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7~10/28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合歡東峰&梨山生態之旅》活動紀實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Monday, August 27, 2018

★ 梨山最後一片原始林
自921地震後,中橫中斷交通不便,以致許多台中人鮮少來梨山地區。這裡是大甲溪的源頭,也是德基水庫的集水區。此區域因大甲溪古河谷數萬年的堆積,形成豐厚的土壤,而讓這裡有別於其它中海拔的山區,發展出非常特殊的高冷蔬果農業區。 這裡平緩的坡面幾乎被開墾為高麗菜園,陡峭的山坡則開墾為茶園、果園。

被開發的山坡地

蔣介石在台灣26年,大約留下了大小27個行館,梨山賓館便是其中之一。也因「行館」的特殊性,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禁止閒雜人等接近,而讓梨山賓館週邊的山坡地未被開墾,這也讓這裡保留了梨山最後一片的原始林。

本月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特別前往探訪這片原始林,由於中橫谷關段中巴不能通行,因此我們從臺中出發,由霧社繞到合歡山,整整耗時四個多小時,才到梨山。這片森林位在梨山賓館的後方,有一條希利克步道貫穿,我們由西側的入口進入。森林的邊緣與開墾的果園截然分明,這片森林大樹高度超過25m,樹齡應超過百年以上,由於位處雲霧帶,因此樹幹上滿滿都是附生的蕨類或蘭科植物。

我們以一棵阿里山榆的大樹為中心,拉設20m×20m的樣區進行調查。其中樹冠層的大樹有「阿里山榆、假長葉楠、狹葉櫟、青葉楠、大葉石櫟、毛瓣石楠、霧社木薑子、臺灣胡桃」,次冠層的樹木有「長葉木薑子、白新木薑子、假長葉楠、山枇杷、杜虹花、大葉石櫟、烏心石」,而在地被層則以奄美雙蓋蕨最為優勢,其中大喬木的小苗有「狹葉櫟、假長葉楠、大葉石櫟、長葉木薑子、青葉楠、霧社木薑子、白新木薑子」,可見這片森林的狀態良好,老中青少都有,能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詳細的調查紀錄如附件。

樣區植物調查

森林是一個「超生物體」,如同蟻群或蜂群,森林是一個大型的社會網絡,每一棵樹、一株小草,都不是單一存在的,在森林中所有的生命,必須透過彼此的交互作用,才有辦法存活下去。而人原本是屬於這個超生物體的其中一份子,因人類社會的發展,脫離了這個「生命共同體」,而在舒適的都市生活中,產生一種幻覺,以為人可以不需要森林,不需要其它自然的生態系統,而獨立存在於地球上。

每次進入原始林中,參與的夥伴都會感覺磁場或氛圍很好,心情也沉靜了許多。這是因為「超生物體」的關係,森林中的動植物具有特殊的溝通能力,如同阿凡達的電影般,他們知道我們來了,而我們的身體也知道他回到了自己的原鄉!森林的他們很努力的想修復我們的身體,但可惜的是,我們的生活已與森林脫節。

其實我們應要努力的不是常常往森林跑,而是要讓森林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週邊,如果每個地方都能將森林復育回來,或許後代的孩子們就有機會重新回到這個生命共同體中,與所有的生命彼此互助地生活在一起。

★ 耶穌堂露營&植物辨識跑台
在梨山,我們在耶穌堂的山景第一排露營。因為已經入秋,日夜溫差很大,晚上只有7度,這讓許多參與的夥伴冷到睡不著,吃足了苦頭。

耶穌堂前露營

在希利克步道樣區中,我們總共記錄了63種的植物,也採集了植物標本,讓參與的夥伴進行辨識的練習。我們不是學院派的高壓訓練,而是透過競賽來激發大家學習的興趣,進而深度的「感受」森林生態的美。整個晚上,大家幾乎沒有休息,所有人反覆看著標本,寫著筆記。這些植物都是出現在植物調查記錄表中,抽象的名字,若要與具體實物連結,則需要更細微的觀察。

晚間植物辨識

隔天早上,我們以「跑臺」的方式來進行植物辨識的競賽,共有20題,每30秒換一題。跑臺還是讓人很有壓力,透過競賽一分高下,其目的是要讓大家知道部分的人具有較佳的敏銳度,能辨別出不同物種細微的特徵,因此在野調的學習活動中,他們就可以來協助其他人,來達到團隊學習的效果。

學員頒獎1

學員頒獎2

學員頒獎3

★ 探訪濁水溪的源頭「合歡東峰」
第二天早上,我們離開了梨山,來到了合歡東峰的登山口。這條合歡山越嶺道,往東進入立霧溪。這裡在20世紀初,發生了太魯閣戰役,最後也因此讓日本政府了底定了立霧溪的太魯閣族。這場戰役是由第五任的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策劃,佐久間一生的運氣令人瞠目。
在解說完太魯閣戰役後,我們開始爬山。登山口剛好位在松雪樓旁,海拔3,150m,步道約1公里,要爬升約300m,才會抵達合歡東峰山頂,海拔3,421m。

