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4三義火炎山生態之旅紀實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Thursday, December 12, 2019

2019/11/24 三義火炎山生態之旅紀實

三義火炎山 生態之旅合影(攝影:白白、巧如)

§ 優質社大課程「大肚山森林復育&實作」

為復育大肚山的天然林,這幾年我們在鄰近的火炎山、頭嵙山、八卦山進行調查,並彙整近百年的植物標本與文獻資料,推估大肚山潛在的天然林應有112種木本植物,其生態應介於榕楠林帶與楠櫧林帶之間。

今年我們與臺中市海線社大合辦「大肚山森林復育&實作」課程,此課程榮獲臺中市社區大學優質課程評選學術組「第二名」,此課程主要是透過研究、教學,轉化為在地行動,每學期的學員結業後,即成為森林復育志工,持續投入大肚山復育之苗木培育、復育區維護等相關工作。

為了讓參與復育工作的夥伴瞭解本會投入「大肚山潛在天然林研究」的脈絡,此次生態之旅選定三義火炎山,實際進行森林生態調查。

§ 「火炎山、鐵砧山、大肚山、八卦山」概況

三義火炎山位在大安溪北岸,幾十萬年前大安溪、大甲溪、大肚山的聯合沖積扇,堆積了厚厚的礫石層,後因造山運動,地層斷裂產生彰化斷層,斷層東側的土盤抬升,形成臺地地形,之後再因溪流切割及局部的地形作用,而讓火炎山、鐵砧山、大肚山、八卦山分開,變成現今的模樣。

由於大肚山的原始林已消失,但其鄰近山區因地質、氣候相似,故在學理的推估認為大肚山過去的原始林,其植物物種組成應是相似的。

§ 天然林復育的第一步,在地森林的瞭解

這趟旅程我們從登山口出發,步行約略40分鐘,就抵達要調查的「三斗石櫟─香楠」植物社會的森林。

步行至調查樣區

調查前,我們介紹了臺灣森林生態分帶的特性,也特別說明殼斗科植物主要透過齧齒類傳播。因臺灣溪谷地形遍布,這些齧齒類小動物不易跨越溪谷,故造成殼斗科物種的分布產生侷限性,如三斗石櫟即是。故在推動天然林復育時,這些在地生態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前置作業與功課,因為在不了解的狀況下,貿然行動,反會幫倒忙,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此次調查的森林,亦可作為大肚山森林復育的藍圖與未來成果的想像,換句話說,只要在大肚山相類似的環境,就種植樣區調查所記錄的這些樹木,待樹大成林後,大肚山森林的氛圍,也會近似於火炎山的這片森林。

在地生態的瞭解是天然林復育非常重要的前置作業與功課

§ 以森林自我更新狀態為復育目標

在此,我們拉設了10m×10m的樣區,這片森林仍可見到過去開墾所殘留下的廣東油桐,但森林已大致恢復原貌,其中在樹冠層,高度有18m,喬木以三斗石櫟最為優勢,除廣東油桐外,則以香楠次之;而次冠層的高度有5m,喬木仍以三斗石櫟為優勢,其他伴生的木本植物有香楠、杜虹花、臺灣山桂花、大葉楠、白匏子、九節木;在地被層方面, 木本植物有三斗石櫟、九節木、小梗木薑子、香楠、大葉楠、白匏子、小葉桑、杜虹花、多花油柑、山棕等,蕨類有箭葉鳳尾蕨、半邊羽裂鳳尾蕨、粗毛鱗蓋蕨,其他伴生的有山素英、山葛、扛香藤、三葉崖爬藤、戟葉薯蕷、藤竹草、槭葉牽牛、風藤、華九頭獅子草、散穗弓果黍、五節芒。(詳細記錄如附件)

從樣區的資料中,若以優勢植物「三斗石櫟、香楠」族群個體大小,推估族群的年齡曲線,其應為反J型,這顯示這片森林有老樹、大樹、中樹、小樹,自我更新狀態良好。而未來大肚山天然林復育的目標,就是希望能達到森林自我更新的狀態,進而讓整個生態系統能逐漸恢復功能。

樣區內森林底層的小樹苗

§ 以生態調查作為旅遊,用身體直接感受森林

在調查結束後,我們區分登頂組、認識植物組、自然美學組,分別進行後續的活動。登頂組一路沿火炎山稜線,看到植物社會的變化,以大頭茶較為優勢,這代表大肚山稜線的環境,可選用大頭茶作為主要的復育物種。而火炎山的馬尾松則因受到近十年松材線蟲的影響,族群數量銳減,目前只看到零星分布。

登頂組

認識植物組從調查樣區的位置直接下山,沿途進行植物介紹;自然美學組則在森林中進行水彩寫生。直到傍晚,大家在山下登山口會合,一起分享心得。每次的生態之旅,都是用身體來直接感受森林,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因為這種體驗,如人飲水,不可取代,這也是當今生態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美學組

致謝:
此次活動感謝蘇志宗大哥協助拍攝紀錄片,謝謝欣一帶領大家進行生態調查與植物認識,謝謝白白、小邱一起進行美學創作,謝謝信旭、巧如、淑茹協助樣區調查與相關的行政工作,也謝謝所有參與的夥伴及志工培訓的學員。

附件: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三義火炎山森林生態調查》
日期:2019/11/24
地點:三義火炎山步道
植物社會:《三斗石櫟─香楠)》植物社會
坡度20°;坡向328°
海拔高度:282m
樣區面積:10m×10m
座標:N24°21.7031 E120°43.8136
備註:
調查:陳欣一;紀錄:蔡智豪
~樹冠層,高度18m,覆蓋度80%~
廣東油桐(2,3)、三斗石櫟(3,3)、香楠(1,1)

~次冠層,高度5m,覆蓋度60%~
香楠(+,+)、杜虹花(+,1)、山葛(1,2)、臺灣山桂花(+,1)、大葉楠(+,+)、三斗石櫟(1,1)、白匏子(+,1)、九節木(1,1)

~地被層,高度2m,覆蓋度50%~
山棕(+,1)、三斗石櫟(1,2)、九節木(3,3)、小梗木薑子(+,1)、箭葉鳳尾蕨(+,1)、香楠(+,+)、半邊羽裂鳳尾蕨(+,1)、山葛(+,1)、多花油柑(+,+)、粗毛鱗蓋蕨(+,1)、山素英(+,+)、扛香藤(+,1)、三葉崖爬藤(+,1)、戟葉薯蕷(+,+)、藤竹草(+,2)、小葉桑(+,+)、杜虹花(+,+)、槭葉牽牛(+,1)、風藤(+,1)、華九頭獅子草(+,1)、大葉楠(+,+)、白匏子(+,+)、散穗弓果黍(+,2)、五節芒(+,1)

※改良式Braun-Blanquet調查法:
調查時記錄植被的層次、分層高度、各層次總覆蓋度、各層次組成物種之覆蓋度與群聚度。
《覆蓋度》
+,0~3%
1,3~10%
2,10~25%
3,25~50%
4,50~75%
5,75~100%

《群聚度》
+,出現1~2株
1,零星分散
2,普遍分布或小塊群聚分布
3,中等群聚分布
4,大塊群聚分布
5,全面分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