林破壞之後,如果我們不去種相思樹的話,它可能主要出現白匏仔、烏臼、構樹或是苦楝這一類的植物。在臺灣東北部因為氣候很潮濕,就出現了這種很特別的筆筒樹的樹蕨森林。就植被類型來講,樹蕨森林是一種很特殊的植群,因為在全球其他相似環境,並不常看到樹蕨森林,臺灣的樹蕨種類以及樹蕨的發育都特別的好,這是我們臺灣很重要的資產,只是很可惜大部分樹蕨的物種都不在我們的保護名單裡(補充:文化資產保存法),所以把樹蕨物種納入保護名單裡,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B.亞山地針葉林

i.主要限制因子在雨量,故分布可向上延伸。

「亞山地針葉林」是在海拔500~ 1,500公尺的環境。當我們看到這樣的針葉林,跟同樣海拔區域的常綠闊葉林不同的時候,就要去想,為什麼會出現這個針葉林?因為這個植物長在這邊一定有它的理由的,所以針葉林需要的特別的環境,就是乾燥。

以離我們台中最近的針葉林「火炎山保護區」為例。這是火炎山保護區以前的照片,現在因為馬尾松受到松材線蟲的危害,松樹幾乎都快沒有了,現在正在重新在長。過去火炎山有很多的馬尾松,代表那裡有很乾燥的土地。大家都知道在臺灣年均雨量很高,你光看雨量你會有疑問「臺灣怎麼會有乾燥的地方?」

為什麼臺灣會出現很乾燥的地方?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季節性乾旱」,臺灣雖然年雨量很高,可是降雨時間不平均。比如台中冬天幾乎不下雨,如果再往南一點更不會下雨。比如嘉南平原,冬天早上會有很大的霧,感覺像是陰天,可是陽光十點就會出現了,陽光把霧消散之後,陽光就下來了,所以在中部以及西南部會有一種季節性乾旱,這樣的環境就很容易形成一些針葉樹可以生長的環境。

照片 95. 亞山地針葉林, 馬尾松森林, 苗栗火炎山保護區

臺灣出現乾燥的地方的情況,除了這一種季節性乾旱之外,另外一種就是「土壤的乾旱」,比如火炎山就是很好的例子。火炎山是礫石層堆積然後抬升的一個地層,所以底下地質砂石都很鬆散,降雨下去很快就流失掉了,在這環境的土壤基本上是缺水的,所以在火炎山你會看到松樹林。

因此你也可以預期,這一類的針葉林在臺灣的面積很小,因為臺灣很少有這種環境,所以這會是一些比較次要的森林。

「亞山地針葉林」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在雨量,所以它也有可能往上一個植群帶出現,並不會限縮在海拔500~1,500公尺的範圍帶。

「溫度」和「雨量」是影響植被發育的最主要兩個因子,這是就整體的植被狀況來看,然而像火炎山的馬尾松這類的針葉林,給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說,對所有植物來講,並不是這兩個因子都是等重的,有一些可能雨量比較重要,有些可能溫度比較重要。

**ii.主要組成: 馬尾松、臺灣二葉松、臺灣黃杉、臺灣肖楠。
**亞山地針葉林植群的主要組成除了馬尾松之外,還有臺灣二葉松、臺灣黃杉、臺灣肖楠。

照片中的臺灣肖楠,是一種柏科植物。在野外很難得看到這種這麼原始、這麼大棵的、直立的肖楠。

在野外的肖楠因為太靠近人住的環境,加上木材很好,所以過去就大量砍伐,我們看到的肖楠大部分是造林的。現在只在桃園新竹一帶的低海拔溪谷才有野生的。肖楠是很標準的低海拔植物,往上的海拔不會超過2,000公尺,超過1,500公尺的肖楠數量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在1,000公尺以下居多。

如果天然的肖楠還在的話,我們就會看到肖楠的針葉林,不過那種景象現在是已經完全不存在了。

照片 96. 亞山地針葉林 台灣肖楠

**提問:楠櫧林帶的馬尾松針葉林,除了火炎山的馬尾松,還有其他的嗎?
**_台東有兩個很發達的低海拔亞山地針葉林,一個在海岸山脈最南段的利吉,是在地質上全世界很有名的一個地方,有一個利吉層,它是臺灣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證據。利吉那邊也是馬尾松。馬尾松在臺灣主要兩個主要分布的區,一個在火炎山,另外一個就是利吉。

