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東部海岸山脈&太魯閣峽谷生態之旅紀實》2018.1.26~28】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這個月探訪「東部海岸山脈&太魯閣峽谷」的天然林,2016~2017這二年來我們紀錄各類天然林的物種組成,目的是希望以此作為國土復育的藍圖。
生態之旅大合照
這趟旅程我們從臺中搭乘大巴士出發前往花蓮,在蘇花公路前,我們為了避開114K危險的崩塌路段,故在羅東下車午餐,搭乘火車到南澳,再坐大巴士繼續前行。長達9小時的車程,路途真的很遠,參加者除了中部的夥伴,其他還有來自臺北、高雄,他們陸續在南澳及光復車站會合上車。
§ 後山逍遙露營&阿美族野菜饗宴
這三天的天氣真的非常好,很幸運沒有遇到下雨及寒流。
於花東縱谷之間的 後山逍遙露營區 大合照
第一天我們在光復後山逍遙露營區搭帳篷過夜,此露營區位於花東縱谷中,二側分別是中央山脈、海岸山脈,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家躺仰在野地,像是回到大地的懷抱中!
第一天於逍遙露營區搭帳篷過夜
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中間的花東縱谷中,彷彿回到大地懷抱
整理完營地後,傍晚我們前往馬太鞍溼地的劍柔山莊。此餐廳是阿美族的林宛柔老師所經營,她特地為我們準備豐盛的野菜饗宴,亦細說著十來種入菜的植物與阿美族的生活故事,如細葉碎米薺、樹豆、象草、龍鬚菜、刺蔥…。
臺灣社會很多的飲食習慣來自溫帶,以至山區的森林大量被伐除,種植高麗菜。阿美族的野菜料理都是熱帶的蔬菜,若臺灣能重回熱帶的飲食習慣,相信一定可以降低山林被農墾的壓力!
此次我們也邀請了長期守護花蓮的二位前輩「吳永斌、張國仁」,一起陪同大家認識花蓮這片好山好水。晚餐後,吳永斌老師拿著手電筒,帶領大家夜觀馬太鞍濕地,解說內容從池塘中用樹枝及竹筒做的魚屋、在地人如何吃檳榔、水生的入侵植物粉萼鼠尾藻、護岸植物水柳的棉花根、用開卡蘆葉鞘做的笛子、濕地保育及湧泉……,他風趣幽默的知識性解說,讓大家笑到合不攏嘴。
吳永斌老師帶領大家夜觀馬太鞍濕地
解說濕地保育
回到露營地,張國仁居然先為大家煮好一大鍋熱騰騰的湯麵。在深夜裡,大夥圍在一起,享受著一碗湯麵,真的格外溫暖。
§ 白榕優勢的原始林生態調查
隔天我們前往磯崎的高山部落,這裡是海岸山脈東側唯一的布農族部落。
過去這裡的人們稱住在山上的原住民為「高山仔」,平地的人則被稱為「平地仔」,所以久而久之,這個部落就被稱為「高山部落」。部落的年輕人小馬跟族人在此經營「高山森林基地」,他學過樸門,他希望用深度旅遊的方式,為到訪的旅人,介紹布農族的傳統文化,也希望藉此傳遞生態保育的價值。
吳永斌老師帶領進入部落的溪谷中的白榕原始林
高山森林基地 主人:小馬
小馬熱情地以布農族語「厚、厚、厚」跟大家致意,隨後我們在吳永斌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了部落的溪谷中的白榕原始林。
台灣西部淺山丘陵屬於榕楠林帶,但因都會區的發展、山坡地高密度的開墾,而使西部的榕屬原始林幾乎消失,在公園綠地及校園中看到的榕樹,全都是人為種植的。「生態是維生系統」,故臺灣西部都會區的植栽,理應以榕楠林帶的樹種為主,因為這樣才會有生態的功能。
臺灣是北半球熱帶雨林分佈的最北界,熱帶雨林的特徵是「多層次」,在臺灣的指標物種有茄苳、大葉楠、姑婆芋、山棕等,這片白榕原始林即熱帶雨林的類型之一。我們以這株大白榕為中心,拉設了20m×20m的樣區,進行森林生態的調查。
拉設了20m×20m的樣區進行森林生態的調查
此樣區樹冠層高20公尺,以白榕為主,其下垂的氣生根著地後,紛紛成長成粗壯的支持根,亦形成單株成林的景觀。由於溪谷的濕度高,加上終年雨量豐富,沒有乾季,而使山蘇花、山棕、鵝掌蘗等,離地10幾公尺附生在白榕的樹幹上。
另灌木層高7公尺,以山棕較為優勢,其他樹木有咬人狗、江某、茄冬、軟毛柿。地被層則是2公尺以下的植物,主要為蕨類,如海南實蕨、長葉腎蕨、星蕨、觀音座蓮、南洋山蘇花等,其他樹木的小苗有長序苧麻、雞屎樹、山豬肉、澀葉榕、大葉楠等。樣區物種合計72種,詳細的調查紀錄如附件1、2。
