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浸水營古道生態之旅紀實》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Sunday, December 24, 2017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於2017年歲末年終,探訪中央山脈主稜南端的浸水營古道,我們在古道西段2.6K州廳界旁,設置10m×10m的樣區進行森林生態的調查,這裡是「柳葉石櫟─廣葉鋸齒雙蓋蕨、鐵雨傘」植物社會,資料詳如附件。

拉設10m x 10m樣區

10m x 10m樣區

此樣區物種組成,樹冠層(T)有柳葉石櫟、長尾栲、稜果石礫、錐果櫟、青楓、昆欄樹、臺灣樹參等;地被層(H)有鐵雨傘、廣葉鋸齒雙蓋蕨、細葉蕗蕨、波氏星蕨、長柄鳳尾蕨、日本狗脊蕨、枇杷葉灰木、黃花肖頭蕊蘭、生芽鐵角蕨、生根卷柏、華中瘤足蕨、早田氏冬青、臺灣麟毛蕨、紫花野木瓜、琉球雞屎樹、森氏薹、劉氏薹等;10m×10m物種數高達59種。

青楓(遠方橘紅)

柳葉石櫟

鐵雨傘

廣葉鋸齒雙蓋蕨

回顧這二年台灣山林復育協會探訪各地的森林植物社會:
~2016年~
東卯山登山口(750m),《臺灣二葉松─長葉木薑子─九節木》森林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船型山步道(2,000m),《木荷─白新木薑子─白花八角》森林
嘉義中埔鹿角埤(163m),《香楠、檳榔─米碎鈴木─竹葉草》森林
南投國姓春天民宿(421m),《香楠─臺灣雅楠─山棕》森林
嘉義特富野古道(2,165m),《長尾栲─昆欄樹─川上氏雙蓋蕨》森林
八通關古道社寮段(414 m),《無患子─大葉釣樟─水同木》森林
霧峰桐林步道(430m),《樟樹─香楠─九節木》森林
大坑三號步道(680m),《杜英、五掌楠─土肉桂─斜方複葉耳蕨》森林
苗栗阿畢崎步道(520m),《香楠、紅楠─臺灣山桂花─觀音座蓮》森林

~2017年~
猴硐三貂嶺古道(226m),《紅楠、水同木─小梗木薑子─廣葉鋸齒雙蓋蕨》森林
臺北七星山步道南段(788m),《紅楠─墨點櫻桃─山桂花》森林
霧社高峰山(1,493m),《青葉楠─長梗紫麻─姑婆芋》森林
大雪山林道第10林班(1,156m),《香楠─瓊楠─冷清草》森林
基隆山(320m),《紅楠、奧氏虎皮楠─米碎柃木─廣葉鋸齒雙蓋蕨》森林
嘉義瑞太古道(1,293m),《牛樟─紅楠─琉球雞屎樹》森林
嘉義大凍山(1,952m),《長尾栲─小膜蓋蕨─曲莖馬藍》森林
宜蘭米羅山(1,912m),《扁柏─昆欄樹─臺灣瘤足蕨》森林
墾丁社頂公園(195m),《水黃皮─小梗木薑子─地毯草》森林
三義火炎山(345m),《 三斗石櫟─香楠─九節木》森林
谷關屋我尾山(1,765m),《木荷─墨點櫻桃─廣葉鋸齒雙蓋蕨》森林
南投清境(1,926m),《栓皮櫟─山香圓─島田氏月桃》森林

臺灣森林類型的分布主要受到環境因子的影響,其中又以「溫度」與「雨量」影響最大。

在臺灣,「溫度」的變化與海拔高度有關,每上升100m,相當於往北100km,因此海拔3,000m以上的山區,溫度則與北方的阿拉斯加類似,故海拔高度所產生的溫度變化,讓臺灣涵蓋了北半球近80%的森林生態帶。

臺灣的森林若以不同的海拔高度所出現的極盛相森林進行分帶,在臺灣樑脊山脈的頂部為高山植群帶(森林界線之上),主要由灌木與高山草本所組成,此高度在中部約3,500m以上。此類型的植物社會,我們將於2018年6月探訪(玉山)