台東另一個低海拔亞山地針葉林在南部橫貫公路的天龍,在天龍飯店附近有很多二葉松。利吉的馬尾松跟天龍的二葉松,這兩個是低海拔亞山地針葉林很有名的例子,面積比火炎山要大很多。_

亞山地針葉林裡還有一些次要的林型,例如「臺灣黃杉」。如果就低海拔的這幾種針葉樹來講,臺灣黃杉是一種比較大型的針葉樹,它可以長到將近50公尺,主要的生育地在低海拔的話,出現在新竹的頭前溪。

頭前溪是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因為新竹風很大,所以很明顯頭前溪應該是東北季風影響很嚴重的地方,可是東北季風沿頭前溪進去,一路灌往中央山脈,因為頭前溪溪谷很深,所以東北季風往中上游的時候,勢力被抵銷掉了,所以東北季風的效應就很低,中上游就變得很乾燥,在海拔大概1,000公尺左右,就發育出大面積的黃杉森林。

照片 97. 亞山地針葉林 臺灣黃杉

臺灣另外一個比較典型的黃杉森林出現在武陵農場那一帶,這一個大家比較熟知的。亞山地針葉林這一類的森林,它需要的環境在臺灣來講都是特殊的,所以它的面積就不大,大家一定要清楚。

C.亞山地落葉闊葉

在亞山地這裡的落葉性闊葉林就會開始變色了,會有變色的情況就是因為溫度夠冷了,葉子就比較容易反應變色機制。

葉子變色的機制其實很簡單,這些橘色、紅色、黃色的色素本來就在葉子裡,我們看不到這些色素是因為葉綠素的濃度太高,植物須要高濃度的葉綠素才足夠行光合作用,所以看起來葉子都是綠色的。因為葉綠素是一個很珍貴的資源,當葉子要脫落時,植物會把葉綠素回收回來分解,當葉綠素被分解掉之後,其他橘色、黃色、紅色等色素就出現了。

照片 98.亞山地落葉闊葉林, 楓香

所以落葉植物如果會變色的話,是一種辨識植物很好的特徵,為什麼?因為比例上就同一個種類來講,植物的色素是固定的、或是很接近的。所以當這個植物要落葉的時候,比如說這個種它就是變黃色的,那個種就變橘色的,並不是在同種的不同個體在顏色上有差異。如果你在賞木的時候,看到這森林它變成什麼顏色,基本上你就可以從外觀去評斷這是哪一類的植物,這是我們可以用來辨識植物的方法之一。

照片 99. 亞山地落葉林 栓皮櫟

在野外有時候你會需要調查很高的樹,因為樹很高的話很不好辨認,你可以撿落葉來看,同一種的落葉的類型或者外觀會滿固定的,這方式給大家參考。

**i.主要限制因子在雨量,故分布可向上延伸。
**亞山地落葉闊葉林主要的限制因子也是在雨量,那它跟針葉林怎樣做一個區隔?目前來講,在這個海拔帶雨量少的地方有可能是亞山地落葉林,也有可能是亞山地針葉林。若進一步比較,針葉林會長在比較會崩塌的地方,落葉林會長在一些土壤層發育很好的地方,比如可能是一個緩坡、或是地被覆蓋相對比較好的地方。

所以這些低海拔的松樹林,像火炎山就很典型,馬尾松是長在岩壁,如果進到森林那種地方你就看不到馬尾松了。東部台東的針葉林是長在岩壁上,如果大家有機會去利吉,你會發現好像似曾相似,因為利吉的景觀跟月世界或火炎山都很像,它也是礫石台地抬升起來的,所以在這一類經常崩塌的地方,松樹等這些針葉樹可能就會占到一個優勢;但是如果是土壤很好的地方,闊葉樹可能就贏了。

ii.主要組成:楓香、栓皮櫟、櫸、青楓、白臼、槲樹、槲櫟、思茅櫧栗,臺灣的落葉性殼斗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此林帶為有趣的現象。
亞山地落葉林的主要組成裡面,有常見的「楓香」,楓香除了作為行道樹之外,在山裡面也滿容易看到的。可是楓香在臺灣其實不是常見的,對不對?因為楓香它要在缺水的環境,而且主要在500~1,500公尺的楠櫧林帶。那臺灣的楓香為什麼這麼常見?你有沒有注意到它的大小都差不多?這是人種的。因為過去到處造林,就變得到處都是,在楠櫧林帶的人工林,有一大票都是楓香造林。其實楓香在臺灣有生態指標的意義,它指示出特殊的生態環境,可是我們把它到處種到完全沒這個意義了。陽明山也很典型,陽明山不應該會有楓香,因為這個地方雨量太高了,可是陽明山很多楓香,如果注意一下,這些楓香大小都差不多。