上合歡東峰前合照

不少人攀登百岳,不免在山頂都會經過「碎石坡」,若細看山上的岩層,都是一層一層的沉積岩,由於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日夜溫差大,有時夜間會低到零度以下,而讓岩縫中的水結冰,水結冰,體積彭大,便將岩縫撐大,白天升溫後,冰就融化,入夜後,這些被撐大的岩縫則結了更多的冰。最後,岩縫因反覆的被撐開而破裂,產生了一片一片的岩片,這樣的情形稱之為「凍拔效應」。
在百岳的山頂,依溫度與雨量,冷杉(大喬木)應可生長,但山頂卻不見冷杉,而是玉山圓柏等矮盤灌叢及高山植物,這是因為凍拔效應讓山頂的「剝蝕率高」,再加上地形及氣壓效應,所產生的「噴射氣流強風」,而讓冷杉的大喬木無法生長到山頂上。

眺望合歡北峰、中央尖山及南湖大山等山頭

我們最後抵達了合歡東峰,合歡東峰的南面是濁水溪源頭、北面則是立霧溪、西面是合歡溪(大甲溪的重要支流)。濁水溪可謂台灣的母親之河,此次的探訪合歡東峰如飲水思源,站在東峰山頂眺望著中央尖山等群峰,想像著山頂的這些岩塊,剝落後順著溪流而下,經過數萬年的碰撞,變成細沙,再沖積出廣大的平原!

在合歡東峰上,看到大自然以「萬年」為尺度,萬年來,來來去去,若要探究什麼是永恆?或許應是眼前的這些山,因為這數萬年來,他們一直都在,而萬年後人可能會消失,但這些山也依然會在!

登頂大合照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會友夥伴們大合照

★致謝★
此次生態之旅感謝永億、儀婷費心的接待與準備,讓我們得以有舒適的旅程。也謝謝司機林平發先生穩健的駕駛,讓我們平安的回來。謝謝欣一帶領大家進行森林生態調查與植物辨識,謝謝品先、品至協助調查器材的背運,謝謝芋秀幫忙活動的行政工作,謝謝佩蓉協助採集標本,謝謝秀育拍攝植物照。
最後,感謝映潔帶領大家進行色鉛筆的自然美學創作。
也謝謝這次參與的夥伴,以及謝謝大家無私地分享這些豐富的照片。
照片來源:#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梨山合歡東峰生態之旅

附件1.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梨山希利克步道森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8/10/27
地點:臺中市和平區梨山希利克布道
植物社會:《阿里山楡-山枇杷》植物社會
坡度45°;坡向 40°
海拔高度:2010m
樣區面積:20m×20m
座標:N:24°15'12"、E:121°14'46"
備註:台灣粗榧(樣區外)
調查:陳欣一;紀錄:蔡智豪
~T1樹冠層,高度25m,覆蓋度95%~
阿里山榆(3,1)、阿里山珍珠蓮(2,2)、飛龍掌血(1,2)、漢氏山葡萄(1,1)、菝契(+,1)、通條木(+,+)、風藤(1,2)、假長葉楠(2,2)、狹葉櫟(2,1)、青葉楠(1,+)、大葉石櫟(1,1)、毛瓣石楠(1,+)、霧社木薑子(1,+)、臺灣石吊蘭(+,1)、奧瓦葦(+,1)、小椒草(+,1)、擬笈瓦葦(+,1)、臺灣胡桃(1,+)
~ T2次冠層,高度10m,覆蓋度40%~
長葉木薑子(1,+)、白新木薑子(1,+)、風藤(1,1)、阿里山水龍骨(+,1)、小椒草(+,1)、擬笈瓦葦(+,1)、奧瓦葦(+,1)、假長葉楠(1,+)、山枇杷(1,1)、杜虹花(1,+)、大葉石櫟(1,+)、臺灣何首烏(+,+)、烏心石(1,+)
~H草本層,高度3m,覆蓋度90%~
長梗盤花麻(2,2)、狹葉櫟(+,1)、山桂花(+,1)、臺灣牛彌菜(+,1)、華鳳ㄚ蕨(+,1)、風藤(+,2)、波氏星蕨(1,1)、假長葉楠(+,1)、奄美雙蓋蕨(3,3)、扇蕨(+,1)、絡石(+,1)、阿里山珍珠蓮(+,1)、山蘇花(+,+)、大葉石櫟(+,1)、三葉崖爬藤(+,2)、絨莖樓梯草(+,1)、屋久複葉耳蕨(+,1)、假菝契(+,+)、硃砂根(+,+)、臺灣土茯苓(+,)、細齒貫眾蕨(+,+)、狹葉貫眾蕨(+,1)、臺灣崖爬藤(+,1)、長葉木薑子(+,1)、韓氏耳蕨(+,2)、阿里山根節蘭(+,1)、阿里山紫金牛(+,+)、咬人貓(+,+)、蓬萊天南星(+,1)、桫欏鱗毛蕨(+,1)、青葉楠(+,1)、稀子蕨(+,+)、二齒香科科(+,1)、臺灣八角金盤(1,2)、伏牛花(+,1)、大葉鳳尾蕨(+,1)、高山繡球藤(+,1)、巒大紫珠(+,+)、臺灣劍蕨(+,2)、霧社木薑子(+,1)、臺東莢迷(+,+)、白新木薑子(1,+)、阿里山水龍骨(+,1)、奧瓦葦(+,1)、小椒草(+,1)、星蕨(+,1)、臺灣何首烏(+,+)、阿里山十大功勞(+,+)、薄葉柃木(1,+)、中國石葦(+,2)、疏果海桐(+,+)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
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群聚度。
《覆蓋度》
+,0~3%
1,3~10%
2,10~25%
3,25~50%
4,50~75%
5,75~100%
《群聚度》
+,出現1~2株
1,零星分散
2,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中等群聚分布
4,大塊群聚分布
5,全面分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