調查結束後,眾人分工整理植物標本,寫上植物的名字。這些標本將做為教學使用,而植物標本採集的倫理須遵循:1.稀有不採、2.單株不採、3.採集不傷及生命、4.標本要能發揮教學研究的功能。如同入山前,布農族人小馬所講的,內心要對這片山林要抱持尊重。尊重是一個重要的價值,對人是如此,對這片土地亦是。
離開了海岸山脈,我們到了花蓮市晚餐,再繼續前往下一站「天祥」。
夥伴們或坐或站的欣賞這片美麗的白榕森林
智豪老師進行生態解說
§ 太魯閣峽谷的岩生植被
前一晚我們夜宿天祥的天主堂,起床後,大家整理完行李,到了教堂中,我們以聖方濟和平禱詞,為山林祈禱。
天祥的天主堂
智豪老師帶領夥伴們以聖方濟和平禱詞,為山林祈禱
很多遊客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大部分停留在中橫公路旁人工設施的景點,鮮少深入周邊的步道,靜靜欣賞峽谷的美景。此次我們選擇「綠水步道」來作為調查與健行的路線。
智豪老師進行臺灣岩生的植被概況解說
綠水步道夥伴們進行物種紀錄
欣一老師進行植物辨識及介紹
岩生的植被可謂臺灣的「初胚」,臺灣係經造山運動所壟起的高山島,剛開始裸露出海面的是數億年所沉積的堅硬岩盤。故冰河期第一波來到臺灣的植物,面對的是岩石的環境,他們堅韌的生命力,找尋岩縫、碎屑向下扎根,而這樣的環境,如同現今太魯閣峽谷的「岩生生態」。
岩石的環境沒有厚實濕潤的土壤,岩縫亦無法保留太多的水分,故要在此生存,除了根要扎穩外,另一重要的能力就是「耐乾旱」。此次我們在綠水步道進行沿線的樹木調查,其中喬木有44種,如清水圓柏、青剛櫟、太魯閣櫟、九芎、黃連木、櫸、山豬肉等,灌木有20種,如疏果海桐、石苓舅、車桑子、臺灣柘樹等。這些長在岩壁上的種類以落葉樹居多,因為落葉可減少水分的耗損,以熬過缺水的時節。這裡也因中央山脈的阻隔,而使清水圓柏、太魯閣櫟等,局部分佈在臺灣東部的峽谷中。詳細的調查紀錄如附件3。
在綠水步道之間穿梭的夥伴們
§ 清水斷崖與太平洋
離開了太魯閣峽谷,我們來到了匯德隧道口旁的觀景區,此觀景區是過去廢棄的道路,此處恰好可展望的壯闊的清水斷崖。
展望壯闊的清水斷崖
峽谷地形
由於地球內部目前還是很熱的岩漿(地涵),對流的效應,造成中洋脊的火山不斷噴發岩漿而擴張,而冷卻的地殼則會下沉進入地涵中,形成「隱沒帶」,環太平洋分佈著這樣的隱沒帶,其中清水斷崖下深達數千公尺的海溝,就是環太平洋的隱沒帶之一。
若從地圖來看,可以看到清水斷崖與花東縱谷連成一條線的,換言之,花東縱谷洽位於隱沒帶上,二個板塊接觸的位置,故縱谷一邊的海岸山脈是菲律賓海板塊,一邊的中央山脈則為歐亞大陸的板塊。
臺灣也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而撞出近4千公尺的高山島,在海拔、雨量、溫度等效應下,山高谷深的環境,涵容了冰河期來來去去的眾多生物在此定居,也讓臺灣如同諾亞方舟般,維繫著北半球重要的生態系統。
§ 認識家的旅行
這趟旅行接近尾聲,我們再坐上7小時的大巴士,一路經過蘇花公路、雪山隧道、高速公路,返回台中。在車上,大家分享著這三天的點滴與心得。
每個月一步一腳印的山林之旅,是認識家的旅行
每個月一步一腳印的山林之旅,是認識家的旅行,這樣的旅行讓人可以沉澱、反思…。山林之旅想要帶給大家的是「生命共同體」的人地關係,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家的一部份,沒有人是局外人。
~致謝~
此次旅程特別感謝吳永斌、張國仁二位前輩熱心的協助,也感謝司機黃成志先生辛勞的駕駛,讓我們一路平平安安。謝謝高山森林基地的小馬、亞平,也謝謝後山逍遙露營區的瓊瑤,在你們的安排下,讓我們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在此也謝謝欣一帶領植物生態調查,謝謝明書、晴瑋協助植物攝影,謝謝琇娥、宏信協助標本採集,謝謝香容記錄調查資料,謝謝芋秀協助行政工作,謝謝永億的水果,謝謝繼翔、岱華、美玲、勝崴、儀婷支援帳篷及睡袋,謝謝慧玉、王貞、白白協助活動紀錄。