在森林界線以下,可再以"雲霧帶"來切分。

“雲霧帶以上”
為針葉樹為主的鐵杉及雲杉林帶(中部約2,500~3,100m),再上去則是森林界線下側的冷杉林帶(3,100~3,500m)。此類型的森林,我們分別在2016年的合歡山、塔塔加之旅探訪過。

“雲霧帶中”
則為上層櫟林帶(中部約2,000~2,500m) 、下層櫟林帶(中部約1,500~2,000m)。在太平洋周邊陸塊或島嶼的高山地形,在山區會形成盛行雲霧帶,雲霧帶的環境分佈著偏好溼潤之闊葉樹林、檜木林、櫟林。此類型的森林,如我們探訪過的嘉義特富野古道(2,165m)、宜蘭米羅山(1,912m)、大雪山森林遊樂區船型山步道(2,000m)、谷關屋我尾山(1,765m)、嘉義大凍山(1,952m)、南投清境(1,926m)的森林。

“雲霧帶下側”
則為小支稜與溪谷交錯的地形,在溪谷為楠木林型(樟科)的森林,支稜為櫧木林型(殼斗科)的森林,此為楠櫧林帶(中部約500~1,500m) 。此類型的森林,如我們探訪過的臺北七星山步道南段(788m)、苗栗阿畢崎步道(520m)、大坑三號步道(680m)、霧社高峰山(1,493m)、嘉義瑞太古道(1,293m)。

楠櫧林帶以下,則為低海拔淺山丘陵與平地(中部約500m以下),由楠木類(樟科)與大量榕樹類(桑科)所構成榕楠林帶。此類型的森林,如我們探訪過的基隆山(320m)、猴硐三貂嶺古道(226m)、三義火炎山步道(345m)、南投國姓春天民宿(421m)、八通關古道社寮段(414 m)、嘉義中埔鹿角埤(163m)的森林。

除了溫度之外,在「雨量」的影響方面,臺灣的東北區及蘭嶼區,冬季與夏季雨量約略相等,屬於"恆濕性氣候",故植群趨向亞熱帶雨林及熱帶雨林。其它西北區、中西區、西南區、東區,屬夏雨型氣候,其冬季雨量由北向南遞減。但東南部因受東北季風影響,冬季雨量仍較多,故與東北區一樣,也偏向為"恆濕性氣候"。

此次探訪浸水營古道,年雨量高達5,200mm,全年潮濕多雨,此環境就是屬於上述"東南部恆濕性氣候"的區域,故州廳界樣區「柳葉石櫟─廣葉鋸齒雙蓋蕨、鐵雨傘」植物社會的組成,才兼具著熱帶雨林及雲霧帶森林的特性,如昆欄樹,就是雲霧帶的指標物種。

昆欄樹

此外,森林也因坡向日照差異,而有不同,如東卯山登山口(750m)的樣區,就是因為南向坡日照多,環境較為乾燥,故分布著「臺灣二葉松」優勢的森林;立地基質也會影響森林的變化,如墾丁社頂公園(195m)高位珊瑚礁的森林。

臺灣這座高山島,因環境的多樣性,故涵容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植物社會與生命,這樣的變化,如彩虹的全彩漸層,有時也像碎花布的補釘,也因這樣的多樣性,才讓臺灣島如同諾亞方舟,維繫著地球上重要的維生系統。

接下來2018年1月,我們將再前往探訪東部太魯閣峽谷的岩生森林,及海岸山脈的森林。這幾年我們所踏查的森林,其實就是在收集國土復育的藍圖,面對嶄新的一年,期待我們的社會有更多的人,能經由這樣的親身瞭解,來凝聚共識與力量,也希望透過這些善的力量,一點一滴來改善臺灣山林的問題!