楓香原生的地方,在台中比較乾旱的地方,像谷關的山區就有。另外南投濁水溪上游也很多,像奧萬大。奧萬大那邊的楓香有人工的,但是也有很多天然的。東部的話,鹿野溪的上游區也有很多楓香,這種狀況就是溪谷很長,所以當水氣從海洋沿溪谷進來的時候,進到一半的時候水氣就沒有了,所以上游就變得很乾燥,在那邊就會出現一些楓香。

照片中這個「栓皮櫟」是殼斗科的,臺灣的落葉性殼斗科。

臺灣的殼斗科種類很多,但是落葉性的很少。臺灣這種常綠殼斗科所建構出來的森林是全世界很特別的,它只發生在東亞跟南亞,臺灣就包含在這個地方。

全世界的殼斗科森林主要都是落葉的,因為殼斗科最主要的森林族群都出現在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包含美洲大陸的溫帶地區,那些地方都是落葉性殼斗科。但是這些落葉性殼斗科跑到臺灣來的時候,因為臺灣的雨量太高,它就變得弱勢了,因為它喜歡乾燥的地方。在水很多的地方,落葉性殼斗科沒辦法跟常綠性殼斗科競爭,所以我們臺灣的森林主要就是常綠性的殼斗科。在臺灣當你看到落葉性的殼斗科出現的話,都很零星,如果會形成一片森林的話,也是小面積的。

我舉例最常見的落葉性殼斗科就是以「栓皮櫟」為主。另外像台中谷關這一邊有「青栲櫟」,落葉性殼斗科,青栲櫟也會形成森林。而最常見的是這一種栓皮櫟,它很有名的地方,是它的樹皮可以拿來做紅酒用的軟木塞。

照片 99. 亞山地落葉林 栓皮櫟

這個是「青楓」,這一類的楓樹在臺灣也是很常見,它大概也在楠櫧林帶的海拔。

照片 100. 落葉性殼斗科 青楓

這個是櫸。「櫸木」是臺灣的貴重木材,出現在楠櫧林海拔帶比較乾旱的地方。

照片101. 櫸

後面還有舉例很多,「白臼」,「槲樹」、「槲櫟」、「思茅櫧櫟」。「思茅櫧櫟」也就是「青栲櫟」。

照片中是大武的「槲樹」。「槲樹」是臺灣最早受到關注的落葉性殼斗科。因為在發現其他的物種之前,這個物種是最有名的,那時候知道台中新社有幾棵殘存的槲樹的大樹在新社台地上,因為日本人那時候就有紀錄了,所以它不是日本人帶過來種的。但是槲樹是不是更早以前漢人帶來種的?這一直有爭論。有人認為新社那邊的槲樹是人工引進來種的,後來一直到有個登山隊在屏東的舊大武山區,在霧台鄉裡面一個很深的溪谷裡的舊部落,發現大面積的槲樹林,那時才確認槲樹是臺灣原生的,因為原住民不會去種完全沒在利用的東西。這個槲樹林有好幾公頃,面積很大,所以這個爭論大概就可以結束,也就是說臺灣確實過去存在著這種槲樹,或是跟槲樹比較接近的一些落葉性殼斗科植物。

照片 102. 槲樹

新社的槲樹應該也是原生的,因為在早期的漢人來講,沒有特別用途的植物不會從福建把它引進來,像福州杉就是很明顯是引進的,因為福州杉可以做房子的建材。另外,福州杉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來壓船底穩定航行,因為臺灣海峽浪很大。可是這個槲樹對漢人來講沒有用途,引進槲樹說不太過去,再來就是臺灣有發現原生的,不是只有新社那幾棵,這樣的話,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在臺灣應該有原生的槲樹,這點是沒有問題的。

