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森林復育「生態植樹」要以潛在植群為藍圖】2024/1/25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Thursday, January 25, 2024

種很多樹,卻把蜜蜂、蝴蝶搞到不見了,這樣有意義嗎?為什麼森林復育「生態植樹」要以潛在植群為藍圖?

生態植樹前,須於相同環境條件的區域,進行現地植群生態調查,並收集相關的植群研究文獻及木本植物標本紀錄,最後再依植樹區的環境條件,如海拔、坡向、坡度、地形、立地基質等,評估潛在植群木本植物的組成與結構。

「生態植樹」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5項(保育陸域生態)相連結。推動SDG15的原因之一係野生蜜蜂大量消失,將對人類生存造成很大的衝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全世界共有100種作物提供了人類超過90%的食物,而其中的71種,是由蜜蜂所授粉的。

野生蜜蜂大量消失的原因主要為農藥、生態破壞、氣候變化、疾病。其中生態破壞指的是天然森林因開發造成破碎化,甚至消失。

在台灣各地的天然森林中,木本植物超過百種,這些植物開花的時序是交錯的,換言之,森林中,每天都有植物在開花,這樣高度生物多樣性的系統是野生蜜蜂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故「生態植樹」才強調以恢復原來的生物多樣性為目標,

樹是森林中重要的生產者,扮演將太陽能量傳遞給其他生命的角色,能量的傳遞過程即所謂的食物鏈,以養蠶為例,人工養殖的蠶吃桑葉,若給樟樹的葉子,蠶絕對不會吃,這是食草的專一性。

食草專一性的現象以蝴蝶最為明顯,換言之,在森林中若要出現100種的蝴蝶,食草就要有100種,而蝴蝶幼蟲的食草大部分是樹。

過去常有人說「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因此鼓吹種蜜源植物,但現今就算種植很多開花植物,卻不見蝴蝶來,原因是人們把森林破壞掉了,然後又種植許多不是當地森林的樹種,幼蟲沒有食物吃,蝴蝶當然就消失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生態觀念,因此「生態植樹」須以在地的潛在植群為原則,這樣才助益於周邊森林的恢復。

而反生態的植樹,最後結果可能把野生蜜蜂、蝴蝶搞到不見。這樣的植樹,就算KPI值很高,種很多,但對生態沒有幫助,反而加重破壞,而這樣的行為真的是達到「種樹礙地球」了!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 2 3 0(我愛山林)

【官方網站】 https://www.reforestation.tw/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