這場山林之旅,謝謝大家對這片土地的心意,感謝大家的參與。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生態之旅
附件1.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海岸山脈高山部落森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8/1/27
地點:花蓮磯崎高山基地
植物社會:白榕─山棕─海南實蕨
坡度20°;坡向 160°(溪谷)
海拔高度:122m
樣區面積:20m×20m
座標:305360, 2620XXX
備註:樣區位於溪谷中,溪谷寬約12m
調查:陳欣一、吳明書(蕨類);紀錄:黃香容
~T1樹冠層,高度20m,覆蓋度85%~
白榕(5, 3)、山蘇花(1, 1)、山棕(+, 1)、星蕨(+, 2)、長葉腎蕨(+, 2)、毬蘭(+, 1)、老荊藤(1, 2)、鵝掌蘗(1, 2)、臺灣鱗毛蕨(+, +)
~S灌木層,高度7m,覆蓋度30%~
咬人狗(1, + )、山棕(1, 2)、山蘇花(+, 1)、老荊藤(+, 1)、江某(1, 1)、茄苳( 1, 1)、軟毛柿(1, + )
~H地被層,高度2m,覆蓋度40%~
長葉腎蕨(1, 2)、星蕨(+, 1)、老荊藤(+, 1)、東亞脈葉蘭 (+, 1)、風藤(+, 1)、黃藤(1, 1)、針刺草(+, 1)、玉葉金花(+, 1)、長葉苧麻(1, 2)、蛇根草(+, 1)、歐蔓(+, +)、同蕊草(+, 1)、姑婆芋(+, 1)、山油點草(+, 2)、臺灣山豆根(+, +)、雞屎樹(+, 1)、山豬肉(+, +)、燈稱花(+, 1)、澀葉榕(+, 1)、小葉桑(+, +)、九節木(+, 1)、樹杞(+, 1)、細梗山螞蝗(+, 2)、無患子(+, 1)、月桃(+, +)、臺灣崖爬藤(+, 2)、大苞鴨跖草(+, 1)、海金沙(+, 1)、銀合歡(+, 1)、石朴(+, 1)、披針葉饅頭果(+, +)、紅仔珠(+, +)、杜若(+, 1)、距花黍(+, 1)、水同木(+, +)、菝契(+, 1)、大葉楠(+, +)、長梗紫麻(1, + )、白肉榕(+, 1)、圓果冷水麻(+, 2)、透莖冷水麻 (+, 1)、走馬胎(+, 1)、月橘(+, +)、雙面刺(+, +)、角桐草(1, 2)、瑪瑙珠(+, 1)、千金藤(+, +)、大花咸豐草(+, +)、觀音座蓮(1, + )、南洋山蘇花(1, 2)、小毛蕨(+, 1)、臺灣鱗毛蕨(+, 2)、海南實蕨 (2, 2)、全緣卷柏(+, 2)、萊氏線蕨(+, 1)、尖葉鐵角蕨(+, 1)、橢圓線蕨(+, 1)、肋毛蕨(1, 2)、藤蕨 (+, 1)、伏石蕨(+, +)、大星蕨(+, 2)、臺灣及己(+, 1)、傅氏鳳尾蕨(+, +)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
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群聚度。
《覆蓋度》
+,0~3%
1,3~10%
2,10~25%
3,25~50%
4,50~75%
5,75~100%
《群聚度》
+,出現1~2株
1,零星分散
2,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中等群聚分布
4,大塊群聚分布
5,全面分布
-———————-
附件2~花蓮磯崎高山基地樣區植物名錄~
【1. Pteridophytes 蕨類植物】
《1. Aspidiaceae 三叉蕨科》
1. Ctenitis subglandulosa 肋毛蕨 (H, V, C)
《2. Aspleniaceae 鐵角蕨科》
2. Asplenium antiquum 山蘇花 (H, V, C)
3. Asplenium australasicum 南洋山蘇花 (H, V, M)
4. Asplenium ritoense 尖葉鐵角蕨 (H, V, C)
《3. Dryopteridaceae 鱗毛蕨科》
5. Dryopteris formosana 臺灣鱗毛蕨 (H, V, C)