陽明山有栓皮櫟的例子
這些落葉性殼斗科在過去臺灣的分布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廣很多。大概2002、2003年在新竹新豐鄉發現槲櫟,也是一個過去臺灣有紀錄的落葉性殼斗科,在那個地方同時有大面積的栓皮櫟。而栓皮櫟最北不只到新竹而已,栓皮櫟最北在陽明山,很多人都不知道陽明山有栓皮櫟,但實際上確實有。我今年年初的時候我才又再去看,陽明山的栓皮櫟還活得很好,但是只剩下幾棵而已。這就代表一件事,就是過去臺灣可能在氣候上跟現在是差很多的。因為以目前的氣候,陽明山不該出現栓皮櫟,因為雨量太高了,而且一年四季有雨,那為什麼陽明山上面還是有?那是過去留下來的。

像台北圓山大飯店後面也有一棵超大的栓皮櫟,是過去留下來的,在那個時代可能臺灣的氣候跟現在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氣候是一直在轉變。所以臺灣的落葉性殼斗科在過去的分布範圍可能比我們現在想像的還要大,但是無從得知了,因為在臺灣楠櫧林帶這海拔的植被,主要都被破壞掉了。

D.亞山地草原

i.位於環境不穩定區域,如河岸、濕地。

照片 103. 亞山地草原, 白背芒, 陽明山

照片中是「亞山地草原」,在陽明山可以看到。

清朝先民來開墾的時候稱陽明山為草山,這個名稱非常的特別,為什麼?這裡的海拔最高只有1,000公尺,這樣的環境在臺灣應該都是森林,他們怎麼會稱呼這座山為草山?其實這個就很耐人尋味了,實際上現在陽明山保留的原始植群裡面還有大面積的草原存在,因為以前的紀錄就寫著,走這個山走到最上面就有很多草,只是當時是什麼草他們不知道,因為早期沒有植物分類的問題,所以他們就是形容說草山這上面是草這樣。

**ii.主要組成:芒草屬
**亞山地草原主要組成有兩類,一類是「五節芒」,五節芒在陽明山有時會用另一個名稱叫「白背芒」,因為芒草這一屬的分類有點困難,以比較新的分類的結果來講的話,「白背芒」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名字。

白背芒跟五節芒的區分可以看葉背。白背芒的意思就是葉背有點白色,但是陽明山的白背芒其實葉背有點變化,有的看起來確實滿白的,但是有些就很綠。目前陽明山的草原的名字比較傾向於稱那種植物叫白背芒。

觀念釋疑:芒草這一屬在分類上比較困難:白背芒、五節芒、中國芒
其實過去來講,白背芒它的原種叫做中國芒,因為種小名叫 sinensis,我們把它稱為中國芒,中國芒跟五節芒過去是兩個獨立的種。後來在中山大學的系主任江友中老師的博士論文做芒草的分類,他用化學的方式去區分。他的結論是中國芒跟五節芒這兩個是區分得開。陽明山這邊採的白背芒,他的樣本比較接近中國芒,但是葉背是有灰白色,跟中國芒不一樣,所以他是認為白背芒應該是要存在,所以白背芒這個名字我們就現在開始使用它,不然早期陽明山國家公園出的書都說陽明山那邊的芒草叫五節芒。

**提問:陽明山大片白背芒植群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陽明山大片白背芒植群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火災。這個就是亞山地草原的特性,亞山地草原是出現在環境不穩定的區域,跟松樹有點同質性,但是草原的不穩定性更高,經常在變動。對陽明山那邊來講,最主要環境變動就是火災,因為那邊有地熱,有時候會引燃一些乾草。陽明山的火災跡象很明顯,因為在芒草堆裡面會看到一些被燒死的喬木。

我們在陽明山的擎天崗就很明顯是這樣子,擎天崗早期是牧草,就是因為要養牛,所以種了大量的牧草,是一個牧場。這個牧場在國家公園設立之後當然撤掉了,撤掉之後這裡開始演替,這些牧草開始被白背芒入侵,所以你在牧草堆裡面就看到一叢一叢的白背芒,然後旁邊就開始出現闊葉樹的小苗,所以你看到一個演替的階段。

