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臺灣淺山天然林復育植樹計畫

Posted by 山林復育協會 on Wednesday, January 17, 2024

養豬非野生動物保育,種樹也是一樣

傳統造林以經濟生產為目的,選用優良木材的樹種,如肖楠、櫸木、烏心石、臺灣杉等,目前大部份的公部門、企業、民間團體採用此錯誤的方式在進行森林復育。

但經濟生產不是生態復育,就好像經濟動物養殖與野生動物保育是不一樣的,沒有人會將養豬當作野生動物保育,但卻有很多人以經濟造林的方式進行森林復育。

這類反生態的植樹,雖然號稱種原生樹種,但大部分不是在地森林的樹種,植樹與在地的生態系統脫節,換言之,這是一種大規模的不當放生。

加上這類的植樹會清除殘存植群(一般稱雜樹)與地被層的野生樹苗,故嚴重破壞臺灣淺山的植群生態,這樣的不當種樹,種愈多,KPI愈高,破壞就愈多,摧毀就愈多!

臺中大肚山山陽坑保安林,公部門與企業共同合作的案例,以經濟造林的方式當作森林復育,此作法全面清除殘存的野樹,如狗花椒、九芎、厚殼樹等20幾種,再種上苦楝、白雞油等少數幾種。2013.5.7

公部門須依法行政,目前依據的法規是1932年立法的森林法第24條。以致反生態的植樹,至今仍是現在進行式!

甚至國小的教科書更錯誤以從事經濟造林的賴桑為典範,要為臺灣找回森林,反生態的錯誤教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

反生態種樹,蜜蜂不見了、蝴蝶不見了,這樣的種樹意義何在?

為什麼聯合國要將「保育陸域生態」列為永續發展目標第15項?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野生蜜蜂大量消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全世界共有100種作物提供了人類超過90%的食物,而這其中的71種,是由蜜蜂所授粉的,光是在歐洲,就有264種作物和4,000種植物中的84%比例,得益於蜜蜂授粉。

野生蜜蜂大量消失的原因主要為農藥、生態破壞、氣候變化、疾病。其中生態破壞指的是天然森林因開發造成破碎化,甚至消失。每個在地的天然森林中,植物的種類超過上百種,這些植物開花的時序是交錯的,以福山植物園為例,一年12個月每個月都有植物在開花,在臺中的淺山植物物候調查紀錄也是一樣,每天都有原生的植物在開花,這是野生蜜蜂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

這樣的生態系統是經過很漫長的時間演化孕育而成的,人沒有辦法用拼湊的方式去重新創造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因此森林復育就必須以恢復原來的生物多樣性為目標。

但如果不考慮在地的植群生態,只以少數幾種原生樹種大規模去植樹,表面上種了很多樹,但會嚴重減損生物多樣性,而讓開花的時序無法完整,最後會讓野生蜜蜂沒有食物,陷入絕境。

當種樹把野生蜜蜂搞到不見了,這樣的KPI有意義嗎?

樹是森林中重要的生產者,扮演將太陽能量傳遞給其他生命的角色,能量的傳遞過程即所謂的食物鏈,以養蠶為例,人工養殖的蠶吃桑葉,若給樟樹的葉子,蠶絕對不會吃,這是食草的專一性,這樣的現象以蝴蝶最為明顯,換言之,在森林中要出現100種的蝴蝶,食草就要有100種,而蝴蝶幼蟲的食草大部分是樹。

過去常有人說「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因此鼓吹種蜜源植物,但現今就算種植很多開花植物,卻不見蝴蝶來,原因是人們把森林破壞掉了,然後又種植許多不是當地森林的樹種,幼蟲沒有食物吃,當然蝴蝶就消失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生態觀念,但現今的反生態植樹,卻把蝴蝶搞到不見了,而這樣的KPI有意義嗎?

永續發展目標第15項「保育陸域生態」重點在生物多樣性。

臺灣淺山破壞嚴重,以致秋冬開花的植物大量減少,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成功復育瀕危的新竹油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var. tomentellum),這種植物在11月~12月開花,成為蜜蜂重要的蜜源。

2012年福山植物園開花物候資料統計,在這樣的天然森林中,每個月都有樹木在開花。

在臺中的淺山森林,每天都有原生的植物在開花,這是野生蜜蜂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

為什麼臺灣社會有這麼多反生態種樹的亂象?