《4. Lomariopsidaceae 羅蔓藤蕨科》
6. Bolbitis subcordata 海南實蕨 (H, V, C)
《5. Marattiaceae 觀音座蓮科》
7. 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觀音座蓮 (H, V, C)
《6. Oleandraceae 蓧蕨科》
8. Arthropteris palisotii 藤蕨 (H, V, C)
9. Nephrolepis biserrata 長葉腎蕨 (H, V, C)
《7. Polypodiaceae 水龍骨科》
10. Colysis elliptica 橢圓線蕨 (H, V, C)
11. Colysis wrightii 萊氏線蕨 (H, V, C)
12. 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伏石蕨 (H, V, C)
13. Microsorium henryi 大星蕨 (H, V, C)
14. Microsorium punctatum 星蕨 (H, V, C)
《8. Pteridaceae 鳳尾蕨科》
15. Pteris fauriei 傅氏鳳尾蕨 (H, V, C)
《9. Schizaeaceae 海金沙科》
16. Lygodium japonicum 海金沙 (H, V, C)
《10. Selaginellaceae 卷柏科》
17. Selaginella delicatula 全緣卷柏 (H, V, C)
《11. Thelypteridaceae 金星蕨科》
18. Christella acuminata 小毛蕨 (H, V, C)
【2. Dicotyledons 雙子葉植物】
《12. Acanthaceae 爵床科》
19. Codonacanthus pauciflorus 針刺草 (H, V, C)
《13. Aquifoliaceae 冬青科》
20. Ilex asprella 燈稱花 (S, V, C)
《14. Araliaceae 五加科》
21. Schefflera arboricola 鵝掌藤 (S, V, C)
22. Schefflera octophylla 鵝掌柴 (T, V, C)
《15. Asclepiadaceae 蘿藦科》
23. Hoya carnosa 毬蘭 (C, V, C)
24. Tylophora ovata 鷗蔓 (C, E, M)
《16. Asteraceae 菊科》
25. 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 大花咸豐草 (H, R, C)
26. Blumea lanceolaria 走馬胎 (H, V, C)
《17. Chloranthaceae 金粟蘭科》
27. Chloranthus oldhami 臺灣及己 (H, V, C)
《18. Ebenaceae 柿樹科》
28. Diospyros eriantha 軟毛柿 (T, V, C)
《19. Euphorbiaceae 大戟科》
29. Bischofia javanica 茄苳 (T, V, C)
30. Breynia officinalis 紅仔珠 (S, V, C)
31. Glochidion zeylanicum var. lanceolatum 披針葉饅頭果 (T, V, C)
《20. Fabaceae 豆科》
32. Euchresta formosana 臺灣山豆根 (S, V, C)
33. Hylodesmum leptopus 細梗山螞蝗 (, , )
34. Leucaena leucocephala 銀合歡 (S, R, C)
35. Millettia reticulata 老荊藤 (S, V, C)
《21. Gesneriaceae 苦苣苔科》
36. Hemiboea bicornuta 角桐草 (H, E, C)
37. Rhynchotechum discolor 同蕊草 (S, V, C)
《22. Lauraceae 樟科》