臺灣你會看到很多大面積的芒草在山區,大部分都在廢耕地,只有陽明山比較例外,陽明山在天然的環境裡面,有一大堆芒草,可能跟過去的火災有關。

E.人工植群

在楠櫧林帶的人工植群有造林跟農作。

**i.造林
**在楠櫧林帶最容易看到的造林樹種就是「樟樹」,這是最多的,這就是補救過去砍掉的樟樹。但是用造林補救,要什麼時候才可以恢復到過去的狀況,這其實很難講,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照片 104. 人工植群-樟樹造林

照片 105. 人工植群-柳杉造林

另外還有一些「柳杉」,柳杉有時會種到更高的海拔,但是在這個林帶基本上就開始在造林。

在臺灣的柳杉造林是完全失敗,柳杉在日本,木材等級跟扁柏一樣好,但是因為扁柏在日本太珍貴了,所以日本過去神社用的鳥居都是用柳杉。後來他們統治臺灣之後看到這麼大的檜木林,才開始用臺灣的扁柏,早期都是用他們自己的柳杉,所以柳杉的木材是很好。但是柳杉種到臺灣,這裡的氣候太溫暖太潮濕,所以柳杉長得很差,失敗了。現在還是可以看到很多殘存的柳杉,包括在陽明山也會看到。

在稍微海拔低一點的地方會看到「白雞油」的森林。白雞油造林主要是要快速地修補一些裸露地,不是在木材。過去種白雞油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用直升機在一塊很大的崩塌地上撒種子,白雞油林就很快長起來。

這張照片是在知本林道的白雞油,高度大概已經10層樓高了,胸徑可能50公分,但是這個造林大概只有20年,很快地就修補一個地方變成一個壯觀的森林。

當然相對的問題就是,這樣大面積去撒種子的時候,就把森林多樣性抹除掉了,變成是單一的樹種,或者是少數幾個能夠跟白雞油競爭的物種長在裡面。所以這種造林看起來雖然很壯觀,可是你到森林底下去看,沒有什麼野生的動物。

照片 106. 人工植群-白雞油, 知本林道

另外在楠櫧林帶這個海拔帶也會有大面積的竹林,最有名就是「孟宗竹」,這是大型的木本竹子最能夠耐寒的一種,它可以長在會下雪的地方,像在日本本土他們種的竹子都是種孟宗竹。

以前有一個24孝的故事,叫孟宗哭筍。在冰天雪地的時候,孟宗因為母親生病,母親想吃筍子,大家知道筍子是春夏的時候長出來的,冬天哪裡來的筍子,所以他跑到竹林裡面去大哭,然後感動上蒼就長出竹筍。實際上這個完全就是在講孟宗竹的特性,冬天發筍是孟宗竹本來的天性,我們稱之為「冬筍」。孟宗竹臺灣也種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溪頭,嘉義那邊的山區也種很多。

照片 107. 人工植群-孟宗竹林

**關於楠櫧林帶的人工植群:竹
**鹿谷小半天的竹林大部分是「桂竹」,海拔更低一點是「麻竹」。

小半天上面溪頭那一帶的山區,都是「孟宗竹」。在南投縣大概500~1,500公尺的楠櫧林帶,現在看到主要的人工農作是茶園,但早期這些地方全部都是竹林,茶園是後來的。

竹林是日本人早期統治的時候種的,因為對日本人來講竹子很重要,他們發現臺灣楠櫧林帶這一塊的氣候是合適的。

桂竹是在下面一點的林帶,桂竹也是種的,不是原生的。我們現在主要食用的竹筍都不是原生種,原生種的竹子除了箭竹之外,大型的木本竹子都沒有食用,主要食用的幾種竹筍都是引進的。

**ii.農作
**在這邊我們也會看到濫墾,因為海拔500~1,500公尺離人的活動範圍還是有點近,所以對它的開發還是很嚴重,包括前面提到的造林也是。

在這個海拔帶的經營利用過去是一個滿嚴重的問題,造成後來平地很多大規模的土石流。

主題 5. 森林經營與利用

早期常有人問我們森林系說,森林系跟植物系有什麼不一樣?森林不是植物嗎?研究植物為什麼還要分不同的?我們都會跟他們講,植物系在理學院,森林系在農學院或是林學院。理學院的人是學探究事物的真理的,農學院是學怎麼去應用這些植物的,所以植物系跟森林系就變成了兩派,這也是我們對知識的一個分隔。

