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底至七月初,是梅雨季結束到颱風來前的間隙,通常會有半個月的好天氣。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在這個間隙,趕緊安排二個行程,其一6/25的大凍山步道,另一是7/8~7/9比雅楠部落檜木林探訪。
此次前往大凍山步道,因阿里山公路43.5K處,有一電線桿傾倒,大巴士無法通行,以至於大部分的大巴士都停在觸口的停車場等待。因我們不知道43.5K處無法通行,因此就沿著公路開上去。看到對向的每部來車都跟我們比手勢,司機就覺得前面有狀況,經查才知無法通行。
但很幸運,我們剛到43.5K處沒多久,搶修的工程車也到了,這個傾倒的電線桿就馬上被處理。因為我們是第一批搶通後的車輛,所以過了43.5K後,一路上完全沒車,直到奮起湖吃午餐。
難得在假日奮起湖「人很少」,因為大批的遊客都還在山下等待通行的訊息。很多人來到奮起湖不免吃個火車便當,但這裡一些店家便當沒有用心做,口感很糟,但卻因平常第一次來奮起湖的觀光客很多,在這龐大遊客第一次嘗鮮下,這些很糟的便當,仍會銷售一空。
為了避免吃到這樣的午餐,我們事先探訪奮起湖老街,發現還是有用心做料理的老闆。於是我們就特別到了這家店來用餐,用餐區剛好是一個露臺,彷彿野餐一般,享受著山嵐的輕拂,看著陽光灑落著翠綠的森林上,這樣的午餐真是享受!
奮起湖老街 餐廳露臺享用午餐
午餐後,我們準備離開奮起湖,前往大凍山步道的頂湖登山口時,看到山下的遊客已陸續上山,這幽靜的奮起湖老街,又恢復成假日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
今天天氣真的很好,氣溫涼爽!大凍山步道堪稱「五星級」,坡度平緩,用枕木鋪設的步道,間距恰當,走起來輕鬆愉快,老少咸宜。重點是過了竹林後,就是一片美麗的天然林。
往天然林前行經竹林
這裡的樹冠層高度超過20公尺,由於位於潮濕的雲霧帶,所以這些大樹上附滿了苔蘚、蕨類、蘭花等。在健行的過程中,處處有驚喜,如龐然大物的「山蛞蝓」!
我們在抵達大凍山頂後,分為二組,一組是森林生態調查組,另一組為山林美學組。森林生態調查組在陳欣一的領隊下,前往山頂附近的緩坡,拉設了一個20m×20m的樣區。山林美學組的夥伴白環禎、林妍廷、張儀婷、陳芋秀、壽壽…,則於森林中進行寫生、攝影等創作。
森林生態調查組
山林美學組 作品
此次的森林生態調查紀錄如下附件。這個森林的植物社會是「長尾栲-小膜蓋蕨-曲莖馬藍」,高大的樹冠層種類有長尾栲、昆欄樹、白新木薑子、大葉石櫟、墨點櫻桃、瓊楠、紅楠、長葉木薑子、假長葉楠,由於樹冠層的覆蓋度高達95%,而讓森林下很陰暗,但林下卻是適合許多蕨類生長的環境,這些蕨類如小膜蓋蕨、骨牌蕨、擬水龍骨、鐵角蕨類、雙蓋蕨類等等。
這裡的生物多樣非常豐富,20m×20m的樣區登錄的植物種類高達85種!
