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臺中大肚山天然林復育計畫成果報告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Friday, April 24, 2020

一、天然林復育區

(一)種類與株數統計
本計畫天然林復育區計有三處,種植株數在台中都會公園有木本植物627株,共計23科41種,另加種原生薔薇800株以及台灣百合1,000株(不列統計);台中市華南路口生態公園木本植物54株,共計14科23種、南投霧社高峰復育區木本植物231株,共計10科14種,茲將各區復育苗木類別及株數製成表1至表3。

表 1. 台中都會公園復育區苗木種類及數量 ( 木本植物627株,共計23科41種 ) 。

表 2. 台中市華南路口生態公園復育苗木種類( 木本植物54株,共計14科23種 )。

表 3、南投霧社高峰復育區復育苗木種類( 木本植物231株,共計10科14種 )。

(二)復育區分布
本計畫三處復育區為台中都會公園、台中市華南路口生態公園及南投霧社高峰復育區,分布位置及復育區照片詳圖1及圖2。

圖 1.復育區分布位置。

圖 2.復育區照片。

(三)苗木生長紀錄
針對台中都會公園種植之木本植物627株,每月進行一次的生長紀錄調查,自2019年4月種植後即進行紀錄,累計至2019年12月,共計9次調查,目前仍持續每月進行,以觀察植株生長情形;南投霧社高峰地區則一年進行一次生長紀錄。
生長紀錄編號如下:1為生長良好;2為1/2枯葉,包含主幹枯而有萌蘗側枝的情形,3為1/2蟲啃,4為只剩枝幹(仍存活),部分樹種冬季落葉,屬於此種情形;5為枝幹枯萎及死亡。調查樹種即使有出現枯萎或死亡情形,暫不移走標牌和植株本體,仍持續觀察。

(四)存活率統計
復育區存活率統計,僅針對本計畫於台中都會公園、南投霧社高峰所種植的原生苗木,分別說明如下:
1.台中都會公園
台中都會公園復育區種植的木本植物存活率統計,資料係彙整自生長紀錄,種植的木本植物共有627株中,存活576株,存活率92%,各樹種存活率計算,詳表4所示。

表 4.台中都會公園復育區苗木存活率統計。

考慮復育區所種植之植株,為樹島及散播種源來源,須能於野外自行生長繁衍後代,並希望達成減少後續人力管理成本及人為干擾之目的,故進一步針對30種樹苗進行澆水(實驗組,人工澆水)與不澆水(對照組,僅仰賴自然降雨)的分區試驗, 共設置20個樣區,每個樣區15株樹苗(高30公分),共計300株。本試驗於2019年3月設置,地點位於臺中都會公園。
   
若澆水組與不澆水組結果,對於植株生長無太多影響,未來種植之植株,將可減少人力及時間於澆灌及管理,故設計此一試驗以觀察結果,詳細內容說明如下,分組情形詳表5所示。

A1、B1組:澆水(實驗組)位於台中都會公園西一復育區,不澆水(對照組)位於南側滯洪池復育區,試驗物種有:三斗石櫟、台灣楊桐、三角鱉、石苓舅、俄氏柿、台灣石楠、軟毛柿、降真香、山香圓、江某、杜英、天料木、稜果榕、刺葉桂櫻、對面花。
   
A2、B2組:澆水(實驗組)、不澆水(對照組)皆位於西一復育區內,試驗物種有:山黃麻、九節木、山柚、燈稱花、白臼、魯花樹、刺杜密、華八仙、台灣野梨、呂宋莢迷、台灣赤楠、白毛臭牡丹、狗骨仔、車桑子、奧式虎皮楠。

表 5.台中都會公園生長試驗比較分組情形。

台中都會公園植株澆水試驗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記錄統計至2019年12月,由表6可知,試驗結果,30種中有25種於澆水(實驗組)與不澆水(對照組)存活率皆在75%以上,這些種類未來只需在梅雨季種植,存活率就會很高,物種如下:石苓舅、俄氏柿、軟毛柿、降真香、天料木、稜果榕、刺葉桂櫻、對面花、山黃麻、九節木、燈稱花、白桕、魯花樹、刺杜密、臺灣野梨、呂宋莢迷、臺灣赤楠、江某、杜英、狗骨仔、車桑子、奧氏虎皮楠、臺灣石楠、華八仙、山柚。

表6.30種中有25種於澆水(實驗組)與不澆水(對照組)存活率皆在75%以上。

有2種(如表7)於澆水(實驗組)與不澆水(對照組)存活率皆低於30%以下,可能因素為苗木適應不良,或植株不夠健壯,物種如下:三角鱉、白毛臭牡丹。

表7.有2種澆水(實驗組)與不澆水(對照組)存活率皆低於30%以下。

有3種(如表8)於不澆水(對照組)存活率明顯較低,這些種類需人工澆灌,才能維持較高的存活率,物種如下:山香圓、臺灣楊桐、三斗石櫟。

表8. 有3種於不澆水(對照組)存活率明顯較低 。

2.南投霧社高峰復育區
南投霧社高峰復育區種植4種當地原生的喬木,分別為:青剛櫟、三斗石櫟、狹葉櫟及長葉木薑子,並於2017年種植時記錄苗木高度,並於2018、2019年每年一次調查樹苗生長情形,製成生長圖。由圖3可知,此4種物種自2017年種植到復育區後均持續成長,其中又以第三年(2019年)成長幅度最高,後續將持續記錄植株生長情形,以了解其生長趨勢。

