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花蓮海岸天然林復育計畫─大灣海灘調查2021/07/27》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Tuesday, July 27, 2021

摘要:
1.此海岸環境為礫攤,以暴風浪侵襲的界線劃分,之前的區域(前灘、後灘)都是礫石,沒有植物,之後的區域,區分為前岸、後岸,其中前岸以海漂的植物為主。

礫灘

2.前岸出現的第一線木本植物為林投、黃槿。
3.前岸的海岸林樹冠層木本植物有3種,以黃槿為優勢,華他卡藤次之,其他物種為漢氏山葡萄。
4.前岸的海岸林地被層出現的木本植物有11種(含樣區周邊),物種為黃槿、林投、華他卡藤、漢氏山葡萄、紅仔珠、稜果榕、九節木、石蟾蜍、血桐、咬人狗、山棕。

5.後岸開始有榕楠林帶的物種進入。
6.後岸的海岸林樹冠層木本植物有8種,仍以黃槿為優勢,稜果榕次之,其他物種為蟲屎、小葉桑、蓪草、九芎、血桐、華他卡藤。

黃槿林下

7.後岸的海岸林地被層出現的木本植物有19種(含樣區周邊),物種為藤花椒、假三角鱉、歐蔓、紅仔珠、九節木、山黃麻、稜果榕、血桐、蟲屎、小葉桑、青苧麻、長梗紫麻、冇骨消、咬人狗、蓪草、山葛、華他卡藤、白肉榕、漢氏山葡萄。

咬人狗

8.後岸木本植物的多樣性,相較於前岸,樹冠層是2.7倍,地被層是1.7倍;前岸海岸林縱深僅約10公尺,但削弱了海風、鹽末等影響,讓10公尺後方(後岸)的物種得以順利建立族群與生長。

9.若海岸林不分前岸後岸,全部種植黃槿、木麻黃,這樣的造林方式會嚴重減損生物多樣性,此調查資料提供花東海岸林復育之參考。

致謝:
感謝欣一、白白、巧如、宜貞、孟家、志洋、尚妤、暐凡、小黑一起協助調查的工作。也感謝公視我們的島採訪。

由左至右:暐凡、欣一、志洋、智豪

附件: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森林調查記錄
日期:2021/07/27
植物社會: 黃槿—姑婆芋及月桃
地點: 花蓮縣大灣海岸(前岸)
坡度:5°;坡向90°
海拔高度: 15m
樣區面積: 10m x 10m
備註: 調查: 陳欣一;紀錄:蔡智豪、陳尚妤、余志洋

樹冠層,高度7m,覆蓋度95%
黃槿(5,5)、華他卡藤(2,3)、漢氏山葡萄(1,2)
地被層,高度2m,覆蓋度15%
黃槿(+,1)、林投(+,1)、華他卡藤(+,1)、紅仔珠(+,+)、月桃(1,2)、姑婆芋(1,2)、小花蔓澤蘭(+,+)、稜果榕(+,1)、傅氏鳳尾蕨(+,1)、南洋山蘇花(+,1)、九節木(+,1)、散穗弓果黍(+,2)、歐蔓(+,1)、雷公根(+,1)、石蟾蜍(+,+)、落葵(+,+)、假菝葜(+,+)

-—————————
日期:2021/07/19
植物社會: 黃槿—月桃
地點: 花蓮大灣海岸(後岸)
坡度: 5°;坡向90°
海拔高度: 15m
樣區面積: 10m x 10m
備註: 調查: 陳欣一;紀錄:蔡智豪、余志洋

樹冠層,高度8m,覆蓋度90%
蟲屎(2,1)、稜果榕(3,2)、黃槿(4,2)、小葉桑(+,+)、小花蔓澤蘭(+,1)、蓪草(+,1)、九芎(1,+)、血桐(1,+)、華他卡藤(+,2)
地被層,高度2m,覆蓋度70%
藤花椒(+,+)、蓪草(+,+)、陸生珍珠茅(+,1)、姑婆芋(3,2)、散穗弓果黍(1,2)、海金沙(+,2)、小花蔓澤蘭(+,1)、月桃(3,3)、咬人狗(+,1)、稜果榕(+,1)、假三角鱉(+,+)、冇骨消(+,+)、小毛蕨(+,1)、傅氏鳳尾蕨(+,+)、歐蔓(+,+)、紅仔珠(+,+)、台灣馬蘭(+,+)、九節木(+,+)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
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群聚度。
《覆蓋度》
+,0~3%
1,3~10%
2,10~25%
3,25~50%
4,50~75%
5,75~100%
《群聚度》
+,出現1~2株
1,零星分散
2,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中等群聚分布
4,大塊群聚分布
5,全面分布

#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我愛山林5230~
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 2 3 0(我愛山林)
【官方網站】https://www.reforestation.tw/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