台灣鱗毛蕨
魚鱗蕨
廣葉鋸齒雙蓋蕨
結束了調查之後,大夥再由另一條步道下山返回頂湖登山口,沿途經過了柳杉的造林地,單一物種的人造林與天然林形成強烈的對比。思考山林的問題,若是為了生態保育、國土保安、水土保持等目的,應以天然林為主,因為單一物種的人造林沒有生態的功能。若為了生產經濟使用的林木,則須審慎評估種植的開墾行為,不會造成環境的災害,種植的樹木也應是在地的原生種,一切作為都要盡可能讓衝擊降至最低。
這一天的行程都很圓滿,再過二週7/8~7/9,我們緊接著要去探訪比雅楠部落的檜木林。蘭陽博物館這次特展「千年佇山林─宜蘭檜木傳奇特展」,7/8我們特別申請了團體導覽!7/9我們再前往比雅楠部落探訪蘭陽溪上游的檜木原始林。
臺灣殘存最後一片檜木原始林位在雪山山脈北稜,檜木林生態對臺灣有重大意義,此次行程歡迎有興趣的會友報名參加。
《7/8~7/9:宜蘭比雅楠部落,泰雅族人文生態之旅&探訪檜木林》報名方式:請會友、學員於報名網頁填寫資料,人數限制30人,額滿為止。報名網頁如下: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dT5Oe77QjsJ0…/viewform
致謝:
此次活動感謝明書、素美、慧玉協助活動攝影;感謝欣一帶領森林生態調查;感謝清順安排大凍山步道的行程;感謝環禎、妍廷協助帶領美學組;感謝雅媚協助照顧泓毅。
※ 紀實照片引自明書、素美、慧玉、環禎
參與夥伴大合照
附件: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大凍山步道》森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7/6/25
地點:嘉義縣大凍山步道
植物社會:長尾栲-小膜蓋蕨-曲莖馬藍
坡度20°;坡向200°
海拔高度:1952m座標(97):221568,2599278
備註:樣區中有約5m×3 m的大石頭
調查:陳欣一;紀錄:蔡永億
~T1樹冠層,高度22m,覆蓋度95%~
長尾栲(3,1)、昆欄樹(2,1)、白新木薑子(2,1)、大葉石櫟(1,+)、墨點櫻桃(1,+)、瓊楠(2,1)、紅楠(2,1)、光果南蛇藤(1,2)、骨牌蕨(1,2)、長葉木薑子(1,+)、假長葉楠(2,1)
~ T2次冠層,高度10m,覆蓋度40%~
大枝掛繡球(1,2)、小膜蓋蕨(2,2)、高氏木犀(1,+)、大葉木犀(1,+)、臺灣灰木(1,+)、大葉石櫟(1,1)、紅楠(1,1)、骨牌蕨(2,2)、書帶蕨(1,+)、擬水龍骨(1,+)、烏心石(+,+)、臺灣粗榧(+,+)、長葉木薑子(1,+)、墨點櫻桃(1,+)、巒大香桂(2,+)、瓊楠(1,+)
~H地被層,高度1.5m,覆蓋度70%~
曲莖馬藍(2,3)、大枝掛繡球(1,1)、三葉崖爬藤(+,2)、圓葉鑽地風(+,1)、生芽鐵角蕨(+,1)、稀子蕨(1,2)、墨點櫻桃(+,1)、光果南蛇藤(+,2)、臺灣土茯苓(1,1)、書帶蕨(+,1)、沿階草(1,2)、阿里山珍珠蓮(+,1)、劍葉鐵角蕨(1,2)、鱗柄鐵角蕨(+,2)、骨牌蕨(1,2)、臺灣崖爬藤(+,1)、屋久複葉耳蕨(+,2)、臺灣常春藤(+,1)、貞蕨(+,1)、韓氏耳蕨(+,2)、大葉石櫟(+,+)、細枝柃木(+,1)、魚鱗蕨(1,2)、臺灣鱗毛嶡(+,1)、肉穗野牡丹(+,2)、絡石(+,1)、奄美双蓋蕨(1,1)、玉山箭竹(2,2)、假長葉楠(+,1)、屏東木薑子(+,+)、火炭母草(+,2)、白新木薑子(+,1)、薯豆(+,1)、阿里山冬青(+,+)、阿里山月桃(1,1)、紅楠(+,1)、溪南冷水麻(2,2)、俄氏鐵角蕨(+,1)、藤木槲(+,+)、玉山灰木(+,1)、小膜蓋蕨(+,1)、盧山石葦(+,1)、紫花野木瓜(+,1)、臺灣八角金盤(1,+)、廣葉鋸齒双蓋蕨(+,1)、太平山莢迷(+,+)、鐵雨傘(+,1)、斯氏懸鈎子(+,+)、川上氏雙蓋蕨(+,1)、臺灣桫欏(+,+)、假拔葜(+,1)、紅果薹(+,+)、烏心石(+,+)、蛇根草(1,2)、華鳳丫蕨(+,1)、山香圓(1,+)、長梗紫麻(1,+)、藤花椒(+,1)、江某(+,+)、擬水龍骨(+,1)、長尾栲(+,1)、蓬萊天南星(+,+)、伏牛花(+,1)、細葉拔葜(+,1)、刺果衛矛(+,1)、臺灣石吊蘭(+,1)、青楓(1,+)、細刺苦櫧(+,+)、巒大紫珠(+,1)、大葉貞蕨(+,+)、山蘇花(+,1)、阿里山耳蕨(+,+)、微粗毛鱗蓋蕨(+,+)、藤胡頹子(+,+)、南五味子(+,2)、高氏木犀(+,+)、臺灣粗榧(+,+)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
群聚度。
覆蓋度:
+,0~3%
1,3~10%
2,10~25%
3,25~50%
4,50~75%
5,75~100%
群聚度:
+,出現1~2株
1,零星分散
2,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中等群聚分布
4,大塊群聚分布
5,全面分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