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6臺灣山林復育協會《臺北烏來華林林場生態之旅紀實》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Tuesday, June 16, 2020

此次本會的生態之旅前往位於臺北烏來的文化大學華林林場,林場海拔200~600公尺,屬北部的楠櫧林帶。帶領這場活動的是本會的學術顧問蘇夢淮老師,也是文化大學森保系的副教授。

這幾年來蘇老師持續不斷跟我們分享許多森林生態的學理與知識。他認為積極森林保育,不是將人隔離於森林之外,而是要重建人與森林的聯結,學習明智利用!

因此蘇老師藉這趟旅程引領參加的夥伴認識森林中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並設計了以下菜單,讓大夥分組合作進行野菜烹飪:月桃葉粽子及蒸飯、天仙果雞湯、山胡椒滷味、香椿煎蛋、涼拌豆腐、涼拌蕨菜(廣葉鋸齒雙蓋蕨)、青草茶(燈稱花、車前草)!

月桃葉包粽

齊心協力包粽

月桃葉葷粽

山胡椒滷味

利用香椿涼拌豆腐以及香椿煎蛋

在介紹採集植物時,蘇老師也親身示範如何「明智利用」。

開心出發,一探華林實驗林場!

如「臺灣天仙果」重要的養分儲存於根部,因此採集時需將整株挖起,把根剪下。這種植物因具養生食補的功效,故有市場價值,因此野生族群遭大量採集,而造成這種原本非常常見的植物,反變成數量稀少。
有一次他到一個原住民部落,發現部落周邊的森林中,居然到處都是臺灣天仙果,此現象與其他區域的森林不一樣。他好奇地問當地的原住民,原住民朋友告訴他說,因為部落很常食用這種植物,故他們採集時,會將根剪下,再把枝條「扦插」回原來的土地上,讓這株臺灣天仙果可以重新發根,重新生長。因此部落可以一直採集食用,而不會讓這種植物的族群數量遭受破壞。
現場他如法炮製,教大家挖出臺灣天仙果後,剪下根,並將枝條剪成數段,與幾位夥伴合力把周邊的土挖鬆,再把這些枝條扦插回去。蘇老師認為原住民這樣使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就是「明智利用」,接下來他又介紹青草茶,其中一種重要的材料就是「燈稱花」的枝條。他說採集時,不能剪頂端生長點的枝條,因為這會影響這株植物的生長,因此要採下半部的側枝。下半部的側枝被剪下後,如同被適當修枝,主要生長點的枝條就會有充足的養分,故這株植物就會愈長愈好。

天仙果果實,未成熟前呈現綠皮白斑,成熟後轉紫黑色,因形似羊乳頭得名

取天仙果根部熬天仙果雞湯

再走到了步道旁邊,他指著路旁地上一大片的蕨類,他說這是「廣葉鋸齒雙蓋蕨」,非常好吃,可以燙過來作涼拌的菜餚。他告訴大家採集時,須挑選路旁陽光充足的族群,因為我們只折下嫩葉的末段,這片葉子少了末段,仍然可以將剩下的葉片展開行光合作用,但不要採集森林內的,因為林下光線不足能量不夠,難得長出一片葉子若被採集,這對這株植物的影響就會很大。

蘇老師介紹廣葉鋸齒雙蓋蕨

水煮蕨菜

涼拌蕨菜

透過蘇老師細心的解說及欣一的植物紀錄,華林林場步道沿途我們認識了不少植物:1臺灣黃楊、2森氏紅淡比、3大頭茶、4小梗木薑子、5烏心石、6山香圓、7燈稱花、8裏白饅頭果、9臺灣山桂花、10水金京、11鼠刺、12樹杞、13大葉釣樟、14紅楠、15粗糠柴、16臺灣天仙果、17臺灣桫儸、18白匏子、19江某、20愛玉、21野牡丹、22米碎伶木、23山胡椒、24牛奶榕、25杜虹花、26土肉桂、27筆筒樹、28雙花金絲桃、29水同木、30青楓、31野桐、32白肉榕、33日本山茶、34紅皮、35桃金孃、36大葉羅漢松、37肖楠、38蚊母樹、39麵包樹、40寒梅、41馬藍、42香葉樹、43烏心石、44三斗石櫟、45相思樹、46阿薩姆茶、47咖啡、48烏來杜鵑

學員專心聽講

植物標本採集

植物跑台測試

這真是一場愉快的學習之旅,同時也是一場大自然的饗宴!中午大家就將沿途採集的成果,烹煮出一道又一道的佳餚。透過吃,我們真實地與森林的自然資源相連結,除了認識植物外,我們還學習到了如何在不傷害植物生長及族群繁衍的狀況下進行採集。
森林很重要,我們需要學習與森林相處,學習與森林共同生活,並與森林成為生命共同體。「森林、生活、生命」是一起的,期待更多人可以一起學習森林的明智利用,來讓森林可以生生不息!

謝謝蘇老師替每位學員上了一堂精彩的實務課程

大合照

§ 致謝:
感謝蘇夢淮老師細心解說華林林場的生態與明智利用,謝謝欣一協助帶領植物生態調查,謝謝巧如幫忙植物攝影,謝謝曉玫、白白認真進行活動行政工作及活動攝影,謝謝宜貞協助「月桃粽子組」,謝謝麗雲協助「天仙果雞湯組」,謝謝碧玲及碧蓮協助「山胡椒滷味組」、謝謝明書協助「涼拌蕨菜組」、謝謝慧玉協助「香椿煎蛋&涼拌豆腐組」、謝謝秀育協助「水果、青草茶」、謝謝儀婷協助「炊具&共用餐具組」,謝謝粉鳥旅行社黃大哥提供舒適安全的遊覽車及完善的計程車接駁,更謝謝今天所有夥伴的參與。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