圖 3.霧社高峰復育區四種植物2017-2019年生長情形。

二、母樹物候調查及採種

大肚山天然林復育初期以「重建森林植群及增加生物多樣性」為目標,故本計畫優先選取60種物種進行培育,這60種樹木的花期、果期等物候變化為種子採集的重要資料,本計畫依先期完成的採種母樹的資料,每次間隔兩週依序前往大肚山、火炎山、大坑、霧峰桐林、八卦山等鄰近山區,進行母樹的物候調查及採種紀錄,母樹位置計376點,大肚山天然林復育採種母樹位置詳圖4所示。

圖 4.大肚山天然林復育採種母樹位置圖。

(一)母樹物候調查
1.物候調查

物候調查時,依各株母樹抽芽、開花、果熟、換葉等物候現象,填寫物候紀錄表,根據觀察結果給予不同的編碼:A1表示初芽、A2抽芽、A3展葉;B1表示花苞、B2開花(盛花)、B3殘花;C1表示初果、C2果熟、C3殘果;D1表示紅黃葉、D2枯葉、D3落葉;E表示沒變化,另外植株同時有不同比例的展葉或開花結果等現象,即以比例註記,例如編號1的香楠觀察到抽芽、展葉及殘果比例不一,以A2(10%),A3(75%),C2(1%)做標註,此一紀錄及相關資料之分析,將有利未來精確掌握採種的時間。
   
2.大坑及大肚山2019年物候圖
依據前述物候調查紀錄,篩選每次記錄有B2開花(盛花)及C2果熟的資料,如有盛花及果熟之資料同時並存於該次的調查,則將盛花或果熟比例未達10%之資料剔除,舉例:1/10調查香楠開花B2(30%),熟果C2(1%),則此時統計資料時,僅選用B2資料。經篩選後,可取得如範例(表9)的物候表,再依此表格進行大坑與大肚山物候製圖。

表 9.物候表範例。

大坑及大肚山 所製之物候圖,時間軸從2019年1月1日開始,以20天為一單位,以橘色帶表示開花期,深紅色帶表示果熟期,而開花與果熟的間隔期,則以點狀帶表示,另為方便比較,物候圖將同科或同屬之物種排在同一欄,故物種之排序無依照該株植物既有編碼。詳圖5所示。

圖 5.母樹2019年物候圖。

(二)採種及種子估算
物候調查時,若逢果熟期,則進行採種,並填寫採種紀錄表(如表10)。而為避免苗木基因的單一性,每種物種之種子須分散採集不同母樹,且在不傷害野外的族群下,每株母樹採集量以不超過該樹1/3的結實量為原則;種子採集後,則交付給苗圃,進行種子萌發與苗木培育。

表 10.大肚山天然林復育母樹採種紀錄表。

野外採種與前述母樹物候調查具有密切關係,其理由為:
1.資源有效利用:於第一年進行物候調查紀錄並製成圖表,有助於後續精準採種,減少人力及時間成本,以達資源有效利用。
2.減少對森林生態干擾:採種後的種子量估算及秤重乃至後續的播種,能用來估算發芽率,提供詳盡的資料以避免不必要的採集,減少對森林生態的干擾,將每次的採集發揮到最大的效益。
茲將本計畫於2019年在大肚山、火炎山、大坑、霧峰桐林、八卦山等鄰近山區採種之採集日期及種子數、總重量之紀錄,整理成表11。

表 11.2019年度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採種紀錄。

三、原生苗木培育

本計畫原生苗木培育的種類有60種,喬木類每株以超過0.5m高為標準,灌木類則以盆計。總計苗木生產量目標為15,000株,此60種名單詳表12所示。

表 12.大肚山天然林優先培育之60種物種。

(一)原生苗木苗培育成果
本計畫主要育苗場有台中都會公園苗圃及彰化大城苗圃(圖6),大城苗圃專責進行「種子採集、篩選及萌發」的工作,萌發後的種子苗,將移至台中都會公園苗圃,進行苗木的養成與照顧。

兩處苗圃之苗木,每月定期進行盤點,以核對播種盆數及出苗數量,依據2019年度12月最新盤點結果,總計小苗有15,961株,其中超過20cm之苗木有2,159株,各樹種苗木數量,可詳2019年12月份苗木生產檢核表表13所示。
在生產的60種苗木中,有20種(九芎、三腳鱉、大頭茶、山香圓、天料木、灰木、呂宋莢迷、杜英、杜虹花、刺葉桂櫻、華八仙、台灣野茉莉、台灣楊桐、樹杞、降真香、山芙蓉、山黃梔、俄氏柿、庭梅、魚木)因野外無採集到足夠數量(母樹結實率低)或結實率雖夠但發芽率低等因素,致尚未達標生產量,未來仍持續觀察,並搭配物候採集果實及小苗,以達目標生產量。