38. Machilus japonica var. kusanoi 大葉楠 (T, E, C)
《23. Menispermaceae 防己科》
39. Stephania japonica 千金藤 (C, V, C)
《24. Moraceae 桑科》
40. Ficus benjamina 白榕 (T, V, C)
41. Ficus fistulosa 水同木 (T, V, C)
42. Ficus irisana 澀葉榕 (T, V, C)
43. Ficus virgata 島榕 (T, V, C)
44. Morus australis 小葉桑 (S, V, C)
《25. Myrsinaceae 紫金牛科》
45. Ardisia sieboldii 樹杞 (T, V, C)
《26. Piperaceae 胡椒科》
46. Piper kadsura 風藤 (C, V, C)
《27. Rubiaceae 茜草科》
47. Lasianthus obliquinervis 雞屎樹 (S, V, C)
48. Mussaenda pubescens 毛玉葉金花 (S, E, C)
49. Ophiorrhiza japonica 蛇根草 (H, V, C)
50. Psychotria rubra 九節木 (S, V, C)
《28. Rutaceae 芸香科》
51. Murraya paniculata 月橘 (S, V, C)
52. Zanthoxylum nitidum 雙面刺 (C, V, C)
《29. Sabiaceae 清風藤科》
53. Meliosma rhoifolia 山豬肉 (T, V, M)
《30. Sapindaceae 無患子科》
54. Sapindus mukorossii 無患子 (T, V, C)
《31. Solanaceae 茄科》
55. Solanum diphyllum 瑪瑙珠 (S, R, C)
《32. Ulmaceae 榆科》
56. Celtis formosana 石朴 (T, E, C)
《33. Urticaceae 蕁麻科》
57. Boehmeria wattersii 長葉苧麻 (S, V, C)
58. Dendrocnide meyeniana 咬人狗 (T, V, C)
59. Oreocnide pedunculata 長梗紫麻 (T, V, C)
60. Pilea pumila 透莖冷水麻 (H, V, C)
61. Pilea rotundinucula 圓果冷水麻 (H, E, C)
《34. Vitaceae 葡萄科》
62. Tetrastigma umbellatum 臺灣崖爬藤 (C, E, C)
【3. Monocotyledons 單子葉植物】
《35. Araceae 天南星科》
63. Alocasia odora 姑婆芋 (H, V, C)
《36. Arecaceae 棕櫚科》
64. Arenga engleri 山棕 (S, V, C)
65. Calamus quiquesetinervius 黃藤 (C, E, C)
《37. Commelinaceae 鴨跖草科》
66. Commelina paludosa 大葉鴨跖草 (H, V, C)
67. Pollia japonica 杜若 (H, V, C)
《38. Liliaceae 百合科》
68. Tricyrtis formosana var. stolonifera 山油點草 (, , )
《39. Orchidaceae 蘭科》
69. Nervilia aragoana 東亞脈葉蘭 (H, V, M)
《40. Poaceae 禾本科》
70. Ichnanthus vicinus 距花黍 (H, V, C)
《41. Smilacaceae 菝契科》
71. Smilax china 菝契 (C, V, C)
《42. Zingiberaceae 薑科》
72. Alpinia zerumbet 月桃 (H, V, C)
-———————–
附件3:~大魯閣峽谷「綠水步道」兩側3公尺內木本植物名錄~
【1. Gymnosperms 裸子植物】