這些問題的原因是臺灣的國民教育缺少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內涵,以2021年教育部普查全國3,600多所中小學的校園樹木為例,喬木樹種有52%是外來種,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在進行校園生態改善的調查中,將喬木與灌木併計,校園的外來種植物高達八成。

這樣的現象不止出現在中小學,也出現在各大專院校、社區公園等,換言之,人們在成長的過程,校園環境與課綱目標脫節,也與永續發展目標脫節。

國民教育欠缺生態內涵,因而導致許多人對臺灣的森林生態很陌生,不認識在地森林的樹種,也無法叫出樹名,但卻積極投入「種樹愛地球」,誤以為只要種很多樹,生態就會改善了,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2021年教育部普查全國3,600多所中小學的校園樹木,喬木樹種有52%是外來種。

臺灣面積與種樹減碳的迷思

臺灣人均排碳量每年約10.77公噸,1公頃的闊葉林每年碳吸存約2.2公噸,故每人需要復育5公頃的森林來抵銷碳排放,全臺灣2,300萬人合計需要1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臺灣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如果都不要有建築物、農田…,全部面積滿滿的都是森林,森林每年碳吸存僅佔2,300萬人排放量的3%。

這告訴我們減碳除了種樹外,最重要的是碳排放減量,故一定要從用電、交通、飲食、工業製程全面思考,每個環節都要來減碳。

若沒有用心減碳,又用反生態的方式大規模去種樹,最後結果是碳中和沒有解決,反而摧毀了臺灣森林寶貴的生物多樣性

森林具有生態、水土保持、淨化空氣、森林療育、環境教育、碳吸存等多功能性,若僅以「碳吸存」單一功能思考,森林將損失其它重要的功能。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發起「臺灣淺山植群復育行動」

2016年起,臺灣山林復育協會以「植群生態學」為基礎,發起臺灣淺山植群復育行動,透過科普教育連結公民、團體、企業、學界、公部門一起合作,並以嚴謹的方式,落實臺灣淺山的森林復育與都會區的生態綠化,此行動成果於2022年榮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這是「植群生態學」從學術研究進入到社會應用的案例,過程中延伸出韌性城市的綠化藍圖,引導企業社會責任的資源投入有效的作法,創造國土生態綠網的生態造林作業原則,也為社會培養山林復育的專業人才。

目前復育的區域有臺中、彰化、苗栗、花蓮、高雄等,工作內容包含:在地植群文獻資料分析、鄰近山區森林生態調查、採種母樹物候紀錄、採種及苗木培育、植樹作業、復育區監測與維護等。 此外亦同步推動校園生態樹島,讓森林生態的科普教育能進入中小學的教育中,讓校園以在地的森林為架構進行綠化,並使之與周邊的森林生態相聯結,也助益於在地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希望透過適當的教育內涵,形塑出當代的環境價值,讓淺山植群復育得以透過世代接力的方式來完成。

臺灣淺山植群復育行動於2022年榮獲「國家永續發展獎」。

臺灣淺山植群復育的重要原則

潛在植群原則

生態植樹前,於復育區相同環境條件的區域,進行現地植群生態調查。並收集復育區相關的植群研究文獻及木本植物標本紀錄。最後再依復育區的環境條件,如海拔、坡向、坡度、地形、立地基質等,評估潛在植群木本植物的組成與結構。

順應演替原則

生態植樹前,於復育區進行野生樹苗調查,確認野生樹苗的種類與密度。野生樹苗全數保留,有助於森林演替的進行。依據潛在植群的評估,在復育區補植演替後期老熟林的樹種、保育類的樹種、生態代表性的樹種,野生樹苗已出現的種類不補植,目的在補充種源,加速森林的演替。

降低人為干擾原則

生態植樹區要降低除草撫育的工作,撫育工作以樹苗周邊一公尺為限,其它區域不除草,過度除草,會傷害野生樹苗,而影響森林演替的進行。復育區若有火燒干擾,則需於復育區邊界設置防火帶,防火帶地被層須淨空,防火帶物種以潛在植群的物種優先選擇,如臺中大肚山的「正榕」就是很好的防火樹種。