我早期念書的時候是念植物系,我們所受的教育裡面,植物生態是一個很重要的科目,會講一些生態原理,所以我們會覺得生態很重要,保護大自然很重要。可是我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到森林系的時候,我發現森林系都在講利用,我就覺得很難去溝通。我後來回想,其實早期我們也是這樣很難溝通,因為我們在植物系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森林系或者是園藝的,他們講的東西有問題,因為他們都在講利用,這個利用似乎都是把物種趕盡殺絕的那種觀念。

後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理學院的植物系跟農學院的森林系是天南地北分開的,是我們需要把保育跟利用這兩個領域做一個整合。所以我後來在森林系的時候,我要講利用,我就一直想辦法跟學生、老師,大家可以交流,我覺得要傳達的觀念是,我們在做利用的時候,應該要有一些策略,不像過去看到什麼就直接拿來用。像我自己的研究有一個很大的方向在這邊。

A.濫墾與百年老茶園

這張照片是阿里山公路濫墾的狀況之一,這是在2018年發生的。我們這個時代都覺得臺灣人已經很有生態保育觀念了,但是你看還是這樣子。他在這麼陡的地方,在稍微平坦的地方開墾了一大塊,而且這稍微平坦可能是他挖出來的,不是真的稍為平坦。然後為什麼這裡會被發現?因為在底下都是森林看不到上面,剛好上面挖完後下大雨,土石往下沖,沖了一條溝,被人看見舉報,用空拍機發現上面被開墾掉了,這樣子的開墾其實很危險,但不是說山區不可以開墾。

新聞影片連結: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97434

照片 108. 公視報導阿里山公路濫墾
來源:阿里山土石流 空拍發現濫墾,
公視新聞網PNN, 2018年6月20日

照片中這是最早期先民做的茶園。我們後來做的茶園為什麼會造成那麼大的水土保持的問題?因為都是用前一張照片的模式在操作,他如果用這張照片先民做的茶園的模式來操作,絕不會有問題。第一個就是坡度的問題,而且這個地形已經夠緩了,在山區要找到這種緩坡不容易的,還用梯田,全部做疊石。

這個茶園的歷史超過一百年,在嘉義阿里山的半山腰,叫瑞里、瑞峰,一直延伸到奮起湖。如果你看到一些比較早期的茶園都是這樣,但是新的茶園就在旁邊的陡坡開墾,用人定勝天的思維開墾,所以這一比較差異就出來。

照片 109. 梯田式的茶園, 嘉義瑞里

我們過去都認為去山區耕作一定破壞大自然,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你要用對的方法,其實先民他們知道用什麼方法,是我們後來把這些方法丟棄掉,才變成是去破壞大自然。我們人類活在這個地球,畢竟還是要用大自然的東西,但是很重要的是要怎麼樣去「明智利用」(Wise Use)。

在座的大家是來自於各個不同領域,要怎樣是明智利用,這就是學問了,並不是你有一套全部都可以通用,像這個茶園很明顯,先民他的明智利用,第一個就是「不要在陡坡地方開墾」;第二個「做梯田」,這樣再怎麼下雨都沒關係,這個茶園就可以保持一百多年。怎麼知道是一百多年?

這是在嘉義海拔1,000多公尺山區的三合院。嘉義梅山上去經過太平,再往裡面一直開,那地方叫龍眼林,裡面有一些製茶廠,他的房子就是三合院,他們都是很早以前祖先就到山上去開墾了,就是用緩坡的梯田模式在操作。

照片 110. 嘉義梅山龍眼林三合院

B. 12種貴重木有5種分布在此林帶

楠櫧林帶對臺灣來講是一個很珍貴的資產,為什麼?12種貴重木有5種分布在這個林帶,這裡有一個名詞叫「貴重木」。從字面來看,貴重木是一定是很貴重的木材,可是「貴重木」這三個字是在我們目前的最新修法完成的森林法裡面有定義的,臺灣有12種貴重木。

臺灣的12種貴重木裡面,有5種是分布在楠櫧林帶這個海拔,另外在櫟林帶也占了很高的比例。所以主要在楠櫧林帶跟櫟林帶這兩個林帶就幾乎把貴重木占光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資產,我們要用非常保育的方式來利用他。