表13 .2019年12月份苗木生產檢核表

四、2019年山林生態教育&植樹活動

臺灣山區待復育的山坡地面積十分龐大,由於目前社會對山林生態的了解十分欠缺,亦鮮有人從事山林生態教育、天然林復育工作等行業,故本計畫以「山林教育」作為切入點進行社會教育,及推動天然林復育的系統運作,未來相關成果於公民素養、山林生態環境的提升都將有正面的幫助。本計畫相關生態教育活動及植樹活動說明如下。

本計畫每月定期舉辦生態與美學講座、生態與自然文學讀書會、山林生態之旅、山林生態教育&植樹等活動,場次共計43場、總計3,875人次、相關媒體報導14則。活動目的為引導潛在消費者參與實體活動,透過討論與交流,讓參加活動者瞭解天然林之復育行動,並參與本計畫的復育行動,並將2019年度活動成果整理如表14所示:

(一)生態與美學講座
生態與美學講座每月安排舉辦一次(圖7),於週末進行,上半年以環境生態為主,下半年以自然美學為主,為達社會推廣,對外開放參加。講座舉辦目的為:(1)藉由民間第一線的生態研究或自然美學工作者的分享,讓會友認識生態之美,真正地看見台灣。(2)著重本土的環境生態教育,培養會友對臺灣的在地認同,引領守鄉護土的環境意識與公民行動。

圖 7.生態講座活動內容。

(二)生態與自然文學讀書會
讀書分享會每月舉辦一次,於週末進行,參加讀書會之分享者,每人各讀不同的書,現場分享讀書心得,並開放旁聽(圖8)。預期效益為:(1)若有10人參與,每人各買2本好書,讀完分享後捐出,書庫就有20本好書可供借閱。(2)每個人念不同的書,分享讀書心得後,透過借閱,讓這些書保持「活化」狀態,而非放在書櫃中「束之高閣」。

圖 8.自然文學讀書會。

(三)山林生態之旅(野外活動)
由於臺灣這塊島嶼高度壓縮了北半球大部分的生態,使得臺灣的森林呈現了宛如全彩般的多樣性,本計畫為了讓參與者深度認識臺灣山林之美,故規劃每月最後一個週末定期舉辦山林活動(圖9),每次活動將特別挑選代表某植群或生態帶的「典型」的森林,以劃設樣區生態調查的方式,地毯式介紹一花一草一木,再透過生態研究者、美學創作者、山林教育者的協助,讓大家拋開城市的煩囂,放鬆心情與大自然相融,用「心」來體驗山林之美。透過自然體驗,將有助於更多人加入天然林復育的行列。

圖 9.山林生態之旅。

(四)山林生態教育&植樹活動
植樹活動為大肚山森林復育公民科學家的基礎培訓,活動內容為介紹大肚山的生態及天然林推估的研究成果,讓學員瞭解大肚山的概況,再透過野外的實地踏查、採集辨識、分組記錄,來認識大肚山潛在的原生樹木,並進一步透過播種、育苗、復育區維護的實作,來讓學員認識大肚山森林復育的工作,藉以培養學員成為公民科學家,協助累積基礎的生態資料,接棒完成復育森林的工作。另外,近年來生態環保意識抬頭,不少民眾有意願透過植樹活動替地球盡一份心力,但對於所種下的樹種、種植季節或技巧卻不一定熟悉,故期待透過體驗與實作,來認識大肚山的生態、原生樹苗培育、復育區維護,讓百年前的原始林有機會重現大肚山。

圖 10.植樹活動。

表 14.2019年度本計畫活動成果。

(五)本計畫相關媒體報導如下
本計畫相關媒體報導總計14篇。包含:
1.2019/3/25自由時報《搶救大肚山原始林 親子復育30樹種
2.2019/03/24公視晚間新聞《都會公園植樹苗 盼成大肚山原生種基因庫》 
3.2019/3/24中央社《復育大肚山天然林 親子冒雨台中都會公園植樹》4.2019/3/25聯合報《搶救山林 60種樹苗「種回大肚山」
5.2019/4/17中央通訊社《大肚山天然林復育 三方簽署合作意向書
6.2019/4/18自由時報《〈中部〉台中市大肚山112樹種8成消失 產官學合作復育
7.2019/6/3經濟日報《寶成50週年慶 蔡佩君挺大肚子投入原生林復育》8.2019/6/3東森新聞《掌寶成3千億事業 鐵血公主蔡佩君挺肚植樹
9.2019/6/3中央通訊社《復育大肚山原生林 寶成集團蔡佩君挺孕肚植樹
10.2019/6/5經濟日報《什麼工作比管35萬名員工還難?連鐵血公主都直呼「好累」!
11.2019/6/16中時電子報《寶成國際集團執行長蔡佩君親力親為 用心實踐CSR
12.2019/6/10公視新聞《台中都會公園誤植6百棵陰香樹 外溢嚴重
13.2019.9.6自由時報「大肚山森林復育」元年! 軍營破例設示範區
14.2019.11.2自由時報「復育大肚山天然林 高公局選定國3邊坡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