在地採種育苗原則

臺灣各地的氣候條件、地質差異、地形傳播限制,而讓許多植物出現侷限分布的現象。許多物種的各地族群基因也因地形的限制,而有差異。故生態植樹須進行在地採種,建立母樹基本資料,並以保育在地木本植物的族群基因庫為目的。

相關媒體報導

大肚山過度開發 原始林消失亟待復育-民視新聞【森林復育】從種子到森林|海岸造林新思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3Pn06H68I&ab_channel=%E5%85%AC%E5%85%B1%E9%9B%BB%E8%A6%96-%E6%88%91%E5%80%91%E7%9A%84%E5%B3%B6

為什麼都在台灣,同一種樹,不能拿別的區域來種,一定要種在地的樹?

族群基因庫與演化有關,如果破壞了,後果不堪設想,例如新冠狀肺炎傳染病全國死亡率0.2%,99.8%的人活下來了,疫苗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2,300萬人沒有複製人,每個人的基因不一樣(雙胞胎除外),在這場傳染病存活下來的人,在生物學上叫做「天擇」。

但如果我們破壞了遺傳多樣性,讓族群基因沒有歧異度,這會出現嚴重的負面影響,最極端的例子就是養豬,十萬頭豬都長得一樣,因為養殖的豬是經過選種,由少數種豬大量繁殖的個體,因此只要有一隻豬得了口蹄疫,那這十萬隻豬都會完蛋。

遺傳多樣性(族群基因庫)也是演化的基礎,基因庫的歧異度代表地球未來的生物多樣性,每個物種在漫長的演化路徑上,可能會演化出新種,但如果破壞了遺傳多樣性,就等同於破壞了經過百萬年或千萬年演化的結果,也破壞了地球未來的生態。

如果種植的植物是農業使用,則不要擔心,因為這些個體局限在農業區中,且會被收成。

但如果是跨域種植到野地中,把臺灣的同一種樹「東、西、南、北」大混種,把南部的樹往中部種,西部的樹往東部種,這些人為種植的個體會透過傳粉與在地野生個體進行有性繁殖,讓下一代的樹苗出現基因的汙染,而產生上述的負面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臺灣山林復育協會特別強調要「在地採種,在地復育」的原因。一定要採集當地野生樹木的種子培育樹苗,再種回在地,絕對不要跨域種植。

為什麼原生植群(天然林)復育要由民間募資契作來推動?

臺灣西部淺山原生植群(天然林)復育首重樹苗培育,沒有樹苗,那這樣的理念,就會被批評為打高空,不切實際,一切都會回到原點,繼續用反生態的方式種樹,故臺灣山林復育協會推動臺灣淺山植群復育行動時,即以民間募資為主,進行各地百種以上的苗木培育及復育工作。目前苗木種類超過200種,數量總計6萬多株,這些苗木不買賣,全數無償提供公益使用。

植群復育需要非常高的成本,也需要長期的投入,很多人會問:「這不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為什麼要透過民間募資契作來做?」

因為植群復育是橫跨三個世代的工作,至少要五十年以上,一般的政治人物無法做出這麼長遠的決策,加上政黨輪替及預算排擠的影響,若復育工作只仰賴政府資源,那隨時可能中斷,而功虧一簣,故此工作須以民間為主體,才有機會成功。

以民間為主體,並非政府就可卸責,透過全民參與的力量,才能引導政府持之以恆地將「生態植樹及原生植群(天然林)復育」納入政策。而民間的力量也代表著社會共識的凝聚,每位公民都可以為自己所生所長的土地付出一份心力。 面對環境問題,我們不能只期待別人去做,每個人都有責任付出自己可以的行動。展望未來,臺灣各地淺山若重現百年前的天然林,這樣的成果將成為社會的重要價值與共同榮耀。

本年度計畫目標與目前成果分享

本會近年研究成果

《推估臺中市大肚山的天然林植群》

《臺中大肚山台地生態造林實務之研究》

https://www.reforestation.tw/?p=10712

歡迎加入行動的行列

線上捐款懶人包QR code

CRM捐款QR code

相關資訊: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Facebook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20643521346158/?epa=SEARCH_BOX
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NaQeyp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山林復育協會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