C.里山精神

「里山精神」是現在保育利用裡在推行的世界共通的理念。里山就是淺山,指我們居住環境附近的一些山區,通常是屬於低海拔或是屬於丘陵的山區,在這邊會有很多自然的生物,人也活在這個環境,例如農耕、造林,甚至做其他的利用,人類要怎樣跟野生動植物達到共存,是里山精神在探討倡議的重點。

這也會關係到我們的復育,因為就臺灣來講,我們的里山是指楠櫧林帶為主,所以在這一章要提到里山精神。

照片 111. 花蓮玉里 農家日曬金針花

主題 6. 由地名探究歷史存在的植群

在由地名探究歷史存在的植群這個主題,要補充內政部的「地名資訊服務網」資料庫,以楠櫧林帶的樟樹為例,再搭配google地球(https://earth.google.com/web/),主要會用到兩個網站。

Google地球可以獨立下載應用程式,也可以下載到手機,可以在瀏覽器裡面跑,是多面向的。這個軟體可以結合衛星跟高度,像我們在野外調查就會用到。

當我們結合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時,可以看到臺灣的舊地名,而舊地名可以反映過去的植被,那個植被現在雖然不在了,卻可以告訴我們一些資訊。

A.樟腦寮

以「樟樹」為例,在內政部的地名資訊服務網中,點「地名查詢」,點進去後就會載入一個地圖,因為這個地圖不是很好用,所以我們要另外搭配Google地球。

我們在這個網頁的「地名資料查詢」用關鍵字查詢,我們用「樟樹」為例,我們用「樟」這個字搜尋,因為在臺灣跟「樟」有關的地名很多,但有些「樟」的地名是跟樟樹無關的,可能是別的字音轉過來的。

跟樟樹有關的地名有一個叫做「樟空」,網路上的資料抄來抄去,有的說那邊有很多樟樹,樟樹林的中間空出一條路,所以叫「樟空」;也有說那邊有個大樟樹,樹是空心的,所以叫「樟空」。如果我們認識樟樹這個植物,一定不會覺得樟樹會是空心的,因為只有牛樟會空心,但他們講的不會是牛樟,因為在臺灣的牛樟不會有大片長一起,所以「樟空」這個地名就很奇怪。

http://gn.geog.ntu.edu.tw/GeoNames/M/map/map.aspx

圖 37. 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網

從「貓空」的地名,我才知道「樟空」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來講「貓空」。漢字的貓有兩個台語的音,一個是「niau(貓)」,一個是「bâ(貍)」,野生的貍貓類,台語就叫做「bâ(貍)」,但寫成漢字也是貓。

所以「貓空」是「貍空」。而「空」台語的讀音是「坑」,意思是有一個低窪地方有貍貓類的動物,就現在的認知,這個動物貍,可能是果子狸或石虎,但到底是哪一種,我們並不知道。我認為這樣的解釋是最合理的。

所以「樟空」是什麼意思?就是有很多樟樹的低窪地區。台語很多的字音在漢字的轉換是很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就在地名資訊服務網用「樟」來查詢,這個網頁就會告訴我們有哪些地名是跟樟有關的,網頁會出現一個表格。

表格會列出地名以及地點(縣市、鄉),如果按定位點,地圖就會放大,可以進一步來看這個地名在哪裡。

但因為這個資料庫的地圖很不好用,這裡有一個功能是匯出KML檔,這是Google地球可以抓的檔案,接下來我們把檔案抓到Google地球裡面。

我們在Google地球裡面必須在「設定」裡面進行一些動作,在「設定」下拉選單會有一個啟用KML檔案匯入的功能,我們點選啟用。

啟用後,再回到選單,點進「我的地點」,按「匯入KML檔案」,開啟剛剛下載的KML檔案。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些地名分布在哪裡。點入每個坐標點都會有資訊。我們看臺灣有這麼多跟樟樹有關的地名。

在這些資訊裡面,我們看北部地區,跟「樟」有關的地名都在低海拔,大概海拔是100至200公尺;如果在中部地區,這些地名就比較靠近山裡面,基本上海拔是400公尺以上,有一些海拔比較低,但比較高的很少,因為早期的先民很少到深山去開墾。

