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原本安排前往霞喀羅古道,但因清泉段入口道路維修,封閉三個月,故改前往霧社及清境。出發前,每天都關注著氣象,預報顯示降雨機率將達90%,氣溫15度比較低。但沒想到我們當天的活動,居然沒有淋到雨,溫度也很涼爽,可能是有人掛「晴天娃娃」奏效吧!
我們搭車沿埔霧公路(台14)到霧社停車場。再沿眉溪(烏溪上游)與濁水溪的分水嶺「高峰巷(稜線)」陡上步行前往高峰山。由於稜線東側為濁水溪上游萬大水庫的保安林,因此未被開墾成茶園,但保安林卻是伐除天然林後,所種植的柳杉;稜線西側因不屬於保安林,故沿線幾乎全面被開墾成茶園、果園。
但西側其中有一塊面積約三分的山坡地,原本是水蜜桃園,地主與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於今年3月26日合作進行天然林復育的植樹活動。這8個多月來,志工們每月排班上來照顧這些小樹苗,使得樹苗存活率高達9成。
此次復育是以附近殘存的天然林「霧社禎楠」植物社會作為藍圖,並選擇森林中的骨幹樹種作為種植的對象,如三斗石櫟、青剛櫟、霧社禎楠、長葉木薑子。我們期待這片復育區透過此協助,能加速演替的過程,盡早恢復為極盛相的森林。
狹葉櫟
反觀復育區旁另一側的保安林,卻因密植柳杉,而降低了許多森林應有的生態功能。由於森林法第24條規定保安林的經營管理要更新、撫育…,「更新」即砍掉重種,種上人想要的樹種,這是經濟林的思維。森林法亦是國民政府在1932年於中國訂的法律,其中第24條沿用至今,一直沒有修改,故使得臺灣大部分的保安林皆呈現人工林的狀態,這也讓野生動物的棲地受到嚴重的影響!
柳杉林
天然林與人工林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只有透過體驗,才能實際感受到「物種組成、生態功能、水土保持、森林氛圍」真的都不一樣。但目前臺灣仍有許多人不了解自然森林的運作,誤以為只要種上許多高貴的樹,就是復育森林!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影響森林的演替,而讓天然林遲遲無法恢復。
離開了復育區後,一路的陡坡,中午我們終於到達高峰山頂,海拔1563公尺,這裡依然是柳杉林,但經過了一個上午的解說,到山頂時,所有人已能分辨天然林與人工林的差別了。
離開了高峰山,我們再搭車前往清境農場的「青青草原停車場」。這個停車場旁的邊坡,因為是路基,不能做任何的開發、開墾等,故殘存著一小片的天然林。我們在這裡拉設了10m × 10m的樣區,這片森林是「栓皮櫟-山香圓」優勢的植物社會,樹冠層的樹種有「栓皮櫟、青楓、賊仔樹、狹葉櫟、臺灣赤楊」,第二層喬木及灌木有「山香圓、小葉桑、石楠、霧社禎楠、呂宋莢迷、杜虹花、阿里山榆、長尾栲、巒大越橘、台東莢迷、長葉木薑子、狹葉櫟」,樣區記錄詳如附件。
栓皮櫟1
栓皮櫟2
山香圓
杜虹花
此次調查之目的是希望讓參與的夥伴瞭解清境農場未被開墾前,並非草原,而是森林。倘若未來清境農場要復育天然林,也應以這片殘存的天然林作為藍圖進行復育。
圍設10m x 10m樣區
調查結束後,在返回的路上,看到這個「觀光勝地」依然人車鼎沸,這裡沒有森林保護的山坡,超限利用比比皆是,這幾年為了讓這些違建就地合法,南投縣政府甚至荒謬地提出要讓此山區變更為「都市計畫區」的構想!
清境的現在,在過去的累積下,已變成燙手山芋。未來清境到底何去何從,或許需要更多人一起來瞭解這個地方應有的生態運作,才會出現一絲的契機!相信只要讓清境重回森林的懷抱,這個地方就會跟盧山溫泉的命運不同,這裡也會因森林的重現,而展現山林的生命力,繼續生生不息!
~致謝~此次活動感謝黃傳奇先生協助租借到大巴,謝謝泓君一起跟大夥碰面,一起走到高峰山頂,謝謝妍廷、慧玉協助活動攝影的工作及明書、晴瑋協助樣區植物拍照的紀錄,謝謝永億、麗雲帶來的可口的柿子與香蕉,也謝謝芋秀幫忙報到等行政的工作,最後感謝欣一帶領森林生態調查,也謝謝大家的參與。
大合照
附件: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清境栓皮櫟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7/11/19
地點:南投縣仁愛鄉青青草園停車場旁邊坡
植物社會:栓皮櫟─山香圓
坡度35°;坡向135°
海拔高度:1926m
樣區面積:10m×10m
座標:N:24°03'34.24";E: 120°09'51.92"
備註:
調查:陳欣一;紀錄:林妤謙
~T1樹冠層,高度15m,覆蓋度80%~
栓皮櫟(3,2)、青楓(3,1)、賊仔樹(3,1)、狹葉櫟(2,1)、臺灣赤楊(2,1)、百香果(+,2)、硬齒獼猴桃(1,2)
~ S灌木層,高度7m,覆蓋度50%~
山香圓(3,1)、小葉桑(2,1)、石楠(1,+)、霧社禎楠(1,+)、呂宋莢迷(1,1)、杜虹花(1,1)、藤胡頹子(1,+)、阿里山榆(1,+)、臺灣何首烏(+,2)、台灣崖爬藤(1,2)、長尾栲(1,+)、巒大越橘(1,+)、台東莢迷(1,2)、百香果(+,1)、硬齒獼猴桃(+,1)、三葉崖爬藤(+,2)、長葉木薑子(1,+)、狹葉櫟(1,+)
~H地被層,高度1.5m,覆蓋度85%~
小葉桑(+,+)、呂宋莢迷(1,1)、杜虹花(+,1)、紫莖牛膝(2,2)、天門冬(+,1)、島田氏月桃(2,3)、三葉崖爬藤(1,2)、粗毛鱗蓋蕨(+,1)、散穗弓果黍(2,2)、擬芨瓦葦(+,1)、紅苞鱗毛蕨(2,2)、百香果(+,1)、黃花三七草(+,1)、臺灣崖爬藤(1,2)、大葉馬蔸鈴(+,2)、風藤(1,2)、火炭母草(+,1)、台灣何首烏(1,1)、臺灣山黑扁豆(+,1)、鳥嘴蘭?(+,1)、假菝葜(+,1)、長葉木薑子(+,1)、霧社禎楠(+,1)、硬齒獼猴桃(+,+)、巒大紫珠(+,+)、墨點櫻桃(+,+)、祕魯苦蘵(+,+)、台東莢迷(1,2)、金箭草(+,+)、南五味子(+,1)、柱果鐵線蓮(+,2)、藤胡頹子(+,+)、臺灣常春藤(1,2)、大星蕨(+,1)、萊氏鐵角蕨(+,+)、大葉鳳尾蕨(+,1)、屋久複葉耳蕨(+,+)、大葉溲蘇(+,+)
-—————————————————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
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群聚度。
覆蓋度:
+,0~3%
1,3~10%
2,10~25%
3,25~50%
4,50~75%
5,75~100%
群聚度:
+,出現1~2株
1,零星分散
2,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中等群聚分布
4,大塊群聚分布
5,全面分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