~致謝~此次行程感謝芋秀、佳玉協助行政工作,謝謝素美事先探勘路程與領隊,謝謝白白的紀錄,謝謝欣一帶領大家進行樣區調查,謝謝巴士司機黃大哥及接駁車宣旭的辛勞,也謝謝所有人的參與!新的一年,祝福臺灣山林復育的夥伴,大家新年快樂,順心如意。

大合照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浸水營古道州廳界森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7/12/24
地點:屏東縣浸水營古道2.6K州廳界
植物社會:柳葉石櫟─廣葉鋸齒雙蓋蕨、鐵雨傘
坡度40°;坡向 60°
海拔高度:1437m
樣區面積:10m×10m
座標:226705,2478664
備註:
調查:陳欣一、吳明書(蕨類);紀錄:陳英蘭
~T1樹冠層,高度12m,覆蓋度80%~
青楓(1,+)、長尾栲(2,1)、臺灣樹參(1,1)、長葉木橿子(1,+)、昆欄樹(2,1)、柳葉石櫟(3,1)、臺灣老葉兒樹(1,+)、紅花八角(1,1)、稜果石礫(2,1)、蓮花池山龍眼(1,+)、錐果櫟(2,+)、凹葉越橘(+,1)、黃杞(1,+)、薯豆(1,+)、小花鼠刺(1,+)
~H地被層,高度2.5m,覆蓋度85%~
大腳筒(+,+)、蠟石斛(+,+)、扁球羊耳蒜(+,+)、黃花肖頭蕊蘭(+,1)、長葉木橿子(+,1)、紅楠(+,1)、蓮花池山龍眼(+,+)、華八仙(+,1)、鐵雨傘(2,2)、生根卷柏(+,2)、長柄鳳尾蕨(1,1)、日本狗脊蕨(1,1)、大武新木薑子(+,1)、細葉蕗蕨(1,2)、紅花八角(+,1)、生芽鐵角蕨(+,1)、稜果石櫟(+,+)、劉氏薹(+,1)、臺灣樹參(+,+)、森氏薹(+,1)、廣葉鋸齒雙蓋蕨(2,2)、華中瘤足蕨(+,1)、波氏星蕨(1,2)、早田氏冬青(+,1)、臺灣麟毛蕨(+,1)、紫花野木瓜(+,+)、琉球雞屎樹(+,1)、絡石(+,+)、後大埔石櫟(+,+)、菝葜(+,+)、大花細辛(+,1)、細枝柃木(+,1)、異葉木犀(+,+)、廣葉深山雙蓋蕨(+,+)、魚鱗蕨(+,+)、臺灣土茯苓(+,1)、伏牛花(+,+)、長柄千層塔(+,+)、薄葉雞屎樹(+,+)、枇杷葉灰木(1,+)、菲律賓樟(+,+)、臺灣老葉兒樹(+,1)、伏石蕨(+,1)、細莖石斛(+,+)、肉穗野牡丹(+,+)、楊桐葉灰木(+,1)、石葦(+,+)、密毛蒿蕨(+,+)、港口木荷(+,1)


【延伸閱讀】
繽紛台灣再發現-第017集 浸水營國家步道(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QYzJ35h9Y
繽紛台灣再發現-第018集 浸水營國家步道(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_Dz9mu58pg
浸水營古道(維基百科)
因1874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清廷遂展開了闢建開山撫番的工程,當地原住民排灣族政權商榷後,開鑿了幾條通往後山的越嶺道。光緒八年(1882年),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負責監修這條平埔族馬卡道族人移民東部之路,當初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因此清代地方誌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當時身亡的官兵埋於忠英祠。清末時期包括八通關古道在內的多條古道都迅速廢棄,只有三條崙道路暢通無阻。胡適的父親胡傳於光緒十八年曾在台灣任職台東知州,當時便是利用這條古道過去台東述職。
日治時期,日本人亦六次修建清朝的三條崙道,使之成為理番道路,用來控制當地原住民排灣族,也因為道路經過的最高警備據點浸水營駐在所於1901年設立,此後路名改稱為浸水營越嶺道。經拓建的浸水營越嶺道路徑大致與三條崙道相同,當時是東部水牛、黃牛向西部輸出的唯一通道,同時也是東、西部往來的電報及郵遞路線。
1945年後,古道一度成為陸軍野戰訓練場所。1968年,國防部為了在大漢山頂建立雷達站,而將從水底寮至中央山脈主脊的路線開發為軍用車道,也就是現在的大漢林道,古道西段的路線大部分被新路取代,東段則乏人行走而逐漸荒廢。直至1990年代,在進行古道調查時,才又重新受到重視。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