《1. Cupressaceae 柏科》
1. Juniperus chinensis var. tsukusiensis 清水圓柏 (T, V, R)
【2. Dicotyledons 雙子葉植物】
《2. Aceraceae 楓樹科》
2. Acer albopurpurascens 樟葉楓 (T, E, C)
3. Acer serrulatum 青楓 (T, E, C)
《3. Anacardiaceae 漆樹科》
4. Pistacia chinensis 黃連木 (T, V, C)
5. Rhus javanica var. roxburghiana 羅氏鹽膚木 (T, V, C)
6. Rhus succedanea 山漆 (T, V, C)
《4. Aquifoliaceae 冬青科》
7. Ilex asprella 燈稱花 (S, V, C)
8. Ilex ficoidea 臺灣糊樗 (T, V, M)
《5. Araliaceae 五加科》
9. Schefflera octophylla 鵝掌柴 (T, V, C)
《6. Caprifoliaceae 忍冬科》
10. Viburnum erosum 松田氏莢迷 (S, V, M)
11. Viburnum formosanum 紅子莢迷 (T, V, C)
12. Viburnum luzonicum 呂宋莢迷 (T, V, C)
《7. Clusiaceae 金絲桃科》
13. Hypericum geminiflorum 雙花金絲桃 (S, V, M)
《8. Coriariaceae 馬桑科》
14. Coriaria japonica ssp. intermedia 臺灣馬桑 (S, V, C)
《9. Cornaceae 山茱萸科》
15. Swida macrophylla 梜木 (T, V, M)
《10. Elaeocarpaceae 杜英科》
16. Elaeocarpus sylvestris 杜英 (T, V, C)
《11. Euphorbiaceae 大戟科》
17. Bridelia balansae 刺杜密 (T, V, C)
18. Glochidion rubrum 細葉饅頭果 (T, V, C)
19. Macaranga tanarius 血桐 (T, V, C)
20. Mallotus japonicus 野桐 (T, V, C)
《12. Fabaceae 豆科》
21. Campylotropis giraldii 彎龍骨 (S, V, M)
《13. Fagaceae 殼斗科》
22. Cyclobalanopsis glauca 青剛櫟 (T, V, C)
23. Quercus tarokoensis 太魯閣櫟 (T, E, M)
《14. Flacourtiaceae 大風子科》
24. Xylosma congesta 柞木 (T, V, M)
《15. Lauraceae 樟科》
25. Cinnamomum camphora 樟 (T, V, C)
26. Cinnamomum insularimontanum 臺灣肉桂 (T, E, M)
27. Machilus japonica var. kusanoi 大葉楠 (T, E, C)
《16. Loganiaceae 馬錢科》
28. Buddleja asiatica 駁骨丹 (S, V, C)
《17. Lythraceae 千屈菜科》
29. 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九芎 (T, V, C)
《18. Malvaceae 錦葵科》
30. Hibiscus taiwanensis 山芙蓉 (S, E, C)
《19. Moraceae 桑科》
31.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構樹 (T, V, C)
32. Ficus benjamina 白榕 (T, V, C)
33. Ficus erecta var. beecheyana 牛乳榕 (T, V, C)
34. Ficus superba var. japonica 雀榕 (T, V, C)