地名「樟湖」、「樟空」,都是長樟樹的窪地;但「湖」是三面是山,一面開闊,「空」則全面都是窪地,是地形的最低點。

B.內政部地名資訊服務

相關的地名還有「樟山」、「樟腦寮」,其中樟腦寮都會在山邊出現,海拔下限差不多也在楠櫧林帶的最下限,也會跨到一點榕楠林帶,但基本上樟樹不是榕楠林帶的物種。

如果對舊地名或舊的植被有興趣的話,可以用地名資訊服務網來查詢,找到相關地點再用Google地圖來檢視,這種方式比較容易找到關聯性,來進行一些解讀。

這裡我也要呈現在楠櫧林帶這個海拔帶中「樟樹」的重要性,未來我們也可以持續來注意,臺灣的楠櫧林帶到底有沒有完整的突出木的樹冠。以我們的觀察目前沒有看到,但不見得沒有。臺灣的山區到底還有沒有野生的樟樹,特別是大型的樟樹?這部分希望大家一起來幫忙。

C.交力

這張是Price在1911年拍的照片,但沒有寫地點,有點可惜!他在書裡面有提到他看到的第一棵樟樹在交力坪,交力坪海拔是1,200公尺,以下他都沒有記錄到樟樹,當時並沒有樟樹造林,但是在那之前理論上應該有樟樹,可是他並沒有提到。

他提到在當時(1911)他在交力坪才看到原始林,以下都看到人工開墾的環境,以及次生的樹林,他的紀錄很多,但是都沒有看到樟樹,一直到了交力坪才看到。

這張照片不知道是不是他看到的第一棵樟樹。這個樟樹看起來不會很大,在這裡做了幾個圈,第一個紅圈是一個人,仔細看有頭、帽子及斗篷,這位是陪他走的日本警察;第二、三個紅圈是個陰影,那個時候的印刷技術不是很好,所以照片不是很清楚,這兩個陰影是這棵樟樹的大樹根被鋸掉了,被拿去做樟腦了。

照片 112. 1911年 Price拍攝的阿里山大樟樹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兩個樹根的直徑就已經跟人一樣大了,所以這個樟樹在那裡已經被簡單地利用了-樹根被砍掉去做樟腦。這是他當時留下來的紀錄,我相信這一棵現在已經不在了。

未來如果我們持續要進行天然林的復育,我們會面臨很多復育的地方在楠櫧林帶。以我們現在的認知,這個森林是以殼斗科、樟科植物為主的情況,但如果就Price觀察到的,其實在這個森林裡面,很可能最主要的植物是樟樹,樟樹的角色像是紅檜,殼斗科植物是在它的下面,旁邊搭配的是比較小型的樟科。

補充:臺灣還有兩種很大型的樟樹,一種是「牛樟」,另一種是「冇樟」(冇,讀音ㄇㄡˇ),「冇樟」在蓮花池那一帶,這裡的森林在楠櫧林帶,應該是相對比較好的。

**提問:如果不要受到人為干擾,在臺灣的樹可以長到很高的,有哪些?
**現階段我們知道可以長很高的樹都在霧林帶,最高的樹可以將近100公尺,現在知道的也有60、70公尺,比神木村的樟樹還要高,但都是裸子植物,在臺灣樟樹是闊葉樹當中最高大的。

**提問:在熱帶雨林的突出木,也會包括裸子植物嗎?
**_突出木是一個現象,指在森林裡面有些樹的高度足以突出在樹冠層之上,這是熱帶雨林的特徵。臺灣的霧林帶也有突出木的結構,但並不是在熱帶雨林,而是在溫帶的森林,但溫帶的森林並沒有突出木。因此臺灣的霧林帶的突出木,是與熱帶雨林比較接近的現象或特徵,但是兩者的環境很不一樣。

如果與熱帶雨林比較,臺灣的榕楠林帶、楠櫧林帶是最接近熱帶雨林的,但為什麼沒有突出木?其實我們的雨量也夠多,森林也很鬱閉,但這兩個林帶為什麼沒有突出木?

Price的紀錄雖然不是那麼清楚,但已經有點意謂臺灣有突出木,我覺得這樣才合理。這真的很耐人尋味,因為我們現在的資料不夠多,所以需要靠大家的努力。臺灣的學術界想要做這樣的研究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想要做一些尖端科技的研究,但這些大自然原理的研究還是很有價值的。_

-第四章 結束-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