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濱海與淺山復育樹苗要間隔多少種植1株?》2023/9/27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23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於2018年起在臺中都會公園推動大肚山天然林復育計畫,迄今5年已種植109種在地潛在森林的木本植物,總計5,200多株樹苗,大部分的種植方式採間隔3~5公尺種植1株。

但因為園區褐根病十分嚴重,故我們與中興大學植病系陳啟予老師一起合作,在感染區進行種植試驗。

由於感染區腹地有限,故種植試驗分為A、B二區,每區樹苗30種,每種5重複,間隔1公尺種植1株,即每平方公尺1株。

有趣的結果來了!

之前看到相關文獻提及「宮脇造林法」,這是日本植物學家發展出的生態林復育法,操作方式是1平方公尺種植3株,並強調採用「在地潛在森林樹種」,因為一般植樹選用的原生種,不一定是在地森林的樹種,這對生態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故特別強調「在地森林樹種」。

雖然褐根病試驗區每平方公尺只種植1株樹苗,密度是宮脇造林法的1/3,但全部都是大肚山潛在森林的樹種,並以30種混合種植。

此試驗區於2022年4月種植,經過了1年5個月,樹苗生長的速度比其它復育區3~5公尺一株的還要快。註:影片中間隔3公尺1株的復育區是2019年3月種植,已經4年5個月。

試驗區中,30種樹苗混植似乎創造群聚的優勢,目前沒有任何一株樹苗受到褐根病感染(可能根系尚未接觸到感染的殘體,或樹苗非常健康,因此未染病,我們將持續觀察),此現象所創造的優勢甚至將禾本科的雜草也競爭掉!

在臺灣濱海與淺山的森林復育到底要間隔多少種植1株?

此現象我與文化大學森保系的蘇夢淮老師做了簡單的討論,他也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主題,或許可以進一步研究,把「關鍵因子」找出來,釐清此現象的因果關係,以作為未來推動天然林復育的參考。

以上與大家分享。

影片1:褐根病試驗區,間隔1公尺1株,2022/4種植,2023/9影片拍攝。

影片2:一般復育區,間隔3公尺1株,2019/4種植,2023/9影片拍攝。

——————

~守護山林~請您支持《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捐款帳號】

玉山銀行代號:808 (西屯分行)

帳號:1159-940-026333

戶名: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電子發票愛心碼】5 2 3 0(我愛山林)

【官方網站】 https://www.reforestation.tw/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