35. Ficus vaccinioides 越橘葉蔓榕 (S, E, M)
36. Maclura cochinchinensis 臺灣柘樹 (S, V, C)
37. Morus australis 小葉桑 (S, V, C)
《20. Myrsinaceae 紫金牛科》
38. Ardisia sieboldii 樹杞 (T, V, C)
39. Maesa perlaria var. formosana 臺灣山桂花 (S, V, C)
40. Myrsine africana 小葉鐵仔 (S, V, R)
《21. Oleaceae 木犀科》
41. Fraxinus griffithii 白雞油 (T, E, C)
42. Ligustrum microcarpum 小實女貞 (T, E, M)
《22. Pittosporaceae 海桐科》
43. Pittosporum illicioides 疏果海桐 (S, V, C)
《23. Rhamnaceae 鼠李科》
44. Rhamnus formosana 桶鉤藤 (S, E, C)
45. Sageretia thea 雀梅藤 (C, V, C)
46. Sageretia thea var. taiwaniana 臺灣雀梅藤 (C, E, M)
《24. Rosaceae 薔薇科》
47. Eriobotrya deflexa 山枇杷 (T, E, C)
48. Photinia serratifolia 石楠 (T, V, C)
49. Prunus campanulata 山櫻花 (T, V, C)
《25. Rubiaceae 茜草科》
50. Gardenia jasminoides 山黃梔 (T, V, C)
《26. Rutaceae 芸香科》
51. Glycosmis citrifolia 石苓舅 (S, V, C)
52. Murraya paniculata 月橘 (S, V, C)
《27. Sabiaceae 清風藤科》
53. Meliosma rhoifolia 山豬肉 (T, V, M)
《28. Sapindaceae 無患子科》
54. Dodonaea viscosa 車桑子 (S, V, C)
《29. Saxifragaceae 虎耳草科》
55. Deutzia pulchra 大葉溲疏 (S, V, C)
56. Itea parviflora 小花鼠刺 (T, E, C)
《30. Solanaceae 茄科》
57. Lycianthes biflora 雙花龍葵 (H, V, C)
《31. Stachyuraceae 旌節花科》
58. Stachyurus himalaicus 通條木 (T, V, C)
《32. Styracaceae 安息香科》
59. Styrax suberifolia 紅皮 (T, V, C)
《33. Theaceae 茶科》
60. Eurya gnaphalocarpa 毛果柃木 (T, V, C)
《34. Ulmaceae 榆科
61. Celtis formosana 石朴 (T, E, C)
62. Celtis sinensis 朴樹 (T, V, C)
63. Zelkova serrata 櫸 (T, V, C)
《35. Urticaceae 蕁麻科》
64. Boehmeria densiflora 密花苧麻 (S, V, C)
65. Boehmeria wattersii 長葉苧麻 (S, V, C)
《36. Verbenaceae 馬鞭草科》
66. Callicarpa formosana 杜虹花 (T, V, C)
67. Vitex quinata 山埔姜 (T, V, C)
屬性代碼(A, B, C)對照表
欄A - T: 木本, S: 灌木, C: 藤本, H: 草本
欄B - E: 特有, V: 原生, R: 歸化, D: 栽培
欄C - C:普遍, M: 中等, R:稀有, V: 極稀有, E: 瀕臨滅絕, X:已滅絕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